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和信任有什么不同? - 被讨厌的勇气 - 岸见一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被讨厌的勇气 >

信用和信任有什么不同?

信用和信任有什么不同?

年轻人:可是您说的“积极正面的断念”,却有一种悲观的感觉。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不断讨论到现在,结果却出现“断念”这种字眼,也未免太凄凉了吧。

哲学家:是吗?事实上,“断念”这个词,其实隐含了“辨明真相后的达观”的意思。确实明辨事物真理并有所定见,就能有所取舍,应该不算悲观吧。

年轻人:明辨真理、有所定见……

哲学家:当然,并不是做到积极正面的断念和接纳自我,就可以得到社会意识。要将“对自己的执着”切换成“对他人的关心”,绝不可或缺的是第二个关键字:“信任他人”。

年轻人:信任他人。就是相信别人的意思吧?

哲学家:我们要把这里所说的“相信”,分成信用和信任来思考。首先,所谓的“信用”是有附带条件的,也就是英文里的"credit"。例如:当你想向银行借钱的时候,必须提出一些东西做担保,而银行则针对担保品的价值估算借贷的金额,决定要借你多少。所以,“如果你还得起的话,就借你”或”只借你可能还得起的金额“。这种态度,并不是信任,而是信用。

年轻人:唉,银行融资都是这样。

哲学家:相对来说,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并不是建立在“信用”,而是“信任”之上。

年轻人:这里所说的“信任”是?

哲学家:相信别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充分的客观事实足以证明,也选择相信;完全不考虑担保的问题,无条件相信,这就是信任。

年轻人:无条件相信?难道又是老师您最擅长的“博爱”吗?

哲学家:虽然不附加任何条件相信别人,有可能遭到背叛,就像借贷关系中的担保人,有时候也会蒙受损失,但尽管如此,依然保持相信的态度,就称为信任。

年轻人:那种人,根本是弱智的滥好人嘛!老师您也许是站在人性本善的立场,但我可是人性本恶论者。无条件相信不相干的人,不过就是被利用罢了。

哲学家:或许有可能被欺骗、被利用没错。不过换个立场,你站在背弃别人的那一方想想看,如果有个人在你背叛他之后,依然选择无条件相信你,不论遭受什么对待,都还是信任你。对于这种人,你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他吗?

年轻人:……唉。这个嘛,可是……

哲学家:一定很难吧?

年轻人:这什么嘛。您最后打算用温情攻势吗?要我把自己当成圣人那样相信对方,用这种方式让他良心发现?阿德勒口口声声说不论及道德,结果还不是又回到道德问题!

哲学家:错了。信任的反面,是什么?

年轻人:信任的相反词吗?呃,是……

哲学家:是“怀疑”。假设你把“怀疑”加入人际关系的基础中好了。你怀疑别人、怀疑朋友,甚至连家人或情人都怀疑。

那到底会由此衍生出什么样的关系呢?当你带着怀疑的目光时,对方瞬间就会知道,直觉会告诉他:“这个人不信任我。”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彼此还能建立什么正面的关系吗?事实上,我们必须无条件地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关系。

年轻人:……嗯。

哲学家:阿德勒心理学的想法很简单。你现在心中所想的是:“再怎么样无条件信任他人,最后不过是遭受背叛而已。”可是,决定要不要背叛的并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自己要怎么做就行了。如果想着“对方若不背叛我,我就给与同等的回报”那就完全是有担保或有条件下的信用关系。

年轻人:您是说,这里也要课题分离?

哲学家:是的,如同我一再说明,能做到课题分离的话,人生就会回复到令人惊讶的单纯样貌。只是说归说,要了解课题分离的原理原则并不难,实践它却很困难。这一点我承认。

年轻人:意思是要我们信任所有人,不论如何被欺骗,也要继续相信,当一个愚蠢的滥好人就对了,是吗?这种说法,既不是哲学也不是心理学,根本就是宗教人士在传道嘛!

哲学家:关于这一点,我是断然否定的。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基于道德上的价值观,才提倡“无条件信任他人”。所谓的“无条件信任”,不过是为了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横向关系的“手段”而已。

如果你不想和对方保有良好关系的话,拿剪刀一刀剪断也无妨。因为要不要剪断这层关系,是你的课题。

年轻人:好,假设我想跟朋友保持良好关系,选择无条件信任他。我为他四处奔波,他需要钱,我就给钱,还付出我所有的时间和努力。结果他还是背叛了我。您觉得如何呢?如果被一个自己无条件信任的人狠狠地在背后捅一刀,我的生活形态岂不是要变成“以他人为敌”的状况了吗?

哲学家:看来,你还是不了解信任的目的在哪里。举例来说,你对正在交往的对象起了疑心,觉得“她说不定劈了腿”。所以你积极地想寻找对方偷吃的证据,你认为结果会变成如何?

年轻人:喔,这要看状况吧。

哲学家:不,不论是哪种状况,你都会找到一大堆她劈腿的证据。

年轻人:啊?为什么?

哲学家:对方无心的举动、和某人在电话中对谈的语气、你联络不上她的时间等等。只要你带着怀疑的眼光,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会是劈腿的证据,即使事实并非如此也一样。

年轻人:……嗯~

哲学家:你现在不断担心“遭到背叛”,只注意受伤时的痛苦。但是,只要你害怕信任,终将无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关系。

年轻人:唉,您要说的意思我都懂,建立深厚关系的大目标我也知道。可是害怕遭人背叛的这个事实还是存在呀!

哲学家:如果是肤浅的泛泛之交,关系破裂时的痛苦就比较小;相对的,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所带来的喜悦应该也比较少。能够借着“信任他人”拥有他人深厚关系的勇气,你在人际关系上所获得的喜悦,还有人生中的快乐也会增加许多。

年轻人:不是的!老师您又错开我的话题了。我要跨越遭受背叛的恐惧时所需要的勇气,究竟要从哪里来?

哲学家:接纳自我。坦然接受原来的自己,只要可以分辨“自己做得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就能了解到背叛这件事是他人的课题,要信任他人应该也会变得不那么困难了吧。

年轻人:您的意思是,会不会背叛是他人的课题,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是吗?积极正面的断念?老师,您的论点总是把感情排除在外!这样的话,遭背叛时的愤怒或悲伤又该怎么处理呢?

哲学家:悲伤的时候,就尽情悲伤呀。正因为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会绑手绑脚,没办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关系。

请你想一想,我们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选择怀疑。既然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他人当做伙伴,到底该选择相信还是怀疑,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