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京商——靠打政治牌积累财富 - 生意经:中国十大商帮的经商智慧 - 李文勇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章京商——靠打政治牌积累财富

第5章京商——靠打政治牌积累财富

地处“天子脚下”,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使北京商人充满了自信。在崇尚政治的背景下,京商养成了一种重背景、重身份的经商传统。此外,北京是名臣名士集中之地,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涵养了京商这一群体,并使之成为国内商帮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典型群体。正因为具备了这种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京商在经营中更讲究诚信守法,和气生财,以德经商,用仁心换人心。这种经营文化的特质与质朴、厚重的老北京文化相交融,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京商文化。权力资本的奥妙北京人对政治的关心是世界闻名的,他们对政治情有独钟,一位旅京的外地商人感慨地说:“北京人简直个个都是政治家。”因此,有人说,北京人是纯正的“政治动物”。

北京人对政治的热情是没有职业之分的,上至高档商务大厦里的著名企业老总,小至街头巷尾的小贩,即使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仍然会被在外地人看来不会带来任何实际利益的政治激情所感染。政治就像北京人生活中的盐,没有它,北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寡然无味。

由于政治情结的心理缠绕,北京人俨然像是政治家,朋友聚会就像是政治家沙龙。北京人侃起国家大事、政治形势来,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因此,有顺口溜说,“北京人侃主义,广东人谈生意”。北京人满脑袋都是最新最全的政治新闻,胸中存的是独到的政治见解。于是有人戏言说:在北京街头,随便挑几个生意人,其政治水平都够得上外地县长一级的水平。

北京商人做生意时,多喜欢带点官味,爱打政治牌。不少北京商人与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有联系,路子广,信息灵,他们热衷于做大买卖,而且往往都能获得成功。

从历史发展上看,北京的商业更多的是一种权力商业。红顶商人曾是北京商人的代名词。在过去,从皇室到小吏,往往都利用手中的权力捞钱,京都生意场往往都是官商气派。即便是到了现代,官商仍然是京商的一大显著特点。

1988年,当时的四通董事长在谈到北京的经商环境时曾这样说:“北京的市场经济是移植过来的,它没有土壤和根基,是先结果,后长根,再完善其枝干,有点像树上掉下来的葫芦,头重脚轻。”就在他说这话的时候,北京已经有一批有着特殊背景的富翁。他们大多是1985年推行价格双轨制以后下海的,与权力圈内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的原本就是政治官员。在80年代,由于北京商人凭借权力资本,瓜分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巨大差价,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巨额财富。这类商人也就是我们说的“官商”,或“红顶商人”。

随着后来的“股票热”、“房地产热”,又为北京催生出一批规模更大、财富更多、权力和金钱结合得更为巧妙的官商,也让红顶商人成为京商的代名词,牢牢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

生意经

由于北京商人凭借权力资本,瓜分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巨大差价,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巨额财富。

幽默感也是制胜的武器幽默往往是有知识、有修养的表现,是一种高雅的风度。大凡善于幽默者,大多也是知识渊博、辩才杰出、思维敏捷的人。他们非常注意有趣的事物,懂得开玩笑的场合,善于因人、因事不同而开不同的玩笑,能令人耳目一新。正如美国文豪马克·吐温所说:“幽默,是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拒绝接受的财产,幽默使智慧的机器灵活。”

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缺乏幽默感。假如有一老外与某个中国人谈话过程中,一旦发现这人有幽默感,哪怕是些小幽默,老外也会张开大嘴惊呼:“中国也有幽默的人?”其实中国人是很幽默的,尤其是北京人,他们可谓是中国人中最具幽默感的一群人。北京人的聪明之处,不仅在于日常生活中具有幽默感,而且在于他们还将幽默用于商务活动中,并成为一种制胜的武器。

以前,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两家酒店,一家在门上张贴广告,上面写道:“本店以信誉担保,出售的完全是陈年好酒,绝不加水。”另一家的写道:“本店出售的陈年好酒,掺水10%,如果不要掺水请预先声明,但饮后醉倒与本店无关。”结果,声明“绝不加水”的酒店门可罗雀,而声称掺水的酒店却门庭若市。同样的酒店,相似的广告,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说明幽默所带来的力量之大。

北京人在与人谈生意时,倘若他要批评或反驳对方,通常不会采取锋芒毕露、相互攻击的语言,而是采取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达到既批评对方,又不至于破坏双方关系的效果。北京某超市有一员工发现顾客在挑选青菜时,把外面稍老、稍黄的菜叶都给剥掉了。这位员工很聪明,他提醒顾客说:“先生,请小心,别把菜叶有效期碰掉了。”这位顾客一听,明白其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员工有意把发生的事情说成防止发生的事,把有意的“剥”说成“碰”。巧用“碰”的概念,不但纠正了顾客的不当,而且还保全了顾客的面子。

