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628年:黄宗羲打死人了? - 与崇祯皇帝的那些日子 - 贺耀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8章1628年:黄宗羲打死人了?

四月初一日,是内阁大朝会的日子,内阁、各部、各衙门齐聚太和殿。众人行礼后,李国普站出来,摸出一个折子,展开后说:“下边议第一件事,内阁、督军府、都察院、翰林院及各部移殿事。”李国普咳嗽了一声接着说:“拟将内阁自文华殿挪至西苑光明殿、督军府自武英殿挪至西苑护国殿、都察院挪至西苑清馥殿、翰林院挪至西苑翰林院,各部衙门由承天门外挪至西安门外的新衙门处,限期七日挪殿完毕,挪殿完毕后,承天门将关闭,不准任何人随意出入,所有入阁办事者,一律走西安门,内阁等大员入宫着,一律过太液池上新建之西华桥。诸位大人可有异议?”

董其昌便笑着说:“老臣前几天可是亲自到各处看了看,西苑四大殿可是比之前敞亮了很多,况且紧邻太液池,风景也甚好,皇上将皇家禁苑与咱们同享,这可是天大的恩泽啊,而且各部衙门离内阁班房也近了,自然是更方便了。”本来这就是一件好事,众人又见有德高望重的董其昌的发言,自然无不应允,纷纷点头称是。

李国普见无人反对,便道:“那就交内监司用印吧。”说着将折子放到了左边,然后又拿出一个折子道:“下边议第二件事,设通政录档司事,将通政使司和笔录司合为通政录档司,负责留存原始奏折并入档,管理档案工作;负责编史及皇上交代的其他国家典籍汇编工作;负责对各种大型重要会议做记录并存档;负责掌管皇帝印玺,取消内监司用印之权;负责行文下诏,取消内监司秉笔之权;负责奏报四方臣民建言;负责汇集各地有密奏权大臣、太监的密折,上奏皇帝,裁撤内监司东厂。以宫内协和殿、南熏殿为通政录档司办事衙门。设正三品通政使一人,从三品誊黄通政使一人,从四品左右通政各一人,其下为正五品参议、从五品侍书、博士。”

李国普说完,大殿里顿时响起了一阵交头接耳的声音,很多人心里都想:内监的用印和秉笔权就这么没了?东厂就这么撤了?太监要完蛋了?皇上要对太监下手了?这个天大的好事自然没有人反对了,李国普便也把折子放到了左边。

李国普又拿起一折说道:“第三件事,设考功司事。负责京中各部门考成之事,负责复核各地方考成之事;负责协助皇上处理正四品以上官员任免事宜;负责就各地考成成绩对正四品以下官员向吏部提出官员任免建议。以宫内文华殿为考功司办事衙门。设正三品总办一人,从三品副总办一人,从四品左右代办各一人,其下为正五品掌卿、从五品少卿、正六品司丞、从六品少丞。”

话音刚落,下边便是一片沉静,这时吏部侍郎陈于廷便问道:“敢问首辅大人,这历朝历代吏部都主司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如今既然另设了考功司,这吏部还有何用?”也有一些人小声议论,纷纷附和。

黄宗羲便出面说道:“陈大人误会了,这考功司权责说的清楚,只管正四品以上官员任免,对于正四品以下官员任免只有建议之权,具体还在吏部,此其一也;其二,吏部掌考成之法,那谁来考成吏部官员呢?所以设这考功司,至于地方官员的考成,还是由吏部负责,考功司不过行复核之权罢了。”陈于廷便又问:“既然如此,那谁来考成考功司?”黄宗羲便正色道:“自有皇上亲自考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上亲自主持官员升迁任免,亦是应有之意,不知陈大人可还有疑虑?”陈于廷不说话了,其他人也自然知道黄宗羲说话的分量,也不再议论。

