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1629年:图谋察哈尔
崇祯休息两日,又在太和殿暖阁召见杨嗣昌及内廷众臣,崇祯首先问杨嗣昌:“杨爱卿,山陕练兵之事如何了?”杨嗣昌便道:“山陕新军业已练成,还请陛下赐名。”崇祯想了想说:“就赐名九镇军,驻在大同。调孙传庭任九镇军总兵。”杨嗣昌听到孙传庭的名字,情绪骤然的暗淡了下去,他心想:朝廷上下都知道他素来与孙传庭不和,皇上将自己一手操练的新军交给孙传庭,看来还是忌惮着自己啊,所以要派孙传庭去抹杀到自己在九镇军的一切痕迹,皇上啊,皇上,我们杨家几代对您都是忠心耿耿啊
他正想着,崇祯又道:“爱卿劳苦功高,就任督军府护国殿大学士吧。”杨嗣昌这才又稍稍高兴些,虽说督军府不如一军总兵权势大,但毕竟是正二品大员,也算是聊以自慰吧。杨嗣昌谢恩退下,崇祯又问茅元仪:“招募和训练新兵进展如何了?”茅元仪便道:“启奏皇上,之前报陛下知,已在顺天、西安、应天修建了三个练兵场,今年预计在济南、太原、开封、武昌、杭州、成都、贵阳、南昌、昆明、广州、桂林等在修建练兵场,方便新兵的招募和就地整训。自臣就任军选司以来,先以各地县府报年满二十周岁之壮年名册,军选司又将独子、残疾之人剔回,共得员216554。”
崇祯被吓了一大跳问:“竟然有如此之多?如何练得?所费几多?”茅元仪便道:“这只是符合下限之名册,军选司又将超过三十之男丁剔除,共得丁168942,余者已经向各地戍卫军司移交。每个练兵场实分丁56314,经过这几个月的练兵淘汰,目前顺天练兵场有兵20679人;西安练兵场有兵11658人;应天练兵场有兵17977人,这半年多招募和整训新兵共耗资982万两。又加格物部各种新型装备层出不穷,正逐一装备新兵,各新装备又耗资339万两,完全按新操练章程操练,已可成军四支,还等皇上一一赐名。相信按部就班执行下去,今年还能为陛下再练出几支精兵。”
崇祯边听边觉得肉疼,崇祯便说:“没想到招募和编练新兵耗资竟然如此巨大,如今已有京营、卫京军、天策军、九镇军四支新兵,朕又令满桂往山东河南整饬一支新军,如今又得四支新军,今年且不必着急,只须再得一支新军便可,今年所招募兵员可适当降低,只需补充各野战军不足便可,至于已经成军的,要及时淘汰老弱者,所淘汰者亦可递往各地戍卫军,以弥补戍卫军之不足,总之,既要精简,又要节俭。当以此为原则。”
茅元仪便安抚崇祯道:“皇上圣明,虽然练兵前期投入比较大,但是各地陈兵也将被逐渐代替,这部分军饷也便不再支出,且虚冒军饷之事会大大减少,从长远看,还是值得的。”
崇祯这才点点头说:“爱卿言之有理,那便将其中一支赐名平夷军,调洪承畴为总兵,驻防宁夏;再一支赐名安蛮军,调王应熊为总兵,驻防巴州(重庆);再一支赐名天威军,调何腾蛟为总兵,驻防武昌;最后一支赐名天耀军,调卢光祖为总兵,驻防南昌。”
处理完编练新军的事,崇祯又说:“说道军政了,朕到想到一事,便是九边十三镇存废的问题。”此话一出,众人很是大吃一惊,杨嗣昌首先站出来说:“陛下,九边十三镇沿长城布防,乃是一道天堑,倘若废除,且不说鞑靼瓦剌部蠢蠢欲动,只恐叶尔羌、土鲁番、土默特部也将有所图。”
黄宗羲便出来说:“臣倒是觉得九边十三镇可以裁撤,当初为了对付逃亡北方大漠的北元,成祖皇帝才将帝都从安逸富裕的南京迁到北京,正应了"天子守国门"之语,所以才设置九边作为外围防线,来保护北京的安全。如今林丹汗伏法,东蒙喀尔喀诸部已经降服,忠义侯额哲乃西蒙察哈尔部首领,已经归顺天朝,如今吴三桂操练东蒙骑兵,已有成效,只要效仿东蒙各制度,在经济和军事上长期渗透,察哈尔部定可更加归心,因此九边已形同虚设,此其一也;陛下定下如今已在大同和宁夏布下两支野战军,足以威慑叶尔羌等部,想必他们不敢妄动,此其二也;既然已操练新军,若再设九边十三镇,只不过是白白增加财政负担,此其三也。有此三点,故臣说九边十三镇可撤。”
茅元仪便问:“若依此言,则九边十三镇的将领军士,当如何安置?”黄宗羲便道:“可效法编练新军的经验,优胜劣汰,可用之兵便编入各地戍卫军,不可用的便发钱发地,让其回乡务农种地,至于将领,亦可择其善者而用之。”
崇祯很高兴的说:“爱卿言之有理,若能裁撤九边十三镇,只怕要省下不少银子。”陈其赤心中默默算了算说:“皇上圣明,九边十三镇每年的军饷少则一百余万,多则有三百余万之巨,若果然能裁了,只怕足以在练出两支新军出来。”
崇祯便道:“如此甚好,不过此事先不急,朕还需再想想,你们也不要讲此事声张出去,以免节外生枝。”众人便忙道:“遵命。”
