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628年:朝会争锋(一) - 与崇祯皇帝的那些日子 - 贺耀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4章1628年:朝会争锋(一)

六月二十日,新一次朝会又如期在乾清宫举行,因为这是内廷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朝会,崇祯也比较重视,所以崇祯和王承恩、王之心等待在偏殿坐镇。乾清宫里已经摆了一个品字型的三溜大方案,几位内阁首辅坐在左边,后边则是各部衙门的官员;内廷翰林院、考功司、通政录档司等衙门的主要官员坐在右边;御史台等监察官员则坐在最中间。

翰林院阁司郎中陈其赤便首先道:“尊上谕,着在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基础上,加恩科格物科,于每年三月十五日传胪大典后举行,由格物部和礼部共同组织,以钦定格物科简要学本为教材,每年格物科名额定为50,不设年龄或其他任何限制,凡中者一律授院士,由格物院、文思院吸纳;尊上谕,着在礼部下增设京师大学堂,学堂官舍由礼部负责,具体教务由格物部派员负责,凡会试中举者,须入京师大学堂进修,最低进修时间为一个月,否则不得递补入仕,一时不得出缺递补的进士,可不限时于京师大学堂进修,优秀者可经格物部考核后由格物院、文思院吸纳。张大人,请领上谕。”

礼部左侍郎张四知便出列,双手捧过上谕回礼部研究去了,然后再按程序上报翰林院磨勘。但是大家都知道,像这种开恩科、设学堂的事,谁如果出来反对,那纯粹是脑子有问题了。

接着,翰林院都督编修黄宗羲又道:“皇上有旨!”众人忙下跪听旨,黄宗羲便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后凡通过募兵制所招募、编练的军队为野战军,专司战争,保卫家国朝廷、各地卫所军屯提供的兵源为戍卫军,专司戍卫及内部维持稳定,故于内廷特设军选司衙门,负责协调野战军、水师粮饷、车马装备;负责协助皇上处理野战军、水师正四品以上官员任免事宜;负责针对野战军、水师正四品以下官员向吏部提出任免建议;负责协助皇上制定发布野战军和水师作战、行军等一应诏令,设正三品总办一,从三品副总办一,从四品左右代办各一,正五品掌卿、从五品少卿、正六品司丞、从六品少丞若干,以武英殿为处理事务的衙门;尊上谕,于军选司下增开皇家军官学堂,其下设军官学院和水师学院,由格物部、兵部、军选司共同负责,学堂官舍由兵部负责,具体教务由格物部、军选司联合派员负责,每三年一次的武举改为每年一次,与每年格物科结束后进行,凡中武举者必须入皇家军官学堂进修,否则不予递补入仕,各野战军、水师、戍卫军有关军官亦必轮替进修,不得有误,钦此。”

宣读完圣旨,众人这才起身,众人也都知道,既然这一条以圣旨的名义发布,自然是无可辩驳的,况且多涉及内廷衙门之事,兵部如今又都掌握在亲近皇帝的人手里,自然是没有可以争论的余地的。

崇祯在偏殿始终关注着大殿里的情形,见头两项都很顺利,基本没有人出来反对,陆遥便高兴的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阻力嘛。”朱由检却道:“先生别急,因为这两项都没怎么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接下来的一条只怕不会这么容易的。”

接下来,黄宗羲又道:“前番在下伴驾南巡,发现很多地方都有税款乱征的问题,有的地方滥征,有的地方则少征,皇上的意思是设立一个统一的征税机关,对商税进行统一征收,不再委托各地卫所衙门、布政使司衙门,当然了,也不从内监司另派税监了,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御史陈启源便首先站出来道:“下官以为商税乃与民夺利,应当废除,如何还能单设什么机构?下官以为不可。”其他的几个御史也纷纷附和说:“是啊,这征收商税乃是魏贼在的时候蒙蔽圣听设立的,这魏忠贤都倒了几年了,怎么还能继续征收商税呢。”

大殿里顿时一阵交头接耳,翰林院掌院许士扬便咳嗽了两声说:“有什么话就直接出来说,朝会之上私下议论,成何体统?”侍御史张治夫便道:“若这等事乃陛下旨意,自然无不可,若不是陛下旨意,下官亦觉得陈大人言之有理,自然了,此等大事,还是凭陛下决断。”