李国普面无表情的说:“既然也无异议,那就准了吧。”将折子放到左边后,又拿起一折说道:“下一事,重定翰林院权责事。翰林院负责协助皇上处理除部队调动、军事战争、官员任免之外的一切日常事务,;负责各府,各港府事宜;负责对编练之新军和水师官兵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初步核实侦办,若经查实,向都察院移交有关案件。各有司应首先对本司事务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将处理意见递入翰林院,翰林院无异议的交通政录档司用印、下诏,并将奏折原件交通政录档司留档;有异议的,各有司应提出自己的意见交翰林院各司复核,翰林院无异议的,交通政录档司用印、下诏,并将奏折原件交通政录档司留档;仍有异议的,应召集各有司集体议事,须请御史台监听、通政录档司录听,能讨论出结果的,将讨论结果交通政录档司用印、下诏,并交通政录档司留档,不能讨论出结果的,交皇上圣裁,皇上的决定为终极决定,交通政录档司用印、下诏,并交通政录档司留档。设正四品掌院一人,从四品都督编修一人,从四品左右编修各一人,正五品郎中、从五品学士、正六品修撰、从六品待诏。”

这次大家全明白了,原来重头在这里,难怪皇上这么大方,又是剥夺了内监掌印秉笔的权力,又是裁撤东厂,这翰林院的新职权无疑就是套在内阁脖子上的一道枷锁,过去是内监来制约文官,现在是用文官来制约文官,狡猾,太狡猾了!

御史大夫徐兆魁首先跳出来说:“我反对!翰林院不过是养才储望之所,只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如何能担此重任?”

右都御史马嘉植也反对道:“徐大人言之有理,况且此举有违祖宗之法,断不可行!”

御史台侍御史陈启源也道:“况且这一来一去,不知要耽搁多少时日,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黄宗羲便道:“几位大人,且听我一言,这重定翰林院权责乃是仿汉朝内外廷制度,只不过是协助皇上处理政务而已,这与翰林院原来的职责也有一定重合,在内外廷没有异议的问题上,便可以直接用印颁发,只有在一些存异的问题上才进行适当的磨勘,反而是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内阁的有效运转”不等他说完,吏部都给事中耿随龙站了出来打断他说:“呸!朝中就是有你这样的奸佞!撺掇皇上废祖宗之法,行不孝之事!”

礼部都给事中邹廷彦、工部都给事中黎道昭、户部都给事中黄运泰也纷纷出来指责黄宗羲,只有兵部都给事中毛一公和格物部都给事中李宗延保持了冷静。

正在一片吵闹声中,刑部都给事中孙羽侯竟撸起袖子要打黄宗羲,孙羽侯现今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是跟董其昌一起中的进士,正是倚老卖老的时候,黄宗羲却正是年轻气盛,便伸手推了孙羽侯一把,这孙羽侯站立不稳,倒在地上,董其昌忙起身呵斥道:“黄宗羲,不得无礼!还不赶快把孙大人扶起来!”

耿随龙忙去扶他,耿随龙不扶不要紧,这一扶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他大喊道:“不好了!孙大人没有气息了!”顿时间,殿内乱了套,有的冲黄宗羲怒气冲冲、有的大喊去叫太医、有的放声大哭.黄宗羲呆立在那里,也慌了手脚。

徐光启怕众人对黄宗羲不利,便忙道:“黄大人,还不快去请皇上来。”黄宗羲这才回过神来,冲徐光启一作揖,便忙去请皇上去了。崇祯此时就在太和殿后的中和殿休息,黄宗羲叫人通传了,崇祯便命他进殿,只见黄宗羲面色苍白,见了崇祯“噗通”跪倒在地说:“皇上,臣惹下大祸了!”然后就将事情前后说了一遍。

崇祯听了,心中也有了些计较,便道:“朕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年岁如此大,不过把自己跌死了,走,带朕过去看看。”崇祯便带着王承恩、王之心、高起潜、黄宗羲等往太和殿而去。

