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1627年:格物部
熹宗皇帝驾崩了,客氏被杖毙了,魏忠贤走了,短短的几个月,朝堂内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来的太突然,让很多人都措手不及。腊月的一天,北京第一场雪不期而至,黄立极抄着手坐在内阁,内阁里放着几个大火盆,施凤来走进来,摘下斗笠道:“首辅大人安好啊,外边好大的雪啊。”黄立极便道:“瑞雪兆丰年哦,但愿明年是个太平年。”
张瑞图便接话道:“听说皇上让工部左侍郎徐大人在格物部东边大兴土木,说是要修什么格物院,国库本来就紧张,辽东那边催军饷的折子又来了,各地的俸禄也得陆续发放,只怕没有多余的钱了,首辅不能不管啊。”黄立极便道:“管?怎么管?如今崔呈秀下台了,吴淳夫被抓了,工部是他徐亮采说了算,况且他又是潜邸出来的,他去跟户部要钱,户部砸锅卖铁也得给啊。好在扬州那边的商税银子要进京了,不行就先拨出一些来给工部吧。”
张瑞图便道:“怕是不合规矩吧。”黄立极便道:“嗨,听说新任的户部左侍郎徐屺,跟扬州那边和工部那边都扯着线呢,咱们别瞎担心,合不合规矩,都是皇上说了算。”
李国普便道:“说到这商税和矿税了,这些苛捐杂税都是魏忠贤搞的,如今他倒台了,这些是不是也得取消了啊。”施凤来便道:“这些事,咱们哪里管的了,皇上新登基,可是不消停啊,听说宫里已经乱成一团了。”
张瑞图便道:“不就是撤了十二监、四司、八局以及女官六局一司,改为内监司嘛,那都是皇上家务事。”施凤来便小声道:“张阁老有所不知,你可知这内监司留守太监是何人?”张瑞图便道:“哦?难道竟不是王公公?”施凤来便笑道:“此王公公非彼王公公也,听说皇上要定王之心为内监司留守太监。”张瑞图想了想说:“北直隶巡抚王之仁堂弟的那位王公公?”施凤来点了点头。
黄立极便咳嗽两声打断他们说:“两位阁老,莫要议论宫里的事,如今人都齐了,还是说正事吧。”正在一旁暖手的李国普也过来坐下,黄立极便道:“根据皇上的意思,格物部业已增设完毕,但是所涉权责、尚书,侍郎等的人选,咱们还得议一议,明日就要上奏皇上了。”
众人刚要开始议论,内监来报说:“王公公来递条子了。”众人忙起身迎接,王承恩推门进来,抖抖身上的雪道:“好大雪!几位阁老好。”黄立极忙道:“王公公冒雪而来,可是皇上有条子?”王承恩便从怀里掏出条子递过去说:“皇上有旨,明日颁旨,后日辰时请几位阁老格物部见驾。”说完便要告辞而去,黄立极便道:“王公公何不留下喝杯热茶。”王承恩笑道:“咱家还要去徐大人那里传旨,不敢耽误了皇上的大事啊。”说完便拱手去了。
黄立极等人打开崇祯的条子,不由的苦笑连连,只见条子上写着:“格物部,专司拟订格物之学发展战略方针以及政策组织实施;负责具体格物之学项目资金分配、协调、评估、监管;负责重大格物之学基地和实验所用之建筑的建设规划并监督实施;负责管理重大格物成果汇编工作,管理《格物会略》、《天工博物》等;下设格物院,负责引进学习外国高超之格物技术及智力、刊物;下设格物大学堂,负责格物之学人才的培养工作。格物部下设考录司、财金司、规略司、规划司、汇编司、格物院,设尚书一人,擢宋应星任格物部尚书,设左右侍郎各一人,孙铨任左侍郎、王孙锡任右侍郎,设郎中两人、员外郎四人,主事若干,郎中以下可由内阁酌定,报内监司用印。”
张瑞图便道:“得,还讨论个什么劲,拟旨吧。”李国普便道:“这三天两头的递条子过来,咱们内阁倒成了通政使司了,事事皇上做主便可,要咱们内阁何用?”黄立极忙道:“李阁老慎言,慎言,俗话说新官上任还三把火呢,皇上年轻气盛的,又新登基,自然主意多一些,等过段时间,皇上的新鲜劲过了,咱们在好生规劝不迟。再说了,皇上只定了尚书和侍郎,郎中以下的官员不是还由咱们定嘛。”
第二日,内阁将拟好的折子递到内监司,崇祯看后用印,便正式颁发。又一日辰时,崇祯带着王承恩、王之心、曹化淳等来到格物部,内阁的几位阁老、新任格物部尚书宋应星等早已候着了,另外还有几个外国人夹杂其中。
待崇祯来了,众人照例行礼,崇祯便道:“朕将格物部设在潜邸,可见朕对格物部期望之深啊,宋爱卿,可不要辜负了朕啊。”宋应星忙道:“请皇上放心,臣必牢记皇上昨日之嘱托。”崇祯点点头说:“务必要先大力在山陕三边等地推广洋芋、玉米这些农作物。”宋应星便道:“这些作物臣倒是有所耳闻,不过听说产量也不甚高,山陕等地本就贫瘠缺水,能行吗?”崇祯便笑道:“这些作物特性便是抗旱,之前被人从海外带到江南,那地方如何长的,产量低也是正常的。”
