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是人生的谎言 - 被讨厌的勇气 - 岸见一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被讨厌的勇气 >

工作狂是人生的谎言

工作狂是人生的谎言

年轻人:我懂了。我承认自己的确没有“勇气”去接纳自我或信任别人。不过责任真的都只在“我”身上吗?不是吧。那些不讲理、无缘无故攻击我的人应该也有问题吧?

哲学家:的确,这世上并不全都是好人,人际关系中所发生的种种不愉快想必很多。但是必须搞清楚一个事实,不可混淆,那就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只有发动攻击的“那个人”是有问题的,绝对不是“大家”都错了。

生活上有某种精神障碍的人,只要一发生什么事,就会用“大家”“每次”“全都”这些字眼。像是“大家都讨厌我”“每次都只有我吃亏”或是“全都错了”之类的。如果你平常说话也习惯用这些字眼,甚至成了口头禅,千万要注意。

年轻人:……嗯,是有几分道理。

哲学家: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缺乏“人生协调”的生活方式。只看见实物的一小部分,就拿来当成整体的判断依据。

年轻人:缺乏人生协调?

哲学家:犹太教的教导中有这么一段话:“假设有十个人,其中一个人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会批评你,他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她。有两个人跟你非常合得来,可以成为好朋友。至于剩下的七个人,并不特别属于哪一边。”

这时候,你会把焦点放在那个讨厌你的人,还是另外两个非常喜欢你的人?又或者是剩下的七个人?那些缺乏人生协调的人,眼中就只有讨厌的人,而且会把这种感受用来评断“全世界”。

年轻人:嗯~

哲学家:我曾经参加一个口吃人士和其家族举办的工作坊。你身边有谁也有口吃的毛病吗?

年轻人:喔,我以前念国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话会口吃。我想,他跟他家人应该都不好受吧。

哲学家:为什么口吃会让人不好受?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为口吃而苦恼的人,其实是因为只关心“自己说话的方式”,所以感觉自卑、活得很痛苦。越是这样,自我意识就越强烈,就更是说不出话来。

年轻人:只关心“自己说话的方式”吗?

哲学家:是的。一般来说,就算说话稍微有点结巴,却很少有人会拿这个当成笑柄来嘲笑或瞧不起你。用我们刚才那段话来比喻的话,也不过就是“十个人当中的一个”罢了。更何况,如果真的有那种愚蠢的人,我们主动和他一刀两断也没关系。只不过,缺乏协调的人会单单专注在那一个人身上,觉得“大家都在笑我”。

年轻人:不过这就是人之常情呀!

哲学家:我有一个定期的读书会,其中也有人会口吃。他朗读的时候回结结巴巴的,可是没有任何人以这个为理由取消他,而是静静地,很自然地等他慢慢往下念。应该不是之后我的读书会才这样吧。

人际关系发展得不顺利,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地关键明明在于没有做到接纳自我、信任别人,还有贡献他人,可是却误把焦点放在无关紧要的一小部分,甚至打算用那种狭隘的观点来评论全世界。这是缺乏协调的人生,也是错误的生活形态。

年轻人:老师,该不会您对有口吃的人也是这么严厉吧?

哲学家:那当然。一开始虽然也有人采取抗拒的态度,不过在三天的工作坊结束之后,大家就都能接受了。

年轻人:喔~确实是很有意思的讨论。不过,我觉得口吃似乎是比较特殊的。还有没有其他例子可以说明?

哲学家:例如:工作狂。这些人也很明显是缺乏人生协调。

年轻人:工作狂?为什么呢?

哲学家:会口吃的人,只凭着事物的一部分就对整体下判断。而工作狂则是只专注在人生中某个特定的面向。

他们可能会用“工作太忙所以无法兼顾家庭”为自己辩解。这也是人生的谎言。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想要回避其他责任而已。阿德勒认为,生活原本就该对家事、养育儿女、还有交友和兴趣都要付出关心,而不是特别专注在某一部分。

年轻人:啊,我父亲就是这种人。完全变成工作狂,一心一意追求工作上的成果,还把自己工作赚钱这件事拿来当成支配家人的理由,是一个想法非常专制的人。

哲学家:就某种意义来说,这是回避人生任务的生活方式。所谓的“工作”,并不专指在公司上班这件事。家里的工作、养儿育女,还有对地区社会的贡献、兴趣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算是“工作”。公司什么的,不过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完全只考虑公司的工作,正是缺乏人生协调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对呀,没错,就是这样!而且这些被抚养的家人根本就没办法反驳。听到我父亲凶巴巴地说:“你以为你是靠谁才有饭吃的!”也没办法顶嘴。

哲学家:这样的父亲只能借着“行为的层级”来认定自我的价值。认为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工作、赚了抚养家人,也得到社会的认同,所以自己在家人之中应该是最有价值的。

但无论是谁,都会有从生产者这个位置退位的的一天。例如年纪大了要退休,不得不依靠退休金或孩子的援助过日子;又或者虽然还很年轻,却因为受伤或生病而无法工作。这时候,只能由“行为的层级”来接纳自我的人将会遭受严重的打击。

年轻人:“工作是人生的全部”,就是他们的生活形态吗?

哲学家:对。是缺乏人生协调的一群人。

年轻人:……这么说的话,上次老师您提到的那个“存在的层级”,我好想比较懂得它的意思了。的确,我自己也没有认真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工作——也就是用“行为的层级”来说,什么事也都做不了的情形。

哲学家:要以“行为的层级”还是“存在的层级”接纳自我,这正是与“变得幸福的勇气”息息相关的问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