王承恩走在前边,在门口喊道:“皇上驾到!”众人忙纷纷跪倒在地,崇祯进前发现太医院王院使已经带着几个太医在这边了,便问道:“如何了?”王思任便道:“启奏皇上,孙大人年老体衰,刚才情绪就有些激动,再加上又跌了这一跤,不幸离世了。”

崇祯便道:“这么大岁数了,脾气还这么大,罢了,赶快带下去好生安葬吧。”王思任便忙指挥着人把孙羽侯的遗体带了下去。

耿随龙便道:“皇上!都是黄宗羲行凶,才致孙大人倒地而亡,在场诸位均是见证,还请皇上为孙大人伸冤啊!”崇祯便扫视了周围,问道:“首辅大人,是这么回事吗?”李国普便道:“许是有吧,不过方才人太多,臣也未看太真切。”

崇祯便道:“哦,既然不很真切,那便是可有可无,薛阁老,你兼着刑部的差事,你看此事如何处置啊?”薛国观便道:“回皇上,方才臣倒看的真切,是孙大人要出手打黄大人,黄大人不过回身躲避,孙大人年迈,自己站立不稳,跌在地上而亡,与黄大人并无直接干系。”

崇祯便道:“如此说来,果然与黄大人无关?”薛国观便道:“与黄大人果然无关。”耿随龙见如此颠倒黑白,连连磕头道:“皇上明鉴!黄宗羲殴死人命,薛国观颠倒黑白,请皇上明鉴!”

高起潜便出来厉声呵斥道:“放肆!”崇祯摆摆手,高起潜这才退后一步,崇祯便问道:“当年太祖皇帝在各部设都给事中,是因为什么来着?”高起潜便道:“皇上,太祖皇帝设都给事中是专门负责监督各部的文件,比如兵科都给事中负责监督兵部的文件往来。一般凡是通过通政司呈上来的奏折都有副本供都给事中参阅,皇上批复完奏折后,再将奏折交相应的都给事中,再由他们知照相关的各部。在此过程中,都给事中可以行使封驳、科参的特权,否决皇上的奏折、谕旨,或是各部的报告。”

崇祯便假意说道:“哎吆,如此说来,这都给事中的权力岂不是比朕都要大了?耿大人啊,你这头朕可当不起啊。”高起潜便道:“皇上说的极是,虽然都给事中的品级很低,但威望和权力却很大,即便是像尚书、侍郎这样的高官,对待都给事中也往往毕恭毕敬。”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崇祯便冷笑道:“难怪了,如今重订翰林院权责正是剥夺了他们的封驳、科参特权啊,难怪他们反映如此之大,不惜以死相逼!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就跳出来了?”耿随龙没想到皇上的思路如此跳跃,忙分辨道:“皇上!臣绝没有此意啊!皇上明察!”

崇祯便正色道:“今日朕就把话放在这里,皇权之上,绝无其他,若太祖皇帝在,你也敢如此放肆吗!难道是欺朕年幼不成!”众人一起跪倒在地说:“臣等惶恐,臣等有罪!”

崇祯这才道:“若重订翰林院权责事不能通过,那裁撤东厂、撤内监司掌印和秉笔的事也就罢了吧。”说罢,便扬长而去。

众人见皇上走了,这才纷纷起身,董其昌便劝道:“诸位听老夫一言,老臣历经三朝,只有当今皇帝主动裁撤东厂和内监司掌印秉笔,况且重订翰林院权责,说到底也只不过是把各部都给事中的职责挪到翰林院罢了,皇上又没有取消这个权利,皇上能做到这一步,也实在是做了很大的让步了啊,咱们做臣子的可不要苦苦相逼,落个逼迫君父的骂名啊。”

众人一听,好像也是这么回事,不由得心里暗暗埋怨耿随龙等人,袁可立和徐光启也好言相劝,李国普只好无奈的说:“既然如此,那就都过审了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