“没想到皇上学识如此博大。”只见人群中一个外国人说道,宋应星看去,说话的正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艾儒略来明朝许久了,还是第一次见到皇上,不由得有些兴奋,这才脱口而出,崇祯并不怪罪,便笑吟吟的走过去说:“你可是懂得这洋芋的妙处?”艾儒略便用有些生硬的汉语说:“伟大的皇帝陛下,正是,洋芋就是马铃薯,如今在我的家乡,是最主要的粮食,味道又好吃,美的很。”
崇祯便笑着点点头,又对着艾儒略、汤若望、龙华民、罗雅谷等西洋来的传教士说:“朕还希望你们能多多的将你们西洋的科学、西洋的技术都带过来,倘若如此,朕必重重有商。”汤若望便小声的问道:“可以允许我们在京城建教堂吗?”崇祯便道:“如何不可?你们帮了朕,帮了大明,朕不但允许你们在京城盖教堂,还允许你们在其他地方建教堂。”几人互相看了看,忙下跪道:“伟大的皇帝陛下英明,我们一定竭尽所能。”
见崇祯与西洋人聊的火热,黄立极暗地里摇头不已,李国普实在听不下去了,便突然说道:“陛下,魏忠贤欺君罔上,无父无君,罪大恶极,当务之急,是要正本清源,处置阉党,况且,我天朝以儒家为重,如何能允许西洋之教播与?还请陛下三思!”
崇祯刚要说话,李国普又道:“陛下,魏忠贤党羽众多,陛下仁慈,仍留原职,老臣以为不妥一;眼下各地仍有镇守太监,干预地方军政,老臣以为不妥二;今天下疲敝,但是朝廷仍征收矿税、商税,加重百姓负担,老臣以为不妥三,还望陛下三思。”
崇祯有些恼怒,但还是强压怒火道:“以你所言,当如何?”李国普正色道:“除恶务尽!之前凡依附阉党者,一律不用;召回各地镇守太监,勿令干预地方;停征矿税、商税,减轻百姓负担。”
崇祯冷笑道:“魏忠贤是先帝所重用,如今他自请归乡,何来什么阉党,以后不许再提;镇守太监乃祖宗制度,朕继位不久,尚需三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王土之上开矿从商,焉能不纳税?”李国普下跪道:“老臣为天下计,不得不冒死进谏!”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李国普给崇祯一个下不来台,崇祯不由大怒道:“放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尔为臣为子,何敢逼迫君父!”说罢便扬长而去,只留下跪在地上的李国普和一群大眼瞪小眼的官员。
朱由检生气的说:“这些人太过分了,魏忠贤刚倒台,就敢如此对我。”陆遥说:“这很正常,现在魏忠贤倒台,保皇党群龙无首,东林党以为可以独大了。”朱由检哼了一声说:“看来得赶快找个人来填补魏忠贤的空缺才行,否则让他们这么一气儿折腾,我什么事也干不成。”陆遥便说:“你觉得谁能行?你是不是早就心里有人选了?”朱由检便笑道:“我看薛国观此人颇有才能,此人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职莱州府推官。到了天启四年提拔为户部给事中,多有建树。魏忠贤专权的时候,朝廷官员争相攻击东林党。薛国观也弹劾了几个东林党人,所有人便都拿他当成是魏忠贤的人,但后来薛国观奉命巡视北疆,严查将吏克扣兵饷事,做的还算漂亮。所以此人虽是阉党,但还是有些能力的,不是那种一味拍马溜须之人。”陆遥点点头说:“我就知道你早就心里有数了。”朱由检便有些为难的说:“人选虽有,但是却不好安排啊,内阁这几位不走,腾不出位子来啊,若是我一下子换的太多,又没有什么好由头,只怕朝廷会乱套。”陆遥想了想,笑着说:“我倒是有个馊主意。”朱由检忙问:“先生有何妙计,快说。”陆遥便道:“他们不是一直要查阉党,查阉党嘛,那就去查呗,多抓点人抄家,正好咱们接下来要干的很多事,需要大量的钱,抄家可是来钱儿最快的,再说了,都是贪污的赃款,也不必心疼。”朱由检笑道:“妙啊,一来临时解决了钱的问题,二来迎合了他们的心意,至于谁去查,怎么查,可就由不得他们了,先生,你学坏了哦。”陆遥笑道:“都跟你学的,咱们彼此彼此。”
过了几天,崇祯又召见了内阁众人,行过礼后,崇祯便道:“前几日,李阁老进谏,说要彻查魏忠贤之余党,朕想了又想,此事就交李阁老去查吧,曹化淳、骆思恭协办,另外,升刑科都给事中薛国观为刑部左侍郎,一同办理此事,李阁老可有异议?”李国普不知道崇祯哪根筋搭错了,前几天还怒不可遏,怎么今天又同意了,不过他正求之不得,便忙道:“臣遵旨,一定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