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下)》(11)
十二月december
致敬词
2016年3月31日早上7点,77岁的董桂珍携同家人踏上了前往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义安镇的路途,去实现老伴未完成的遗愿——建立爱心书屋。2016年11月18日,董桂珍又一次踏上了前往义安镇的路途,在寺皇甫小学捐建了第二所“李生秀爱心书屋”。
董桂珍的老伴叫李生秀,13岁参军,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流过血、负过伤,荣立过三次一等功,两次获得劳动模范称号。老伴去世前叮嘱董桂珍用他的抚恤金助学。董桂珍老人年事已高,身患癌症10多年,每月退休费3000多元,但她仍义无反顾地遵照老伴遗愿,拿出44万元抚恤金,为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义安镇下庄小学和寺皇甫小学建立了“李生秀爱心书屋”,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读书梦。
经过与义安镇镇领导商议,确定第一所捐赠学校为下庄小学,第二所学校为寺皇甫小学。董桂珍老人为两所学校所捐赠的1948本图书和220册字帖,都是她为孩子们精心挑选的,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童话、中外文学经典、儿童百科、学习字典等。两所小学将书屋命名为“李生秀爱心书屋”。在捐赠仪式上,董桂珍说:“党和人民给了他抚恤金,我不能据为己有,到农村去实现他的承诺,把钱用在刀刃上,做一件有益于人民的事情,造福农民后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们全家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要像火炬传递那样一棒一棒传递下去,这是我们全家的承诺,无怨无悔,这就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董桂珍老人还坚持每年为社区党员干部讲授党课,她讲事实摆道理,结合实例,讲党课生动别致,令听课的党员受益匪浅。董桂珍老人还经常为装甲兵工程学院等单位的“兵娃娃”们讲述老伴与无数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抗战故事,声情并茂地为“兵娃娃”们再现了祖国这块红色土地上曾经上演的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
2015年,董桂珍老人被评为“最美丰台人”。
(首都文明办供稿)
◎董桂珍
董桂珍,1939年生,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街道朱北社区居民。年近八旬的她拿出44万元抚恤金,为贫困小学建立爱心图书室。
英雄配偶让人敬佩,光荣传统光荣传承。董桂珍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英雄遗愿的事迹,让我们沉思,鼓舞我们前行。
张德华自2005年4月从事社区工作以来,始终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一身正气、一心向党、一心为民的服务精神赢得了社区党员、居民的赞誉。2009年4月刚刚担任山西南里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张德华就赶上社区2楼2门203室宋侠静(原名宋秀珍)为儿子冯炳章(原名冯光)求学进京上访,张德华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当晚便驱车进京寻找母子二人。当看到宋侠静母子二人时,张德华心中感到震惊,心想母子俩跑这么远上访一定有诉求,不管怎样一定要帮助她们母子俩解决困难。经过多次劝导,宋侠静母子终于与张德华返回了唐山。
从此张德华也与宋侠静母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具体了解了宋侠静母子的情况后,张德华为了能让冯炳章得到同龄孩子上学待遇,多次与有关部门和冯炳章应入学的学校进行联系,说明母子求学的渴望诉求、探讨寻求解决办法。经多方协调,最终冯炳章返回盼望已久的学堂。母子求学的愿望实现了,圆了孩子上学的梦。
多年来,张德华从生活上、学习上一直关心着冯炳章的成长,并每月从工资中拿出200元对冯炳章进行资助。在张德华的帮助和鼓励下,冯炳章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心,于2016年考上了广西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河北省文明办供稿)
◎张德华
张德华,1960年生,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人,路北区文化路街道山西南里社区原党总支书记。从2009年开始,7年来,张德华7年坚持每月对冯炳章进行资助,帮助他完成学业,圆了大学梦。
致敬词
仁者爱人,善行无疆。是你无私的帮助托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圆了一个学子的大学梦。
致敬词
两根针头分别扎进双臂,一股鲜血通过软管进入干细胞分离机,然后又被重新输回体内……2016年10月19日,栾长宝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成功采集悬液181毫升。很快,这些“生命的种子”就被注入血液病患者体内,为一个家庭种下希望。
栾长宝是文安县一家建筑公司的普通职工。
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在公益道路上他从未停止脚步。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冒着生命危险独自一人赶往汶川,帮助灾区人民做安置房的建设10余天。2013年,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地震后,他连夜赶往灾区,开展救援工作17天。
2013年一次无偿献血时,一份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介绍触动了他:“上面说可以帮助白血病等患者重获健康,而我的亲人中就有患这类病的,推己及人吧,特别想帮帮他们。”报名、填表、抽取血样……栾长宝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光荣一员。
