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超越成年人
年轻人要超越成年人
年轻人:就算我同意“工作”有贡献他人的这个面向好了,不过表面上说对别人有贡献,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的这种逻辑,不管怎么想,除了伪善之外,我觉得实在没有其他说法可以形容。老师,您要怎么解释呢?!
哲学家:请你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在某个家庭里,刚吃完晚餐,桌上还留着一些晚盘。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房间、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太太(我)只好收拾善后;而且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没有人打算动手帮忙。一般我们都会想:“为什么不会过来帮忙?”或“为什么只有我一定要做这些事情?”
其实这时候,就算家人连一句“谢谢”都没表示,也希望你可以一边收拾晚盘一边想着:“我对家人有所贡献。”不是想着别人可以为我做什么,而是我可以为别人做什么,并付诸实现。只要有这种奉献的感觉,眼前的现实将变得完全不同,染上另一种色彩。
事实上,当你焦躁地洗着碗盘的时候,不只自己觉得毫无乐趣可言,家人也不会想靠近。但是换个方式,一边洗碗、一边快乐地哼着歌,孩子或许就会靠过来帮忙。至少,会营造出一种让比较容易靠近帮忙的气氛。
年轻人:嗯,以这种情况来说,是这样吧。
哲学家:那么要如何拥有奉献的感觉呢?这必须把家人当成“伙伴”才做得到。否则,不管做什么,都会有“为什么只有我?”或“大家为什么都不帮忙?”的想法。
那种把他人当成“敌人”的贡献,或许可以说是伪善;然而只要对方是“伙伴”,无论什么样的贡献,应该都不会成为伪善。你之所以会执着于“伪善”这个字眼,完全是因为还没有理解所谓的“社会意识”是什么。
年轻人:嗯……
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所以我依照“接纳自我”“信任他人”还有“贡献他人”的顺序来说明。但事实上,这三个概念是缺一不可的环状构造。
可以坦然接受自己,也就是“接纳自我”,才能不怕背叛、“信任他人”。接着,因为对别人有贡献,感受到“我对某人有用处”,于是全盘接受这样的自己,做到“接纳自我”……你之前做的那份笔记还在吗?
年轻人:啊,您是说那个关于阿德勒心理学所揭示的目标吗?当然,我可是一直都带在身上喔。在这里。
行动面的目标:
一、自立。
二、能与社会和谐生活
支援这个行动的心里面目标:
一、我是有能力的
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哲学家:你把这个笔记和刚才所说的内容对照来看,应该可以了解得更深入。
也就是说,第一项的“自立”和“我是有能力的”,是关于接纳自我。而第二项的“能与社会和谐生活”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就是和信任他人、贡献他人有关联。
年轻人:……原来如此。所以人生的目标就是社会意识。不过要整理这个部分,似乎很花时间呢。
哲学家:恐怕是吧。连阿德勒自己都表示:“要理解人类并不容易。个体心理学恐怕是所有心理学之中最难学以致用的吧。”
年轻人:就是嘛!就算可以接受理喻,真正要实行还是很困难的!
哲学家:甚至有人认为,要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并达到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目标,至少需要“现在岁数的一半时间”才够。也就是说,如果从四十岁开始学的话,你需要花上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六十岁才能达到目标;要是二十岁就开始,学个十年,三十岁就可以完成。
你还年轻,越早开始,就可以越快有所改变。改变后的你,就能走在这世界上其他成年人的前面。为了改变自己,也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甚至就某种意义来说为了超越我。即使迷了路、有所动摇也没关系,只要不仰赖纵向关系、不害怕被讨厌、自由自在向前迈进就可以了。当所有的成年人都意识到“年轻人超越我们”的时候,我认为这世界将会有极大的转变。
年轻人:要我走在老师的前面?
哲学家:没错。在同样的地平面上,而且超越我。
年轻人:呵呵,对一个年纪跟自己小孩差不多的人说这种话,我还真没遇过像老师您这样的人!
哲学家: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知道阿德勒的思想,同时,也希望更多成年人知道。因为无论多大年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