在进行商务活动时,有一些聪明的北京人故意说些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曲解的话,以造成诙谐风趣的语言特色,从而增添一种轻松愉快的洽谈氛围,使对方乐意接受自己的意见。

有一位很漂亮的北京小姐去商场买裙子,一连挑了五六件,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她还有继续挑下去的意思。这时售货员有些生气了,小声地嘀咕起来。那位小姐听见了,转过头来轻声地说:“你们商场的服务规范中不是说百问不烦,百挑不厌吗?我才挑了4次,离100次还差96次呢。”售货员说:“如果你真的挑100次,我们就不用做生意了!”小姐说:“哪会呢!如果我挑100次,自己也非得累死不可。我建议你们商场还是将服务公约改为十挑不厌吧,我们顾客没有精力完成100次。”售货员听后,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样一场即将发生的矛盾就转化为一次轻松幽默的对话了。

对于商人来说,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谈资丰富,妙言成趣,从而做出恰当的比喻。因此,要培养幽默感,必须广泛涉猎,充实自我,不断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幽默的宝石。

生意经

幽默,是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拒绝接受的财产,幽默使智慧的机器灵活。注重质量,讲究诚信北京人非常实际,不论他们做什么,都给人一种务实的感觉。他们崇尚真诚的人际关系,待人坦诚,不欺不诈;他们鄙薄奸诈不实的作风,具有一种君子风度。

在北京,整个城市风貌都表现出朴实无华的风格,商界更是如此。诚信是北京商人十分重视的一种基本商业行为规范。比如,人们在商店和市场买东西,货主要价都很实在,很少出现漫天要价的情况,而且价格比较一致,能够做到市无二价。

北京商人与人接触时,不论相识与否,都会坦诚相待,不存尔虞我诈、相互提防之心。全国各地来过北京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和北京人打交道比较放心。

北京商人非常讲究诚信。北京商人不会贪图眼前小利,他们往往更重视长远利益。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北京商人的大气。北京商界出现过不少历时逾百年而越来越兴盛的企业,讲求货物品质、诚信待客的经营方针是这些“老字号”生存发展的宗旨。

“同仁堂”是中国医药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三百多年来,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同仁堂一直生生不息,在各国医药公司逐鹿中华大地的今天,仍然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同仁堂有什么奥妙使自己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呢?“仁、德、诚、信”是同仁堂永葆青春的法宝。在经营中,同仁堂最起码的要求是不少分量,不售假劣药。

无论在同仁堂药店里,还是在车间里,都会有这样一幅训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概括地说,就是同仁堂在制药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不得偷懒耍滑;在配料过程中,真材实料,诚实无欺,严格遵守质量标准和配比规定,不得掺杂使假。这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和医药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构成了同仁堂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

从古至今,同仁堂人始终不折不扣地恪守这一戒律,从组织货源、药材鉴别、质量检测,到各道生产工序,再到合格出厂,建立了多级质量保障体系,层层严把质量关,视质量为效益,视质量为生命。即使在市场紧缺、药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同仁堂也一如既往,绝不以次充好,绝不降低质量要求。正因为这样,同仁堂的药才真正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得到市场的认可,才打造了同仁堂的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另外,许多北京商人无论买卖大小,都一视同仁。王府井的同升和,其百问不烦、百拿不厌的服务态度素有盛名。《菜市口》的作者许衿文写道:菜市口的店铺,只要你进去,无论是只买一两个铜子的茶叶,总也好好的招待,临走时还说声“回见”。正是他们这份敦厚亲善的形象,实在让很多外地人难以忘怀。

北京有许多全国驰名的商品,这些经营者为了方便外地顾客购买携带,总会无偿提供各种美观而实用的包装用具。在客人选购商品时,店员们都会态度友好、实事求是地向顾客介绍适合他们的商品,让人充分体会到经营者重义不重利的经营态度。这些在商业活动中尽量多为别人考虑的优点,是京商诚信待客特质的一种表现。

生意经

讲求货物品质、诚信待客的经营方针是北京商人生存发展的宗旨。敢于宣传,善于造势北京人经商很讲究造势,其造势的手法因生意内容而异。做餐饮地偏重于营造优雅的环境和精美的食物品相;做酒店的讲究富丽堂皇的气派;但做物流批发零售的,却似乎不太讲究形象。然而其造势的目的是一致的——不是为形象而造势,而是为经营氛围造势。

人们都有一个毛病,就是跟着“大帮儿”走。北京商人充分利用人的这一心理,在商品上市前大肆宣传,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就拿娱乐界来说,好多号称可以媲美好莱坞的影视剧作,还没见到电影的雏形,宣传海报便贴得满大街都是。电影《投名状》、《长江七号》、《集结号》等等,影片才开始投入制作,便大肆宣传。某某明星、某知名导演之类,统统成了宣传的筹码和影片的看点。

