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回来
等我回来
十五年了。
我走过去,指尖拂过藤椅的扶手。那里有块浅褐色的印记,是蓝怀当年滴落的樱果汁,如今被青苔半掩着,像颗藏在绿绒里的琥珀。
他总爱在这里晒太阳,膝头盖着条羊毛毯,手里翻着卷了边的星轨日志,阳光透过樱花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撒了把碎金。
“我回来了。”我对着空椅轻声说,声音在寂静的院子里散开,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发颤。
没有回应。只有风穿过永怀樱的断枝,发出“呜呜”的响,像谁在低声哭泣。
战争结束的第三个月,我遣散了残余的卫兵,独自回了怀樱小筑。宗祠的长老们说我疯了,说麦克弗森家族需要一位铁血的掌权者,而不是沉溺于故园的逃兵。他们不懂,这座爬满青苔的小院,才是我对抗虚无的唯一铠甲。
工作室的门虚掩着,门板上的樱花纹被岁月啃得只剩模糊的轮廓。推开门时,一股混杂着霉味与松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像打开了个尘封的陶罐。
蓝怀的工作台蒙着层厚灰,上面摆着他未完成的小木屋木雕,屋顶的瓦片还缺着一角,烟囱里的香囊掉在了地上,里面的樱花粉撒了满地,像场干涸的雪。
我蹲下身,捡起那个褪色的香囊。丝绸的料子已经脆得像纸,指尖一碰就裂了道缝,露出里面半颗星昙花糖——是我们第一次参加手工展时买的,蓝怀说“要藏起来,等我们老了再吃”,如今糖块硬得像石头,却依旧带着淡淡的甜。
工作台的抽屉里,整整齐齐码着他的刻刀。最小号的尖刃上还沾着点荧光粉,是他刻最后那枚星轨胸针时剩下的,他说“要让它在夜里也发亮,像你的眼睛”。
我拿起那把刻刀,刀柄上缠着的紫围巾线已经褪成灰白,却依旧能摸到蓝怀掌心的温度焐出的浅痕。
窗外的永怀樱树被战火燎去了半面枝桠,焦黑的树干上却冒出了几点新绿,像嵌在炭里的翡翠。
蓝怀生前总说,这棵树的根扎得深,“就算被雷劈了,来年也能抽出新枝”。他说这话时,正蹲在树下埋樱果,膝盖的骨节发出轻微的声响,像老钟在报时。
清理完工作室的尘灰,已是午后。我烧了壶水,用蓝怀留下的粗瓷茶盏泡了杯樱花茶。茶叶在热水里舒展,像片小小的云,茶盏边缘的缺口硌着指腹,带着熟悉的钝痛。
茶盏放在矮桌上,旁边是蓝怀的星轨日志。我翻开最厚的那本,纸页已经发脆,翻动时发出“簌簌”的响,像枯叶在摩擦。
其中一页夹着片干枯的野菊花,是我们最后一次去后山时摘的,花瓣脆得像玻璃,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嫩黄。
“那天你说,野菊花的花期短,却开得最烈。”我对着空气轻声说,指尖拂过花瓣,魔力漫过去,干枯的野菊竟慢慢舒展开来,恢复了几分鲜活的色泽,“你看,它们又开了。”
风突然掀起纸页,停在某一页上。那是蓝怀晚年记的,画着两个依偎的人影,在星象台的石阶上看星星,旁边写着:“奥斯越来越忙了,忙得没时间看星星。但我知道,他心里装着一片星空,里面有我。”
墨迹已经发乌,却依旧带着当年的认真。我的指腹按在那行字上,纸页的褶皱里还残留着他的指温,像他刚刚才放下笔。
傍晚时,下起了小雨。雨丝斜斜地织着,打在永怀樱的新叶上,发出“沙沙”的响。我坐在藤椅上,蓝怀的羊毛毯盖在膝头,带着淡淡的霉味,却依旧能想象出他盖着它打盹的样子——头歪在椅背上,嘴角挂着浅浅的笑意,像个偷睡的孩子。
廊下的木钟早就停了。钟摆卡在三点一刻的位置,铜轴生了层绿锈,像裹了层青苔。蓝怀走前说,这钟跟了他一辈子,“等它停了,就是想我了”。当时我笑着骂他胡说,此刻看着静止的钟摆,突然觉得,它是真的在想他了。
我搬出工具箱,拆开钟摆时,发现轴心里缠着根细麻线,上面系着片干枯的樱花——是蓝怀年轻时夹在里面的,他说“这样钟摆晃起来,就像带着春天在跑”。麻线已经脆得像草,轻轻一碰就断了,干枯的花瓣落在掌心,碎成粉末,像捏了把时光的灰。
重新换麻线时,指尖触到钟摆背面的刻痕。借着暮色细看,竟是串极小的星轨坐标,对应着星象台那台老望远镜的参数。蓝怀总说我记不住这些数字,偷偷刻在这里,说“万一哪天我不在了,你想看看星星,也能找对地方”。
