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哲学家:首先,你刚才说到,“自我意识老是牵制自己,言行举止无法单纯坦率”,这或许也是多数人的烦恼吧。那么,我们就再次回归原点,想想你的“目的”。你压抑自己单纯坦率的言行举止,是为了想达成什么目的?
年轻人:我只是一心一意只想着不要被人嘲笑、不要被当成没用的家伙。
哲学家:也就是说,你对单纯地自己、毫不修饰的自己没有自信,是吗?所以想要逃避自己所涉入的人际关系。如果是一个人在房里,相信你一定可以大声唱歌、随着音乐起舞,或是精神饱满地高声说话吧?
年轻人:嘿嘿,您这个话说得好像在我家装了监视器似的。不过嘛,是这样没错啦。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行动都比较自在。
哲学家:只要是一个人,谁都可以像个国王一样无拘无束。总之,这个问题也必须由人际关系的脉络去思考。因为在大家面前,并非“单纯的自己”不见了,只是无法表现出来而已。
年轻人:那该怎么办才好?
哲学家:归根究底,还是社会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切换成对他人的关心,拥有的社会意识。其中需要的是“接纳自我”“信任他人”还有“贡献他人”这三项。
年轻人:咦~是新的用词。是什么意思?
哲学家:先从”接纳自我“开始说明吧。第一个晚上,我跟你提到过阿德勒所说的”关键不在于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如何运用它“这段话,还记得吗?
年轻人:当然。
哲学家:我们既无法丢弃“我”这个容器,也无法更换,重要的是“该如何运用它”。所以就要改变对“我”的看法,改变使用的方式。
年轻人:您是说,我们应该变得更积极、加强肯定自我、无论什么事都正面思考吗?
哲学家:没有必要变得特别积极或加强肯定自我;不要要肯定自我,而是要接纳自我。
年轻人:不是肯定自我,是接纳自我?
哲学家:对,这两者之间是有很明显的差异。所谓的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却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强”。这种想法也会连接到优越情结上,算是欺骗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接纳自我”是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坦然接受那个“办不到的自己”,而且尽最大努力朝目标前进,不欺骗自己。
说的更简单一点,对拿到六十分的自己说:“这次只不过是运气太差了,我其实有一百分的实力。”这就是肯定自我。相对的,坦然接受只拿六十分的自己并思考:“要怎么做才能离一百分越来越近?”则是接纳自我。
年轻人:就算只有六十分,也不必悲观的意思吗?
哲学家:那当然。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在说明“追求卓越”时曾经提过吧?无论是谁都处于“想要奋发向上的状态”中。
反过来说,没有人是百分之百完美的,我们要积极正面去看待这部分。
年轻人:嗯~这段话听起来好像很正面,可是似乎又有那么一点消极的感觉耶。
哲学家:关于这一点,我是以“积极正面的断念”来解释。
年轻人:积极正面的断念?
哲学家:课题的分离也一样,就是要分辨“可以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关于我们“经历了什么”,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如何运用它”却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去决定。既然如此,及不要聚焦在无法改变的事,只关注在可以改变的事。我所说的“接纳自我”就是这么一回事。
年轻人:……可以改变的,还有不能改变的。
哲学家:对。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接纳原本的“这个我”,而且对于可以改变的事物,抱持改变的“勇气”。这就是接纳自我。
年轻人:嗯,这么说啦,以前有一位作家冯内果在小说《第五号屠宰场》中曾引用过类似的一段话:“主啊,求你赐我平静的心,去接纳无法改变的事物;赐给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东西;并请赐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差异。”
哲学家:是,我知道。这是基督教里流传已久的一段名祷文,神学家尼布尔的“宁静祷文”。
年轻人:这段话也提到了“勇气”。其实我已经熟到几乎会背了,可是现在才注意到。
哲学家:是的。我们并非能力不足,只是缺乏“勇气”而已。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在“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