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本质在于对他人的贡献
工作的本质在于对他人的贡献
年轻人:我懂了。接下来,假设我已经可以“接纳自我”,也可以“信任别人”,那么我身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哲学家:首先,坦然接受这个无法替换的“我”,这就是接纳自我。接着,给予他人无条件地信赖,这就是信任别人。
当你可以接纳自我,又可以信赖他人的时候,“他人”对你而言回事什么样的存在呢?
年轻人:是……伙伴吗?
哲学家:没错。当你能信任别人时,就代表你把他当成伙伴。正因为是伙伴,所以值得信赖。如果不是伙伴,就不可能跨出信任这一步。
接下来,如果别人成为你的伙伴,就表示你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有个可以安身的地方,也就是ini能获得一种可以安身的归属感。
年轻人:您是说,为了“可以安身”,必须把别人当成伙伴,就需要接纳自我以及信任别人。
哲学家:对,你很快就想通了嘛。如果要再附加说明的话,就是把别人当成敌人的人,既无法接纳自我,也无法完全相信别人。
年轻人:好吧。人的确是在追求可以安身的归属感;为了这个目的,要接纳自我,也要信任他人。关于这部分我没有异议。
可是,该怎么说呢?难道只要把别人视为伙伴、信任他人,就真的可以得到归属感吗?
哲学家:当然,社会意识并不是光靠接纳自我和信任别人就可以得到的,还需要第三项要件,就是“贡献他人“。
年轻人:贡献他人?
哲学家:对伙伴采取一些行为或产生某些影响,期待有所贡献。这就是“贡献他人”。
年轻人:您所说的”贡献”,是指自我牺牲的精神、为身边的人尽心尽力吗?
哲学家:贡献他人并不是自我牺牲。阿德勒反倒认为,那些为别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是“过度适应社会”,需要提出一些警告。
接着请你回想一下,只有当我们的存在或行动对共同体有帮助,也就是认为“我对某人是有用处的”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是吧?
因此,所谓的“贡献他人”并不是舍弃“我”去为某人鞠躬尽瘁,说穿了,是为了实际感受“我”的价值才做的。
年轻人:贡献他人是为了自己?
哲学家:嗯。没有必要牺牲自己。
年轻人:唉、唉,老师您这说法很危险喔!根本是挖个洞给自己跳嘛!为了满足我自己,才为他人尽力,这完全就是伪善的定义啊!所以我就说嘛,您的论点全都是伪善!您的说法不值得信赖!老师您知道吗?我宁可相信一个坦诚面对自己欲望的坏人,也不相信一个用谎言堆叠出来的好人!
哲学家:你太早下结论了。你还不懂所谓的“社会意识”是什么。
年轻人:那就请老师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贡献他人”吧。
哲学家: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应该就是工作,像是在社会工作或在家做家事。而所谓的劳动,并不是赚钱的手段。我们借由劳动贡献他人,参与共同体、实际感受“我对某人有用处”,进而接受自己存在的价值。
年轻人:您说,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哲学家:当然赚钱也是很大的要素。就像之前你曾经提过、杜斯妥也夫斯基所说“被铸造的自由”那样。不过你想想,那些拥有大笔资产、一辈子都花不完的富豪,他们之中仍然有很多人还是忙碌地工作着。为什么要工作呢?难道是因为无止尽的欲望吗?不,这是为了贡献他人,同时进一步确认自己“可以安身”的归属感。那些在拥有庞大财富后、积极参与慈善活动的富豪们,也都是为了实际感受自己的价值,确认“可以安身”,才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
年轻人:嗯~也许真是像您说的那样吧,但是……
哲学家:但是?
接纳自我,概括承受无法替换的“这个我”;信任他人,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没有一丝怀疑,无条件信赖对方。对年轻人来说,这两个概念还算可以接受,可是关于“贡献他人”却听不太懂。如果说贡献是“为了他人”的话,那就只是痛苦不堪的自我牺牲;但另一方面,如果说贡献是“为了自己”的话,那完全就是伪善了。这部分一定要说个明白才行。年轻人用坚决的语气开始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