2016年6月,栾长宝接到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与一位血液病人初配相合”的通知。“特别激动,对方问我是否还愿意捐献,我一口就答应了。”他说,既然曾许下“生命承诺”,又怎么忍心让迎来希望的受捐者失望。就在建筑工地上,没有一丝犹豫,他再次抽取血样配合做高分辨检测。几个月后,当他要启程前往石家庄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前一天,母亲因身体不适被送去廊坊就医,让栾长宝有些措手不及。为了不拖延受捐者治疗,也怕老人知道实情后担心,他只跟家人解释“要去出差”,便又匆忙离去。
“小时候,父母教育我别人有难能帮就帮,袖手旁观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如今,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希望他们能从小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栾长宝说。
(河北省文明办供稿)
◎栾长宝
栾长宝,1985年生,河北省文安县大留镇花木厂村人,文安县一建公司职工。他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是文安县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生命如画,他用自己的骨血为原本暗淡的生命染上了绚丽的色彩。
2016年9月30日上午9时,山医大二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暖意融融,捐献者牛小勇正在这里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采集造血干细胞,他年轻的脸庞上溢满笑容和活力。“患儿能与我配型成功特别不容易,我的一次捐献能挽救她的一生。
当初,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我联系时,我同意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如今,我就要履行承诺,救人的事情一定要坚持到底。”牛小勇今年24岁,是个90后小伙子。
早在2011年11月23日,牛小勇在太原街头献血屋献血时,填写了《志愿捐献者同意书》,随即采集了10毫升血样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16年4月25日,正在积极备考国家司法考试的牛小勇接到了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在上海某医院治疗的两岁白血病患儿初次配型成功,希望他能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患者生命。牛小勇欣然表示同意,他的爱心给白血病患儿重新点燃了“生命之光”。
8月22日,牛小勇经过高分辨配型吻合后开始体检,体检报告显示他身体健康,符合造血干细胞捐献条件。9月26日一大早,牛小勇刚刚参加完国家司法考试的第二天,他早早地来到了山医大二院采集室,进行连续4天肌注动员剂的准备工作。直到当天中午12:30,牛小勇采集捐献造血干细胞圆满结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与上海某移植医院在山医大二院采集室进行了造血干细胞交接。
(山西省文明办供稿)
◎牛小勇
牛小勇,1992年生,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人,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在读硕士。面对上海白血病患儿,义无反顾无偿捐献骨髓。
致敬词
他是一位平凡的学生,善举却使绝望中的患者得到生的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致敬词
1986年,原先隶属打浦桥的老街坊们,被拆迁安置到康健街道长兴坊小区。张玉生跟邱光生是儿时玩伴,搬迁后正好住得近,两人时常来往。可是某一天邱光生突然因脑出血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家里只剩下退休在家体弱无助的妈妈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妹,家庭经济状况也十分堪忧。面对这个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困难家庭,张玉生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他隔三岔五上门提供帮助,一帮就是近30年,相助的内容也越来越宽泛,慢慢成了支撑这个困难家庭的重要“靠山”。
邱家小妹与张玉生年龄相差11岁,却口口声声地喊他“舅舅”。小妹因儿时受到惊吓致精神重残,在她的印象中,自己平时生活上吃吃喝喝的要求,就诊取药等难以搞定的困难,都由“舅舅”
解决。一次小妹发病冲出家门要找妈妈,邻居们没拉住,赶紧联系电话张玉生,在外吃饭的张玉生接到电话赶紧放下碗筷打车回去,在小区门口拦住了小妹。见到“舅舅”小妹立刻安静下来,张玉生轻轻一哄,小妹就乖乖地回家去了。
张玉生对待邱光生的老母亲孙银妹也胜似亲儿子,在“适老改造”项目施工期间,张玉生与居委会安排的小区其他志愿者一起帮助母女俩解决“吃饭难”问题,还帮忙收拾屋子,自掏腰包添置毛巾架、防滑垫等小物件,让孙银妹感动不已。他长年累月上门帮助,不管是请医生登门看病配药,还是陪同她去医院门诊打吊针,他都绝无怨言。
虽说“包揽”了邱家的日常起居,但张玉生从不沾手邱家的钱财。邱家每月700元的生活费,张玉生精打细算,不仅满足母女俩的营养需要,又要照顾老人家的饮食偏好,时不时地还自掏腰包开点“小灶”。张家人自家有事却尽量不麻烦张玉生,反而把邱家的事当成自家事,数年来从无怨言鼎力支持张玉生。5年前张玉生患上了较为严重的冠心病,不得已在体内安装了支架,可他放心不下邱家母女,出院没多久又继续每天上门探望,忙前忙后。
(上海市文明办供稿)
◎张玉生
张玉生,1954年生,上海市徐汇区退休人员。20多年来坚持照顾邻居家困难母女,成为支撑这个困难家庭的重要“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