雨停时,天边挂起道淡淡的彩虹,像座七彩的桥,一头搭在怀樱小筑的屋檐上,另一头隐在远处的云层里。我抱着修好的木钟走到星象台,观测台的铜制穹顶被战火熏得漆黑,却依旧能精准地追踪星轨。
将望远镜对准蓝怀刻下的坐标,目镜里果然浮现出那颗熟悉的守护星。它亮得惊人,像蓝怀的眼睛,穿越十五年的光阴与硝烟,落在我的视网膜上,烫得眼眶发涩。
“我来看你了。”我对着目镜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哽咽,“战争结束了,我把他们都带回来了……只是,回来的人太少了。”
当年那个想吃南瓜饼的卫兵,没能等到他母亲的饼;十二岁的血族少年,终究没见过怀樱小筑的樱花;三长老的断袖里,永远少了只挥剑的手。他们的名字刻在宗祠的纪念碑上,冰冷的石面映不出他们笑起来的样子,只有这座小院,还藏着他们未说完的念想。
回到怀樱小筑时,月光已经漫过永怀樱的新枝。我将木钟挂回廊下,轻轻拨动钟摆,“咔哒”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荡开,像句迟到了十五年的晚安。
樱樱的墓地就在永怀樱树的根须旁,那里长出了丛野菊,嫩黄的花瓣在月光里轻轻摇晃,像当年它蜷在蓝怀膝头时,那条总爱晃动的尾巴。我蹲下身,将那半颗星昙花糖埋在土里,糖纸在月光下泛着银亮的光,像颗小小的星。
“你们都在这里,真好。”我对着新翻的泥土轻声说,指尖的魔力漫过去,野菊的花瓣上瞬间凝结出细小的露珠,像谁的眼泪,“等明年樱花开了,我就做樱果酱,像蓝怀在时那样。”
深夜的院子里,只有木钟的“咔哒”声在回荡,像在数着时光的脚印。我坐在藤椅上,蓝怀的星轨日志放在膝头,月光透过永怀樱的新叶,在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银。
我知道,蓝怀从未离开。他在木钟的摇晃里,在樱花的芬芳里,在星轨的流转里,在我每次心跳的间隙里,像这战后的春天,迟了些,却终究会来。
只是这院子太静了。静得能听见樱花落地的声响,能听见自己的呼吸与木钟的“咔哒”声重合,像在与十五年来的孤独,轻轻相拥。
永怀樱的新叶上挂着雨滴,在月光里闪着亮,像蓝怀的眼睛,又像那些没能回家的人,在说“我们都在”。
怀樱小筑的晨雾总带着股潮湿的甜,像浸了樱花蜜的水。
我蹲在永怀樱树下,看着露水从新抽的枝桠上滚落,砸在青石板的青苔里,晕开小小的圆。藤椅上的羊毛毯沾了夜露,泛着温润的光,像蓝怀生前盖过的样子——他总爱把毯子的一角掖在腰后,说“这样暖和”。
“该走了。”我对着空椅轻声说,指尖拂过藤条上的蛛网,蛛丝沾在指腹,像扯不断的线。
木钟在廊下“咔哒”作响,钟摆上的干樱花随着节奏轻轻摇晃,在晨光里像只振翅的蝶。这是我修好它的第三个月,每天清晨上发条时,总会想起蓝怀蹲在灶台前添柴的背影,他说“钟要上紧发条才走得准,日子也一样”。
走的前一天,我翻出了蓝怀的星轨日志。最底下那本的封皮已经磨破,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纸,是血族宗祠的任职通知书——十五年前,长老会第一次送来的,被蓝怀用镇纸压在抽屉最深处,边角都压出了浅痕。
他当时笑着说“奥斯才不适合当什么掌权者,他适合陪我看星星”,说这话时,他的指尖正划过星图上的守护星,像在抚摸某种易碎的珍宝。
如今这张纸就揣在我怀里,压着半块星昙花糖——是从樱樱墓前挖出来的,糖纸已经朽了,糖块却依旧坚硬,像块凝固的时光。
离开怀樱小筑时,我锁上了院门。钥匙在锁孔里转了三圈,“咔哒”的声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它们扑棱棱地掠过屋顶,带落几片去年的枯叶,像撒了把碎金。我回头望了眼那扇爬满青苔的橡木门,樱花纹的刻痕在晨光里若隐若现,像蓝怀藏在嘴角的笑。
“等我回来。”我说。
马车碾过镇口的石板路时,卖桂花糖的小贩正摇着铜铃走过,叮当声在巷子里绕了个弯,像滴进静水的墨。
我掀起车帘,看到裁缝铺的老爷爷坐在门口晒太阳,他的眼睛已经花了,却依旧在缝补件藏青色的衬衫——是蓝怀当年最喜欢的款式,领口磨出了毛边,他总说“这样才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