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更大的共同体之声 - 被讨厌的勇气 - 岸见一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被讨厌的勇气 >

倾听更大的共同体之声

倾听更大的共同体之声

年轻人:嗯,我越来越听不懂了。让我先整理一下。首先,人际关系的入口是“课题分离”,重点是“社会意识”。然后,社会意识是的把别人当成伙伴,并感觉有自己安身的地方”。到这里为止,算是比较容易懂也可以接受的。

可是细节部分我还没办法认同。比如这个“共同体”扩大到全宇宙,连过去和未来、生物到无生物都包含在内,这是什么意思?

哲学家: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概念,如果依字面上来想象实际的宇宙或无生物,或许会变得难以理解。目前你只要把共同体的范围当成“无限大”就行了。

年轻人:无限大?

哲学家:举例来说,有人一退休就变得无精打采。因为无法接受同公司这个共同体脱离、失去头衔和名片、变成一个普通又没有名气的“一般人”,于是一口气老了好几岁。

然而,这只不过是从公司这种小型共同体脱离而已,很多人其实都还隶属于其他共同体;再怎么说,我们都还属于地球,还有宇宙这个共同体。

年轻人:这种说法不过是诡辩吧!突然说:“你属于这个宇宙。”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归属感?

哲学家:一下子要你想象这个宇宙,确实是有困难。但是希望你能不被眼前的共同体所束缚,期勉自己也属于其他的共同体、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地区或社会等等,并有所贡献。

年轻人:那如果是这种状况呢?比方说一名男子,他没结婚、没工作、没朋友,也回避人际关系,只靠父母的遗产过日子。难道连这种人得可以说他隶属于什么共同体吗?

哲学家:那当然。假如他买了一块面包。作为对价,他付了一枚硬币。这时候,这枚硬币不只是付给面包师傅而已,其实也支付给各式各样的人,像是:小麦和奶油的生产者、负责运送的物流业者、贩卖石油的业者,甚至是产油国的人们……等。人类绝对无法、也不可能脱离共同体,变成独自一人。

年轻人:您这是叫我连买个面包都要让想象力无限扩张、胡思乱想吗?

哲学家:不是胡思乱想,这是事实。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并不只是限于家庭或社会这种看得见的部分,还包含了其他看不见的关联。

年轻人:老师,请原谅我不客气地说一句,您这是拿抽象论来逃避问题。现在问题是在“可以安身”的归属感。以归属感来说,当然是能亲眼看见的共同体让人感受最强烈。这一点您也同意吧?

譬如拿“公司”和“地球”这两个共同体来比较,“不是这家公司的一分子”的归属感应该比较强。如果依老师的说法,这两者在人际关系上的距离和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我们在追求归属感的时候,理所当然应该着眼在较小的共同体上吧。

哲学家:你说到重点了。我们就来想想:为什么应该要注意更多更大的共同体?

我再说一次,我们属于很多共同体,属于家庭、学校、公司、地区社会、国家等等。到这里为止,你是同意的吧。

年轻人:我同意。

哲学家:那么,假设你是一个学生,“学校”对你来说是一个无可取代的共同体;也就是说,你认为学校是所有的一切,因为有学校的存在,“我才得以是我”,除此之外,不会有其他的“我”。

可是你在这个共同体中遇到了一些麻烦,像是霸凌、交不到朋友、功课跟不上,或者根本一开始就不适应学校生活。所以是不是有可能没办法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得到“可以安身”的归属感?

年轻人:嗯,是呀。是很有可能。

哲学家:这时候,一想到学校就是你所有的一切,而且再也没有其他地方能让你有归属感,于是你逃到比较小的共同体——家庭,然后把自己封闭起来,或是偶尔失控、导致家暴等等,想借由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归属感。

在这里,我希望你留意的是“还有更多其他的共同体”,尤其“有更大的共同体”存在。

年轻人:什么意思?

哲学家:除了学校之外,还有更大更宽广的世界,而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如果在学校没有立足之地,只要往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找就可以。转学也好,甚至退学也无所谓。区区一张退学通知就能切断关系的共同体,你和它之间的关联其实也不过如此而已。

一旦知道世界有多大,就会了解自己在学校所受过的痛苦根本是“咖啡杯里的风暴”。只要离开杯子,连狂风暴雨都会变成微风。

年轻人:如果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离开杯子呢?

哲学家:把自己关在房里、停留在杯子里,就像躲在小小的防空洞里避难一样。即使躲得了一时的风雨,暴风也不会停止。

年轻人:唉,以理论上来说是那样没错啦。可是要跳脱到外面是很困难的。就连退学这样的决定,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做得出来的。

哲学家:嗯,的确不容易。但请你记住一个行动原则,就是: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遭遇困难、找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要“倾听更大的共同体之声”。

年轻人:更大的共同体之声?

哲学家:是学校的话,就试着不要以学校这个共同体的常识来评断事物,要追随更大的共同体。

假设在你的学校里,老师表现得就像是一个绝对的权力者好了。但是他这样的权力或权威也只适用于学校这个小共同体,不会无限扩张。如果以“人类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量,你和老师都是对等的“人类”。当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就算当面与他唱反调也没有关系。

年轻人:可是要当面和老师唱反调应该很难吧?

哲学家:不会。这也可以说是“我和你”的关系,如果彼此的关系只因为你唱了反调就崩坏的话,这种关系根本打从一开始就不必建立,就算主动抛弃也无所谓。在害怕关系崩坏的恐惧下过日子,其实只是为别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您是说,拥有社会意识的同时,也要选择自由吗?

哲学家:当然。不必坚守眼前的小共同体。一定还有其他的“我和你”、其他的“大家”等更大的共同体存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