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存在,就有价值
只要存在,就有价值
哲学家:那么,你理出头绪了吗?
年轻人:……虽然只有一点点,但慢慢摸索出来了。不过,老师您都没发现到吗?刚才您说了一件很荒唐的事。那是非常危险的谬论,可能否定世界上所有一切事物。
哲学家:喔,怎么回事?
年轻人:因为对某人有用处,所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换句话说,对他人没有用处,就没有价值。您是这么说的没错吧?要是这么说的话,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婴儿,还有卧病在床的老人或病人,岂不是连活着的价值都没有了?
为什么?我想说一下关于我爷爷的事。我爷爷现在住在养护中心,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因为失智症的关系,认不得自己的孩子和孙子,生活上已经到了必须有人照顾才行的地步。不管我怎么想破头,都说不出他到底对谁有用处。老师,您知道吗?您的说法,根本就是在对我爷爷说:“像你这样的人,没有活着的资格!”
哲学家:我完全否定你的说法。
年轻人:为什么否定?
哲学家:当我在说明关于“鼓励”的概念时,有些父母会提出反驳:“我家的孩子一天到晚都在做坏事,根本没有机会对他说“谢谢”或是“多亏有你帮忙”之类的话。”你现在所说的,就是循着跟他们一样的脉络思考吧?
年轻人:没错。不然换老师说说看您的解释!
哲学家:你现在是以“行为”的层级在看着别人的行动。也就是以那个人“做了什么”为着眼点。的确,当你从那样的观点来看的时候,可能看到卧病在床的老人只会给身边的人添麻烦,一点用处也没有。
但是在这里,我们不以“行为”的层级,而是以“存在”的层级来看待别人。不以别人“做了什么”来判断,光凭他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让人表达喜悦和感谢了。
年轻人:对他的存在表示感谢?到底是什么意思?
哲学家:如果以存在的层级来思考,我们光是“存在于这里”就已经足以对别人有用处、有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年轻人:唉,您要开玩笑也该有个分寸!光是“存在于这里”就已经足以对他人有用处,这是哪门子的新兴宗教啊?
哲学家:举例来说,你的母亲遭遇交通事故,结果重伤昏迷、性命垂危。这个时候,你应该不会去考虑你的母亲“做了什么”,而是觉得只要她还活着、今天还留有一口气在,就很高兴了吧。
年轻人:那、那当然喽!
哲学家:“对存在表达感谢”就是这么一回事。病危的母亲,即使在行为上没有办法做什么,但光是活着这一点,就足以成为你或家人心灵上的支柱,有所用处了。
同样的状况,也可以套用在你身上。假设你有了性命之危,好不容易才保住一条命,相信身边的人也会对“你依然还存在”感到无比开心吧。他们不会要求你必须有什么直接的行为表现,而只要你没事、还活得好好的,就觉得很庆幸了;至少,没有任何理由不这么去想。所以对于自己,不要以“行为”的层级来考虑,要先以“存在”的层级去接纳。
年轻人:您现在说的这是极端状况,和日常生活不一样!
哲学家:不,是一样的。
年轻人:哪里一样了?请您多说些日常生活中的例证吧,否则我无法接受!
哲学家:好,我知道了。当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往往会擅自以“自己心中所想像的理想模样”去塑造对方,然后再用减法给予评价。
例如把自己的孩子和一个“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读书和运动都很认真、考进好大学、进入大公司”这样凭空捏造的模范生做比较,然后开始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满腹牢骚。从理想中的一百分模范生开始不断扣分,正是不折不扣的“评价”观点。
换个方式,诚实看待孩子原有的样貌,不与人比较、对他的存在感到喜悦和感谢;不要由理想中的模样开始扣分,而是从零出发。这么一来,应该就能对于“存在”有所感受及表示。
年轻人:哼,您说的那是理想论吧。那么请问老师,难道连那些不去上学、不去工作,窝在家里的孩子,我们也要对他说谢谢吗?
哲学家:那当然。譬如是,这个窝在家里的孩子主动饭后帮忙洗碗,这时候父母对他说:“这种事情不用你来,快去上学。”就是由理想模范开始扣分。这种做法将会不断磨损孩子的勇气。
可是,如果可以坦率地对他说声谢谢的话,孩子或许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踏出崭新的一步。
年轻人:唉,您这是伪善嘛,伪善!这些不过是伪善者的胡言乱语!老师您所说的,简直就像基督教里的“博爱”。什么社会意识啦、横向关系啦、对存在表达感谢之类的,到底有谁做得到啊?!
哲学家:关于社会意识的问题,也曾经有人对阿德勒提出相同的置疑。当时阿德勒是这么回答的:“必须有人开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没关系。这就是我的建议。应该由你开始,完全不必考虑其他人是否提供协助。”至于我的建议,也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