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题的分离”?
什么是“课题的分离”?
哲学家:假设有一个很不用功的小孩。上课不听讲,也不做习题,连课本都丢在学校。如果你是他的父母,你会怎么做?
年轻人: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用功读书啊。像是让他去补习或请家教,视情况而定,甚至揪着他耳朵也要想办法去解决,这是身为父母应尽的责任吧。您眼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就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中长大的。每天的功课没写完之前,是没有晚餐吃的。
哲学家:那么让我再请问你一个问题。在这种高压强制下被迫读书的结果,你有没有变得喜欢读书呢?
年轻人:很遗憾,我并没有变得喜欢读书。我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及考试而读书,就像例行公事一样。
哲学家:我明白了。那就让我来说明一下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基本立场。举例来说:当我们眼前有“用功读书”这样一个课题时,阿德勒心理学就会从“是谁的课题?”这个观点切入,进行思考。
年轻人:谁的课题吗?
哲学家:孩子要不要用功读书,或是要不要和朋友出去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年轻人:您的意思是,这是应该由孩子来做的?
哲学家: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就算父母代替孩子读书也没用吧。
年轻人:是啊,话是那么说没错。
哲学家:读书是孩子的课题。所以父母命令孩子“好好用功读书”时,就像带着满脚泥巴踩进别人家里,干涉了别人的课题。这么一来,就很难避免冲突了吧。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这是谁的的课题?”的观点,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切割开来。
年轻人:切割之后要怎么做?
哲学家:不涉入他人的课题。就只有这样。
年轻人:……只有这样吗?
哲学家:大致上,所有人际关系中的纷争,差不多都是因为一脚踩进人家的课题里,或是自己的课题遭到干涉所引起的。只要能做到课题的分离,人际关系应该也会产生剧烈的变化。
年轻人:嗯~我不太懂耶。那到底压怎么分辨“这是谁的课题”呢?说真的,在我看来,让孩子用功读书也可以算是父母的责任啊,因为几乎很少有孩子是喜欢而且自愿用功读书的,不管怎么说,父母都是监护人嘛。
哲学家:要区分是谁的课题,方法很简单。请想一想“因为这个决定而带来的结果,最后会由谁来承受”?
如果孩子选择了“不用功读书”,那么最后要接受这个决定所导致的结果,例如功课跟不上,无法进入心目中理想的学校等等,不会是父母,毫无疑问的,就是孩子自己。也就是说,用功读书是孩子的课题。
年轻人:不对,不对,完全不是这样!为了不让事情恶化到那个地步,身为人生路上的前辈和监护人的父母,也有责任告诫孩子,要他“用功读书”吧。这是为孩子着想,并不是干涉他们的行为。或许"用功读书”是孩子的课题没错,但“要让孩子用功读书”就是父母的课题了。
哲学家:世上的父母的确常常说“这是为你着想”这句话。但很明显的,父母们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也许是为了体面或虚荣心,或是为了满足支配欲等所采取的行动。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孩子察觉到这种欺骗行为,才会有反弹举动。
年轻人:那么您的意思是,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所以即使孩子完全不用功读书,也都应该随他去喽?
哲学家: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阿德勒心理学并不鼓励放任主义。所谓的放任,是完全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也不想知道。我所说的不是那样,而是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些什么,在身旁守护他。以读书来说,可以事先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如果他想要用功读书,你会随时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支援。但是绝对不要干涉孩子的课题。在孩子没有提出请求的情况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
年轻人:这种做法不限于亲子关系吗?
哲学家:当然。例如在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谘商观念也是一样,寻求协助的咨询者要不要改变,并不是谘商师的课题。
年轻人:您说什么?
哲学家:来访者在接受谘商后,要怎么下决定、要不要改变生活形态,这都是他本人的课题,谘商师不能介入。
年轻人:哇,可以容许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吗?!
哲学家:当然,我们会尽心尽力提供一切协助,可是绝不能进一步介入。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我们可以将马牵到水边,却不能强迫他喝水。”所以请你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之中的谘商以及所提供的一切支援都是这样的立场。因为无视当事人的意愿,强迫他的"改变”,只会在事后引起更强烈的反弹。
年轻人:所以谘商师并不会改变咨询者的人生吗?
哲学家:只有自己可以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