崇祯最后说:“今日召诸位爱卿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理顺地方的行政体制,目前地方三司并立,虽有巡抚,只不过乃临时分配,不尽心尽力也是有的,朕意恢复行省制度,将巡抚变成常设官职,专司民事经济;在巡抚上加设总督一职,专司军事戍卫。明年三月便是京察大计,朕以为之前要将此事办妥,将定岗、定职、定品一一确定,待京察的时候,替换新职。”
黄宗羲便站出来说:“皇上,既然地方上要实行三定,不知内阁和其他衙门可要一体施行?”崇祯便道:“所以此事还要诸位爱卿议一议,朕今日先提出来,诸位爱卿回去不妨细细想想,改日再来回话。”
等众人退下后,崇祯便对王承恩说:“去传旨,让朱舜水和吴三桂即刻进京见驾。”过了约莫五六日,朱舜水、吴三桂便到了京城觐见。
崇祯在乾清宫东暖阁召见二人,行过礼后,吴三桂首先说:“启禀皇上,如今东蒙局势日趋稳定,东蒙骑兵边练边讨,计平东蒙各部落叛乱大小共计二十余次。”
崇祯便笑道:“吴将军军功尤重!可荫其子孙也!”吴三桂忙道:“末将叩谢天恩,只是末将尚未娶妻。”说完不由得脸红了一片。
崇祯哈哈大笑道:“大丈夫何患无妻!朕有心再加将军大功,只是将军尚不足二十,已是都指挥使,倘若再加,只恐众人不服,对将军名声亦是有损。朕既荫将军子孙,决不食言!只待将军!”
吴三桂忙跪下谢恩不止,崇祯便问朱舜水道:“依你看,东蒙种种之法可否施于察哈尔诸部?”朱舜水忙道:“陛下种种计策,如今已多为东蒙各部普通牧民接受,所叛乱者,不过是东蒙各部一些上层酋长,觉得自己利益受损,便裹挟牧民造反,通过平叛,倒是这些政策推行起来更加顺畅了,如今东蒙诸部要么完全依旗入户,分得固定草场,要么通过平叛直接被朝廷没收草场,设城立镇,依臣看,东蒙之策可推行至察哈尔,只是想必大小叛乱亦是不可避免。”,
崇祯便问:“那依你看,谁可当此重任?”朱舜水便脱口而出说:“此事非吴将军不可。”崇祯又问:“那吴爱卿之职谁人可以代替?”朱舜水竟然说:“祖大寿可。”
崇祯不由得眉头一皱说道:“祖将军在辽东辅佐孙先生,辽东乃对抗鞑子之要地,岂能轻动?察哈尔一事,朕心中有数。”
朱舜水知道自己犯了忌讳,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便不敢多言,崇祯挥挥手,他才与吴三桂一起退下。陆遥便对朱由检说:“这个朱舜水,去了东蒙不到一年,怎么也要往那些小圈子里钻?”朱由检便说:“朱舜水要在东蒙立足,只怕少不得多依赖吴三桂,他如此,只怕也是存了要与吴三桂搞好关系的念,倒是不一定有什么其他阴谋。只是朱舜水既然是我提拔的,竟然不一心为我着想,倒是开始想着搞小圈子、小团体了,这是不能容忍的。”
陆遥便说:“其实东蒙目前的稳定表面看上去是吴三桂武力平叛的功劳,其实要不是朱舜水大力推行一系列的变革,单靠吴三桂很难成气候,现在朝鲜和东蒙两翼都基本稳定,孙承宗也足以在辽东站稳脚跟,不如就按朱舜水说的,把祖大寿调走,他调走了,不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安插进咱们的人进去嘛,这样才能慢慢的瓦解辽东军事集团。”朱由检便道:“万一调过去的人被他们拉拢过去了呢?”陆遥便笑道:“那就得挑一个不可能被拉拢过去的人才行。”朱由检想了想说:“那就必须得是皇亲国戚不可了,宁德长公主的驸马刘有福怎么样?他如今在锦衣卫任千户,本身是武职,又是公主驸马,我的姐夫,皇亲国戚,地位显赫,而且驸马与公主琴瑟相合,感情深厚,他绝对不会被腐蚀。”陆遥便笑道:“我觉得不错,疏不间亲嘛,不管怎么着,驸马与皇室都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总不至于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出卖自己家人的。”
想到这里,崇祯便道:“去宣茅元仪和商周初过来。”不一会儿,茅元仪和通政录档司通政使商周初便到了,行过礼后,崇祯便道:“如今东蒙已经基本稳固,察哈尔诸部尚不安分,拟旨,晋归化侯额哲为察哈尔王,仍居京城;调郑以伟为察哈尔招抚使司提督,吴三桂为察哈尔招抚使司戍卫军总兵;调祖大寿为东蒙招抚使司戍卫军总兵;调南城兵马指挥副使、锦衣卫千户、驸马都尉刘有福为辽东戍卫军总兵。旨到即刻离职赴任,不得借故迁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