歌星出专辑时也很会造势。歌手专辑上市,必须行之有效地发动一切手段加大宣传攻势。因此,请媒体进行宣传炒作是必不可少的。如先邀请娱乐记者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各大主流门户网站上予以造势,参加各种演出、举办歌友会等等,通过各种噱头来吸引歌迷们的目光。

此外,那些从事其他行业又舍不得投入太大宣传成本的北京商人,他们想出了另一条“妙招”,就是找“托儿”。“托儿”是北京话,是指那些在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时,暗中为卖方“助卖”的人。

2007年的国庆节期间,在北京某商场中,很多外地人都在争着购买降价的羽绒服。叫买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引起很多人向此围拢过来。在人群中,有几个中年妇女买了好几件,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好机会百年不遇。这时人越聚越多,很多外地人听了她们的嘀咕,便纷纷争相购买。不到半天,这些羽绒服就被抢购一空,好多人因为没买到便宜的羽绒服而感到失望,后来店主便说将本来打算留着自己家人穿的几件卖给他们。这些外地人哪里知道,他们买的羽绒服就是那几位中年妇女所购去的那几件。她们在前门买完,后门交还给店主,换得“托儿”钱,便完成了任务。

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往往容易受到大众舆论和别人购买行为的影响,北京商人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造势,从而打开销路,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生意经

生意人造势的目的是一致的——不是为形象而造势,是为经营氛围造势。以和为贵,和能生财中国商人自古讲究“和气生财”,尤其是知书达理的北京商人,他们极其推崇“和气生财”的信条。这种“和气生财”来自于北京文化的“大气”。也就是说,北京商人的和气并不是服务态度,而是受传统文化教养的影响。这既是北京商人的生意经,也反映了古都北京社会文明中所具有的礼仪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北京商人以一种和善、谦让、自然节制的态度进行人际互动,并在此基础上从事他们的经济活动。这种独特的商业文化魅力,也令很多著名文化人产生诸多的感慨。

北京商人的独特风格在很多文学作品及电影、戏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电视剧《茶馆》中的王掌柜,《四世同堂》中的齐掌柜,这些人的形象已深深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令人回味无穷。

许多北京商人礼节周到,有时似乎让人觉得他们所经营的不是生意,而是一份礼仪。像北京那些知名的老字号商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礼节规矩和待客之道。这些底蕴深厚的规矩足够让一个学徒学上几年的。

北京商人知书达理、和气生财的生意经,还常常体现在商家之间的竞争中。北京商人中很少有鱼死网破、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他们更推崇的是同舟共济、和平共处。比如,同处王府井大街的同升和鞋店与和盛锡福帽店毗邻而居,但多年来却相安无事,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做到“以和为贵”。

投身商海,难免与人有口舌之争,然而聪明的商人倡行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争论,赢得别人的好感,因此在商海中就不再孤立。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如何做人》一书中强调:“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真是太有价值了。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在我们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大部分的反应是评估或判断,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述说某种感觉、态度和信念的时候,我们几乎立刻倾向于判定‘说得不错’或‘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情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确实地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因为我们善于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相信自我的标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遭遇太多的争论,造成了太多心与心的嫌隙。

为了减少这种心与心的嫌隙,我们在做人办事时,应讲求和和气气,有损人面子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有损别人面子的话则一定不要说。这样,当请别人给你办事时,别人才不至于拒绝。作为生意人,想要求财也必须以和为贵,这是商人必须谨守的商业原则。

生意经

聪明的商人倡行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争论,赢得别人的好感。朋友是最大的无形资产有人说,北京人的人际关系是最有“人情味”的,这无疑是受到了淳厚的北京民风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中,他们世世代代都遵循着中国传统观念中“礼之用,和为贵”和“中庸之道”的准则,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生意的和谐。

早些年去过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很多的四合院。在这些四合院当中,相互没有血亲关系的几个家庭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彼此之间互相照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形成一种友善和睦的人际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最容易使人产生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世代相传,形成一种稳固的文化心理,而迁入北京的外地人也很容易融入到这种亲和的氛围之中。

虽然现在的高楼大厦代替了古老的四合院,然而这种人情文化没有变,而且一直延续着,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在商场上,北京人做生意非常看重友情,他们把人际关系看得很重,他们认为友情的相互渗透、彼此交流是维系良好生意关系的最佳方式。例如,在吃饭问题上,几个北京生意人一起去饭店吃饭,几个人总会争着付钱,常常出现相互之间各不相让、都要交钱的情况。

在生意场上,北京人认为,“骗朋友仅是一次,害自己却是终身”。因此,他们为人古道热肠,急人所难,乐于助人,处处替别人着想,无微不至地关心生意朋友,并且常常不图回报。

北京著名企业家李建忠在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认为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是信誉,对于拥有最大财富的人,朋友是最大的无形资产。要恪守信誉,真心实意交朋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