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下)》(9)
十一月november
致敬词
1955年9月,曹居台出生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翠微山下的下马峪村。该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哺育了革命先驱曹汝谦、著名作家曹乃谦等一批优秀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凭着一股创业热情,他开办了应县第一家民营加油站,成了应县屈指可数的民营企业家、市级农村乡土拔尖人才。
2001年春季,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忍痛割爱舍弃了如日中天的加油站,曹居台倾其所有改制了濒临倒闭的下马峪中学。2006年5月,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投资650万元创办了应县八中八小,2012年又新建了应县第八幼儿园,迁建了应县八小。
作为一名成功的创业人士,曹居台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常常以爱心回报社会,扶贫帮困,关爱学子。几年来,他先后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人,与家庭困难学生结对帮扶100多人,共减免学杂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学生生活住宿费558.6万元。在他的帮助下,先后有800多名贫困学生升入高中,走进大学。
2012年,曹居台启动了“助孤成才、共享阳光”爱心工程,先后收留了64名孤儿,在他所创办的学校生活学习。孤儿学生的吃、穿、住、行等费用全部由学校包揽。张鹏是应县大临河乡徐峪村父母双亡的孤儿,2015年中考,以580分成绩考入应县一中,他的大爷、叔叔、姑姑欢天喜地,感恩学校,给学校送来写有“名优学校培育英才,爱心助学恩重如山”16个大字的锦旗。
高雅婧的父亲于2011年患鼻咽癌不幸身亡,母亲也因悲伤过度精神失常,在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刻,曹居台收留了她,2016年中考以559分的成绩考入应县一中。曹居台的爱心付出,不仅感染了广大教职工,而且也感动了全县的城乡群众,在人们的心目中,应县八中八小已经成为教育的摇篮、成才的摇篮、梦想的摇篮、爱心的摇篮。
(山西省文明办供稿)
◎曹居台
曹居台,1955年生,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先后养殖蜜蜂、经营加油站,后转型办学。他富而思源、扶危济困,把学校办成了爱心的摇篮。
企业家爱心办学,每个贫困生免费有学上。
20世纪80年代初,罗琦从部队复员,来到呼铁局恒诺房建生活段,成为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2008年,为做好公益事业,罗琦倡议成立了“天使公益”协会。
2012年年底,经志愿者张敏瑞介绍,罗琦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尔林岱村,探访残疾人五根娃儿。当走到五根娃儿家门口时,看到破败倒塌的院墙,满院干枯的荒草,泪水就在他的眼里打起了转。从那天开始,罗琦便一趟趟往尔林岱村跑,除了帮助五根娃儿联系医院,为他的女儿寻找助学者,还带领志愿者垒砌院墙、建储藏室、盖蔬菜大棚。如今,五根娃儿已经能干一些简单的农活,女儿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到镇里读了初中,蔬菜大棚也给一家人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30多年来,类似的好事罗琦做了不计其数,但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直到2014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道德模范候选人时,周围的同事才知道身边有这样一个大好人。
罗琦的亲戚、朋友,甚至和他一起做公益的同事都劝他,不妨放下“执念”,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然后再考虑帮助别人。可是“认死理”
的罗琦从未动摇过。无论是在志愿者面前,还是在受助人面前,他给人的感觉总是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只有在提到母亲和儿子时,才会显露出深深的愧疚。
罗琦现在寄居在母亲家。老太太近85岁的高龄,却依然要在生活中照顾儿子。自从母亲领取养老金以来,罗琦就很少给母亲钱,因为他每个月的收入几乎都帮助了别人。除了母亲,罗琦觉得最对不起的是儿子。2015年10月,儿子结婚却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只能在外面租房,儿子大婚当天,一向滴酒不沾的罗琦,第一次喝得酩酊大醉,背着儿子放声大哭……在敬老、助残、扶贫公益事业上,罗琦发起了十几个公益项目,带领的“天使公益”协会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他本人及“天使公益”协会于2015年年底又分别入围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宣传推选活动。上善若水,他为大爱立名,为美德代言。
(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供稿)
◎罗琦
罗琦,1961年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呼铁局恒诺呼和浩特房建段退休工人。30余载坚持志愿服务献爱心。
致敬词
心系他人,因你胸中怀着大爱;无私奉献,缘你德行可容天下,你和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是世间真正的天使!
