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的方式 - 被讨厌的勇气 - 岸见一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被讨厌的勇气 >

[鼓励]的方式

[鼓励]的方式

哲学家:你记得前面在说明课题分离的时候,提过“介入”吧?就是一脚踩进他人课题中的行为。

那么,人到底为什么会介入呢?其实这背后也有着纵向关系。因为以纵向方式来看待人际关系,认为对方比自己要低一等,所以就介入了。借由介入,将对方导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认定对方是错的,自己才是对的。

当然,这里的“介入”完全就是操控;命令孩子“用功读书”的父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本人或许认为这是出自善意的一种举动,可是最后却一脚踩了进去,打算依照自己心中所想的方向去操控。

年轻人:如果能建立横向关系的话,就不会产生介入吗?

哲学家:不会。

年轻人:读书的例子我们先不说,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正在受苦,我们不可能完全不管他吧?难道连“出手相助”也要说成“介入”,什么都不做吗?

哲学家:当然不能弃之不顾,必须提供非介入式的“援助”。

年轻人:您说“介入”和“援助”,有哪里不一样?

哲学家:请你回想一下关于课题分离的讨论内容。小孩用功读书,这是他自己应该要解决的课题,不是父母或老师可以代替他去做的。所以“介入”就是踩进了别人的课题中,指示对方要“用功读书”或“去考那所大学”等等。

另一方面,所谓的“援助”是在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的大前提下,了解到“读书这件事是孩子的课题”,并且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具体来说,不是以下达命令的方式要他读书,而是让他有自信“可以把书读好”,推动他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对课题。

年轻人:这样的推动不算是强迫吗?

哲学家:不是强迫。这只不过是在课题分离后,支援他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类似“我们可以将马儿牵到水边,去不能强怕它喝水一样。要面对课题的是他本人,要下决心的也是他本人。

年轻人:不是称赞,也不是责备?

哲学家:对,不是称赞也不是责备。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方式,在阿德勒心理学中称为“鼓励”。

年轻人:鼓励?……喔,您之前曾经说过以后要说明的部分。

哲学家:人在面临课题的时候犹豫不前,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学认为,问题不在于能力的有无,纯粹是“缺乏面对课题的勇气”。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找回失去的勇气。

年轻人:唉,绕了这么一大圈!结果还不是要称赞他吗?人在得到称赞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确实有能力,也会找回勇气。您就不要再坚持己见了,大方承认称赞的必要性吧!

哲学家:我不承认。

年轻人:为什么?

哲学家:答案再清楚不过了。人会因为得到称赞而形成“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

年轻人:您说什么?!

哲学家:要我再说一次吗?人越是被称赞,越会形成一种“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请你牢牢记住了。

年轻人:去哪里找这种笨蛋?!应该完全相反吧!正因为被称赞,才会感觉自己有能力。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哲学家:不对喔。如果你得到称赞会觉得开心的话,就等于遵从纵向关系,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因为称赞这件事是“有能力者给无能力者的评价”。

年轻人:可是……可是,这实在太难接受了!

哲学家:当获得别人称赞成为你的目的时,最终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就是迎合别人的价值观。你目前为止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迎合父母的期待,而且已经让你觉得厌烦得不得了了吗?

年轻人:……我、我,其实……

哲学家:所以首先就是要做到课题的分离,然后接纳彼此的差异、建立对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就是下一个步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