第119章1632年:做朕的权臣
过了几天,崇祯在保和殿东暖阁召见了黄宗羲,黄宗羲心怀忐忑的走进东暖阁,东暖阁里香气缥缈,几口装满冰块的大缸摆在一旁,不断有白色的水雾蒸腾而起,崇祯就闭着眼盘腿坐在软塌之上。王承恩小声凑过去道:“皇上,黄宗羲到了。”崇祯闭着眼点点头,王承恩便倒退着关上门,整个暖阁里只剩下了黄宗羲和崇祯两人,黄宗羲忙跪下道:“臣黄宗羲参见皇上,皇上圣安。”
崇祯仍是闭着眼,没有说话,虽然暖阁里温度不很高,但是黄宗羲却是汗水滴落,又不敢掏出手帕来擦,只得小心的用手背拂一下。
崇祯这才道:“昔日汉武帝有张汤和主父偃,就连先帝在时,也有五虎效力,不想朕的潜邸之臣,如今也要逼朕的宫了,好,好的很。”
黄宗羲忙不迭的头磕在地上,“砰砰”直响,边磕边道:“臣有罪,臣有罪,罪臣事先实不知情,复社乃是皇上谕令设办,岂敢悖逆皇上,还请皇上明察。”
崇祯便摆摆手说:“既然你不知情,朕岂能怪你?只是复社绝不能变成第二个东林党,你可明白。”黄宗羲忙道:“罪臣明白,罪臣明白。”
崇祯便道:“圣人有云"听其言,观其行",朕不要你的承诺,只看你的行动。”黄宗羲自然心领神会道:“罪臣愿做皇上的张汤,为皇上先驱。”崇祯便故意说道:“那复社你能割舍得了?”黄宗羲便道:“张采、张溥已经成长起来了,颇有人望,足以领导复社,罪臣乃皇上潜邸旧臣,必当一心为皇上着想,不敢心中存私。”
崇祯这才道:“好啊,这才是朕认识的黄宗羲!一如的智慧过人,懂得权衡利弊,赶快平身吧!”黄宗羲这才起身,崇祯又道:“前几日磨勘大典已经通过了《重修法典疏议》,各地肃政廉访使司衙门要陆续建立,各地学政衙门也要加强和恢复,朕身边得力之人不多,你可不要老在陕西躲清闲哦。”
黄宗羲便道:“臣但听皇上差遣。”崇祯便道:“那就回京吧,去考功司任总办,调金光辰去做陕西布政使就是了。”黄宗羲忙谢恩不已,崇祯又道:“朕还有个喜讯没有告诉爱卿,惠婕妤甚得朕心,已有三个月身孕了。”
陆遥有些不忍的说:“咱们对他是不是有些太残忍了?”朱由检说:“这也没有办法,他知道的秘密太多了,自古以来,知道太多秘密的重臣,要么做皇帝的权臣,要么就只有死路一条,我想他会明白我的心意的。”陆遥又说:“但是要做权臣,就意味着要辜负所有人,他的师长、故交、同僚、学生,只有无依无靠的权臣才能只依靠皇帝,也才能得到皇帝最大的信任,张汤如此,主父偃也是如此。”朱由检说:“没有办法,自他与我谋划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注定了,他是聪明人,他会懂的。”
又过了几日,崇祯在保和殿的冰室里,盘腿坐在榻上,听黄宗羲的汇报:“皇上,臣回去思索多日,认为养廉银子之事庞杂,可效仿当年三定之策,按部就班,又揣度圣意,认为如果只按品级发放饷银,必会有大臣因品级不高,导致俸禄过低,便与陛下设养廉银的初衷不符,故臣以为可用散官品级确定俸禄,与行政品级分开,便如铁轨马车一般,双规并行,可保养廉银制度无虞矣。”崇祯点点头说:“正是如此,爱卿的想法与朕不谋而合,可照此办理。”
两人正商议着,王承恩进来道:“皇上,陈大人和史大人回来了。”黄宗羲要告退,崇祯便道:“不必,此事爱卿但听无妨。宣吧。”
不多时,陈子龙和史可法进了殿,行礼后,陈子龙便道:“启奏皇上,臣等不辱使命,与宁完我舌战月余,他们最终答应一不称帝号,仍只称汗号;二是可以用杨督公首级交换豪格和阿敏首级;三是请求在四平开马市。”崇祯冷笑道:“告诉宁完我,朕不准在四平开马市,若他们真想开,可在义州或朔州开市,地方他们可以任挑。”