黄宗羲便对徐屺问道:“徐大人以为如何呢?”徐屺忙道:“如今各地商税要么委托卫所代收,要么委托各地布政使司衙门代收,很容易造成少收,而内监司派出的税监,又很容易造成滥收,况且如果没有统一的征收衙门,很容易再次出现山东那样的事.”不等徐屺说完,内阁首辅李国普竟打断他道:“老夫觉得倘若加重税于工商,只怕民心浮动,亦恐对陛下风评无益也。”

内阁首辅李国普竟然打破官场潜规则,亲自下场与一个小小的侍郎辩论,众人一片哗然,不由得更是交头接耳,那些反对征税的胆子更加大了,但徐屺身为江阴徐家的人,又是皇帝潜邸的旧人,自然也不为之所动,而是道:“首辅大人言重了,朝廷火器枪炮不可谓不强也,但是萨尔浒一战,精锐尽失,辽东陷入鞑子之手,全因朝廷财力不足,军备废弛,粮饷不能按时发放,导致人心惶惶,军心动摇,百姓困于各项苛捐杂税,生活困苦无着,这才有陕北起义之事发生,而工商富户却生活奢靡,虽然有商税、矿税,但是他们却上缴很少,为何?只因各地官府负责征税,他们勾结官府所致,长此以往,朝廷财力日益疲弱,国将不国也!陛下这才痛下决心,要加强对商税矿税的征缴力度,从而将广大百姓从苛捐杂税中解放出来,百姓手里有钱了,必然要改善生活,就会购买更多的工商产品,商户赚的多了,必然会扩大生产,朝廷才能收更多的税,有了钱,才能做更多的事情,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之法。还请首辅大人斟酌。”

李国普蔑视的冷笑道:“敢情徐大人是要教训老夫了?老夫历经三朝,什么没见过,什么没听过,祖宗之法便是重农抑商,不要忘了,农为天下之本,如此一来,岂非本末倒置!”

徐屺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正色道:“何谓本末倒置?乃以工商反哺农业耳!粮食必然是国之根本,但如今土地兼并,多为豪强、宗亲并吞,又加天灾,农户流离失所,而且种地本为糊口,要想巨富则不可能,又投入颇大,必得以国家之力推行方可,若国家毫无财力,如何能推行?老子有云,欲以取之,必先予之,现在提倡工商,便是此法!而且如今朝廷只是针对贸易之商征税,对于生产之户并未加税,比如纺织作坊生产丝绸并不征税,仅对商人将丝绸买进卖出征税,商人借他人之劳力,不事生产,而获利颇丰,如何能不征税?下官倒是觉得不但要继续征税、统一征税,更要将生产之税也纳入其中,才是公正之举!”

徐屺一言振聋发聩,众人不由暗暗吃惊,又联想到他的身份,不由得议论纷纷,李国普也不由的暗暗后悔,心想:各科都给事中封驳权交到翰林院的弊端如今才算体现出来,翰林院完全就成了另一个魏忠贤,而且是更加庞大,更加合法,他们是一个新的阶层,要向我们这些传统士大夫分一杯羹了,不行,绝对不行,最起码也要维持现状。

想到这里,他便斜眼朝中间的御史们那里看过去,陈启源等御史心领神会,便道:“下官等不能赞同。”李国普便对许士扬说:“许大人,既然此事存疑,根据议事规则,就该择日磨勘,我看今日就不议此事了吧。”许士扬便道:“首辅大人所言极是,那边暂且搁置,待明日翰林院、都察院、户部磨勘。”

崇祯在偏殿听的真真的,朱由检便道:“我说的没错吧。”陆遥便道:“看来是我太乐观了。”朱由检便道:“我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只不过先试试水罢了,眼下最关键之事还是军改,等咱们完全掌控了军队,到时候还怕这些穷酸腐儒不成?”

陆遥便说:“只是这些御史实在可恶,就知道唱反调。”朱由检便笑着说:“先生说的极是,陈启源这厮着实让人生气,不过他是御史,又不好把他如何。”陆遥想了想,坏笑着说:“他是御史,当然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啦,但是如果他不是御史呢?如果他不是御史,又胡言乱语,那岂不是.”朱由检笑着接过话来说:“岂不是找死吗,哈哈,先生不说,我几乎想不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