致敬词
2005年,季长山到通沟站警务区工作后,发现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老百姓买东西非常不方便,他就制作了警民联系卡,逐村发给村民,承诺不论谁家,不管大事小情,只要打个电话,他就会尽心把事情办好。他对村民说,谁要买东西,尽管吱声,他休息回通化时,顺道给捎回来。
春耕正忙时,北砬子村程家耕地用拖拉机的化油器损坏了,程家人心急如焚。季长山接到程家的求助电话后,立刻去购买了配件,并连夜给程家送去。
警务区渐渐成了老百姓心中的“订货站”,季长山也就成了村民信赖的义务“送货郎”。
偏远山村没有理发店,村民理发要走半天去镇上,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尤其不方便。季长山自费购买了理发工具,拜师学艺,学成后,在走村串户做爱路护路安全宣传时,义务给村民理发。
他的固定“顾客”是各村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后来还把“业务”扩展到了福利院。
西腰沟村的封大娘,古稀之年孤身生活,无人照顾。巡线路过大娘家时,季长山总要去看看,帮忙干点零活。休息时,他和妻子给大娘拆洗被褥、洗衣做饭。大娘患风湿病,舍不得花钱买药,他自掏腰包托人到北京为老人买来了特效药。
2013年春节前的一个大雪天,金山屯的张大娘突发脑卒中昏倒在地,季长山接到大娘的孙女打来的求助电话后,不顾雪天路滑,火速赶去救人。到医院后,他立即垫付了2000元的医药费,张大娘得到及时救治,转危为安。
季长山是铁路沿线空巢老人的“儿子”,又是留守儿童的“季爸爸”。2012年,他到荆家店小学开展护路安全宣传,得知该校学生李欣宇,其母亲因患病需要吃带放射性的药物,无法与她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李欣宇只能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季长山从此承担起了李欣宇的上学费用。李欣宇亲切地称季长山为“季爸爸”。
(吉林省文明办供稿)
◎季长山
季长山,1964年生,吉林省通化市人,通化铁路公安处三源浦车站派出所副教导员。铁路民警一心为民,洒向人间都是爱。
铁路沿线村民家的大事小情,他熟记于心,为群众做的好事实事,不胜枚举。青山绿水无言,却见证了季长山亲民爱民的一片真情。
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一辈子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好人。从小到大,从运输队战士到出租车司机,从出租车司机到社区副主任,雷锋,这个“最大的好人”,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他决心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1990年年初,他从国营企业下岗后便选择了开出租车维持生活。10年的出租车司机“里程”,让他接触了一个又一个需要打车却又打不起车的老年人、残疾人和低保弱势群体。于是,一心想做一名好人的他,选择了免费拉乘弱势群体群众,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002年“学雷锋纪念日”当天,他组织创立了全国第一支“雷锋车队”,并为队员们设立了必须免费拉乘孕妇和残疾人;必须坚持扶危济困,捐助弱势群体;必须遵章守纪,拾金不昧,诚信经营;必须把出租车当作“流动讲堂”,见缝插针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四个必须”“好人规矩”。这个“规矩”,他们一坚持就是15个年头。免费拉乘了多少弱势群体群众他们数不清,送回了多少现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他们不记得,捐赠多少款物给低保户、贫困学生他们没统计……只是他们的车里锦旗、感谢信、荣誉证书和宣传报道越来越多,这些都被社区“雷锋精神展示厅”专柜陈列。他,被十几所大中小学聘为“德育辅导员”,每年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宣讲雷锋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余场次,受益2万余人。
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好人梦想,从“长春好人”走向了“吉林好人”“中国好人”。好人的“光环”更加照亮了他助人为乐的道路。他组织成立了“好人工作室”,凝聚起了各级各类好人力量,打造了以“雷锋精神”为主导的“社区文化”。
(吉林省文明办供稿)
◎王长春
王长春,1964年生,曾为吉林省长春市个体出租车司机,现为雷锋志愿者车队志愿者。25年坚持免费拉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送去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致敬词
从退伍战士到出租车司机,从“长春好人”到“中国好人”,王长春用自己矢志不移的无私奉献、助贫帮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雷锋精神温暖了北国“春城”!
致敬词
在同江市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20多年的时间里,她收养了50多名贫困、流浪和孤残儿童,无偿教他们读书,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她用慈母般的爱心浇灌着那些残缺的童心,使这些孩子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之火。她就是有着“爱心妈妈”之称的社区居民刘海荣。
刘海荣1985年毕业于依兰师范,成为依兰县林业大顶子山林场的一名小学教师。那时刘海荣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家里有3个子女需要养育,还得照顾双方的老人,但刘海荣还是收养了第一个流动户的孩子——刘玉荣。看到自己所教的学生刘玉荣家庭生活较困难,刘海荣就把她接到家中吃住,还从生活费中省出一部分钱给她买衣服和鞋子,坚持悉心地照料小玉荣的生活。
1993年刘海荣随丈夫把家搬到了同江,一份伟大的母爱也被带到了这个边境城市。也许是天生的母性,也许是作为教师的职业使然,刘海荣今生注定与那些贫困流浪孩子有缘。2003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收养了一个叫张雪明的12岁流浪男孩。由于在外面流浪时间比较长,养成了抽烟、偷东西、说脏话等许多不好的习惯。尤其是刚到刘海荣家时,经常偷邻居的东西。亲戚朋友对这件事很不支持。刘海荣经过了复杂而艰难的思想斗争:“我要是不留他的话,他就会被坏人利用或者是去学坏,最后他可能要犯罪。”刘海荣用真情、用真心照顾和教导,3年后,张雪明学会了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程,能够独立地写一些简单短小的文章,并且逐渐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改掉坏毛病。从那以后陆陆续续她又收留了很多没有母亲、残疾、流浪儿童。
刘海荣平时非常节约,穿的衣服都是别人送给她的,她还把儿女寄给的生活费全部用于照顾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支出。为了省下儿女回家的路费给孩子们做生活费,她已经5年没让自己的孩子回家看望自己了,在她的心里只有别人的孩子。
(黑龙江省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