史可法皱皱眉头,想要反驳,黄宗羲忙道:“史大人,四平乃战略要地,倘若鞑子利用开市之机,趁机渗透,如果四平有失,岂非大人之过也。”陈子龙也道:“黄大人言之有理。”史可法这才道:“此事下官明白,不知道皇上是否还要见见宁完我?”崇祯道:“既已谈妥,朕就不必见了,两位爱卿辛苦了,此事交鸿胪寺处置就行了。”
陈子龙便要作揖下去,没想到史可法不但没走,反而道:“臣有一事,想要问问陛下。”崇祯皱皱眉头道:“还有何事?”史可法便道:“臣听闻《重修法典疏议》已经通过,不但增设肃政廉访院衙门,分了刑部和地方长官审判之权,更要设什么养廉银制度,真是荒唐,既然为官,岂能贪图些许俸禄,若有贪墨,用重典刑之即可,岂能姑息纵容,设什么养廉银子,虽说这几年国库充盈,但天下何其大也,且疲惫日久,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岂能把钱花在这些地方,知道的,是说皇上体恤下臣,不知道的,还以为皇上以养廉银子贿赂百官,换取新政的实行呢。”
一番话把崇祯气的半死,史可法却不以为然,继续说道:“更不知道何人挑唆着陛下学什么汉武帝,搞了内外廷制度,臣一直就颇有微词,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朝政,乃是我朝祖制,前有内监掌玺,现在换成了内廷,换汤不换药.”
崇祯忍无可忍,将茶杯“啪”的摔在地上,大喊道:“史可法!你放肆!以为朕不敢杀尔吗!”史可法跪在地上,将乌纱帽摘下,放在地上道:“陛下自然能杀臣,也敢杀臣,自袁崇焕案以来三大案,陛下所杀之人何止千百,不差臣这一个,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今臣引颈就戮耳。”
崇祯气的手都打哆嗦,陈子龙忙跪下道:“皇上息怒,自古圣君不杀谏臣,且史大人身为御史,职权就是察君王过失以直谏,望陛下明察。”黄宗羲也跪下相劝,崇祯便强压怒火连连道:“好臣子,好臣子,你刚才所言,朕自会细思,跪安吧!”
史可法还要硬刚,陈子龙忙拉着史可法小声说:“难道大人还想逼宫不成?大人一向以忠正自居,倘若逼宫,岂非小人所为?且陛下如今已松了口,万万不可忤逆犯上。”史可法才道:“臣遵旨,臣告退。”
两人走后,崇祯对黄宗羲说:“此人骄横跋扈,万难留了,朕必杀此獠!”黄宗羲笑道:“陛下莫气,唐太宗有魏征,唐高宗有狄仁杰,自古明君身旁才有直谏大臣,此乃陛下的圣恩,况且史大人不过一迂腐书生,所见甚浅,陛下何必与之置气,他只管说他的,陛下只管做自己的便好,若陛下真要整治,亦不可整治言官,对陛下风评亦是有损。”崇祯便道:“但朕这口恶气实在难出。”
黄宗羲便笑道:“史大人以刚正自诩,又不善变通,让他去对付刁民最好,理藩院着实是个冷衙门,又负责处理与各少数民族的事务.”
崇祯斜眼看着他,并不说话,黄宗羲见状便忙转移话题说道:“刘大人乃皇上近侍,是皇上亲近贴心的,臣全是为皇上着想,不敢有私心。”崇祯便道:“史可法如今不过一小小主事,理藩院再冷,也是一部尚书衙门,他岂能当得,不过刘含辉在理藩院也确实大材小用了,之前倒是朕想的不周全。”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黄宗羲忙道:“是臣失言了,皇上所想俱是从大局出发,自然无不周全的。”崇祯便道:“那就调刘含辉为顺天府知府,升李化龙为理藩院尚书,史可法升为理藩院左侍郎,让李化龙跟他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