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了满足“那个人”的期望而活
不要为了满足“那个人”的期望而活
哲学家:得到他人的认同的确是一件开心的事。但要说到“认同这件事是不是绝对必要,那可就不一样了。到底为什么需要寻求其他人的认同呢?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为什么想得到别人的称赞呢?
年轻人:很简单啊。得到他人的认同我们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有价值””。别人的认同可以抹消我们的自卑感、拥有自信。没错,就是“价值”的问题。老师您之前不是也提到过,所谓的自卑感是价值判断的问题。就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同,才会一直在自卑感的包围下成长!
哲学家:那么,用你身边熟悉的场所为例想想看好了。假设你在上班的地方捡垃圾,可是身边的人完全没有注意到。又或者,就算注意到了,也没有人感谢你,连一句“谢谢“都没有。那么,你之后还会继续捡垃圾吗?
年轻人:这状况有点微妙。嗯,如果都没人感谢我的话,说不定我会放弃。
哲学家:为什么?
年轻人:因为我捡垃圾是“为了大家”呀。如果为大家流汗付出,却连个感谢都没有,岂不是让人失去继续做下去的意愿?
哲学家:所谓“认同的需求”的危险性就在这里。究竟为什么要寻求他人的认同?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受了“赏罚教育”的影响。
年轻人:赏罚教育?
哲学家:只要采取适当的行动,就会得到赞赏;万一做出不当的行为,则要接受处罚。阿德勒对这样的赏罚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因为实施赏罚教育后,将衍生出一种错误的心态:“如果没有人称赞我,就不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果没有人处罚,就做出不当的行为。”也就是先有了想要别人称赞的目的,才去捡垃圾。于是只要得不到赞美,就会觉得愤慨,或是下定决心再也不要做这些事。这很明显是一种奇怪的想法,不是吗?
年轻人:不是这样的!请您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狭隘!我并不是在和您谈论教育理念。我认为想获得喜欢的人的认同,想被身边的人接纳,这是理所当然的需求!
哲学家:你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听清楚了,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年轻人:您说什么?
哲学家: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也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望。
年轻人:您、您这种说法太自私了!您的意思是要我们只顾自己,独善其身过日子吗?
哲学家:在犹太教的教义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倘若你不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谁要为你的人生而活?”你过的是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如果要问为谁而活,毫无疑问是为了你自己。又如果你不为自己的人生而活,那么到底是谁要去为你的人生而活?我们终究还是要顾着“自己”过日子,而且也没有道理不这么做。
年轻人:老师,您果然中了虚无主义的毒害!竟然说我们终究还是要顾着”自己“过日子,还说这样是对的?这是多么卑劣的想法!
哲学家:我不是虚无主义者。而且正好相反,老是想要寻求别人的认同、在意他人的评价,到最后你过的就是别人的人生。
年轻人:这是什么意思?
哲学家:因为太想获得认同,结果就依照他人“希望你是如此”的期望,抛弃真正的自我,过着别人的人生。
还有,请记住,如果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那么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当别人不能如你所愿地行动时,你不可以因此动怒,因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年轻人:不对!这根本是彻底颠覆社会的说法!您要知道,我们确实有认同的需求。只不过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我们必须先尊重并认同他人。同时,正因为认同了他人、认同了不一样的价值观,我们自己也才能被对方接纳、尊重。也由于这种相互认同,我们才能够构筑这个“社会”!
老师您的论点将人类逼进了孤立的死巷里,引起对立,是必须唾弃的危险思想!这一切根本就是挑拨人与人之间不信任及猜疑心的恶魔及伎俩。
哲学家:呵呵,这些有趣的字眼你倒是知道得不少。不用这样声嘶力竭,我们一起想想吧。只要得不到认同就会感到痛苦,所以你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认同,就没有自信。像你这样的人生,真的可以算是健全的吗?
比如“因为神在看着我们,所以记得行善”,和“因为神并不存在,所以允许恶行”根本就是殊途同归的虚无思想。其实就算神不存在,就算得不到神的认同,我们还是一样要过日子。也正因为我们要克服这无神世界的虚无,所以必须否定获得他人认同的必要性。
年轻人:关于神的问题,怎样都无所谓!请您更直接、更坦白地考虑一下我们这些市井小民的心情!
例如,我希望获得社会认同的这些需求应该怎么办?我们为什么想在组织和团体中出人头地?又为什么要追求名声地位?完全都是因为想在整个社会中成为出色的人物后,得到大家的认同,归根究底就是为了尊重及认同的需求!
哲学家:好,获得了认同,是不是就能说是真的幸福?那些在社会长已经有相当地位的人,真正感受到幸福了吗?
年轻人:这,这个嘛……
哲学家: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以“满足他人的期望”为手段。遵循赏罚教育的做法,只要采取适当的行动就可以获得赞美。可是一旦我们把工作的目的变成“满足他人的期望”时,这份工作做起来应该会很辛苦吧。因为你常常要在意别人的目光、害怕他人的评论、刻意压抑“自我”的本性。
或许你会觉得有些意外,其实来这里接受谘商的人,几乎很少有任性自私的,反倒都是为了要符合他人、父母或老师的期望而受苦。如果往好的方面解释,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不会以自己为中心,而不顾他人感受。
年轻人:所以您要他们任性一点吗?
哲学家:并不是要他们表现出旁若无人的样子。其实如果想理解这个部分,必须先知道阿德勒心理学雪中”课题的分离”的概念。
年轻人:……课题的分离?咦,新的说法喔,听听看吧。
年轻人的焦躁不耐已经达到顶峰。要我否定认同的需求?不要去满足他人的期望?要活得更加自我?这个哲学家到底在说什么?认同的需求不正是人与人互动以及构筑社会最大的动机吗?年轻人心想,如果这个什么“课题的分离”无法说服我的话……这个男人,还有阿德勒,我这一辈子应该都不会接受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