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哲学家:我们按顺序来说吧。首先,我们身为共同体的一分子,归属于它。感觉在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只要觉得“可以安身”,就表示有归属感,这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所以像是学业、工作、交友、还有恋爱和婚姻,这一切其实都跟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或关系有密切关联。你不觉得吗?
年轻人:啊,是呀,没错!我完全同意!
哲学家:然后,你说到“我”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到此为止的认知并没有错,可是这个“我”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一方面是人生中的主角,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分子,是整体的一部分。
年轻人:整体的一部分?
哲学家:只关心自己的人,会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对这些人而言,其他人不过是“为我做些什么的人”,几乎认定大家都必须为“我”而转动,应该优先考量“我”的想法。
年轻人:就像王子或公主一样。
哲学家:嗯,正是如此。他们逾越了“人生的主角”这个分际,成为“世界的主角”。因此他们和别人来往的时候,总想着:“这个人会给我什么?”
但是,大多数的遭遇恐怕都跟王子或公主完全不同,大家的期望不可能每次都获得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望而活”。
年轻人:没错。
哲学家:而当期望无法满足的时候,他们会大失所望、感觉受到严重侮辱、变得忿忿不平:他们会想:“那个人什么也没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待。”“那个人不再是我们伙伴,是敌人。”等等。抱着“世界以我为中心”这种信念的人,通常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伙伴”。
年轻人:这太奇怪了。老师您自己不是说,我们都住在主观的世界里吗?只要这世界是一个主观的空间,那么它的中心就只有我,不会有其他人。关于这一点,我是绝不让步的!
哲学家:当你提到“世界”这个字眼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恐怕是像世界地图一样的景象吧?
年轻人:世界地图?什么意思?
哲学家:比如说,在法国所使用的世界地图中,美洲大陆在左边,右边是亚洲;当然,地图的中央位置就是欧洲和法国。再看看中国地图,中间是中国,美洲大陆在右边,欧洲在左边。所以当法国人看到中国版的地图时,恐怕会觉得自己好象被排挤、有人任意操弄这个世界一样,有种难以形容的别扭。
年轻人:嗯,是这样没错。
哲学家:可是地球仪上的世界又是如何呢?地球仪上的中心可以是法国,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巴西。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是中心,也可以不是。根据观看的人所站的角度和观点,有无数个中心存在,这就是地球仪。
年轻人:嗯,没错。
哲学家:所以前面我所说“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同样的。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不是中心。
年轻人:我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不像平面的地图,是像地球仪一样的球体。嗯,理论上我是懂了,不过,为什么需要特别提到“我不是世界的中心”这件事呢?
哲学家:这就要回到一开始所谈的内容。我们都在追求一种“可以安身”的归属感,可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所谓的归属感并不是待在那里就能得到,必须自己主动积极参与共同体才能获得。
年轻人:积极参与?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方式?
哲学家: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务”,也就是不逃避爱、工作和交友这些人际关系任务,自己主动向前。如果你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一定从来没想过要积极参与共同体吧?因为你会认为其他人都必须“要为我做些什么”,根本不必自己采取行动。
不过你和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们必须主动站起来,向人际关系的任务跨出那一步。不要想着“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我可以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参与共同体。
年轻人:您的意思是,付出些什么,才能得到自己安身的地方吗?
哲学家:是的。所谓的归属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的。
社会意识,这个评价分歧的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性概念,对年轻人来说的确有点突兀且难以接受。当然,被说成“以自我为中心”也让他有些不满。但其中最让人无法认同的是,竟然连宇宙或无生物也包含在共同体的范围内。到底阿德勒还有这位哲学家在说些什么?年轻人一脸困惑地开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