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烽火往事 - 警探皇妃 - 风雪夜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警探皇妃 >

第三十七章烽火往事

这日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空的一层层的火烧云将所有的一切都浸透成绯红色,更让人感到酌热,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的浮在空中,更使人觉得憋气。衙院里的槐树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空气仍是一片滚烫,象火烤一般。在县衙厨内我已经连着喝了不少井水,仍感觉热。以为院子的大树下会有缕风,可是也没有。

我在院中看了看头顶天空那无垠的灰红的天,愈是感觉酷热难当。

因明日清晨即将行刑,衙府内一片喧闹,衙役们进进出出在准备明天行刑的器具,清查囚犯等,他们的帽沿和衣背都已汗湿,脸上淌着汗。

铁县令在前衙一件件审核案件。我看见行刑官正大汗淋漓地在县衙刑库房清理刑具,竹节钢鞭、砍刀还有一些我并不认识得的刑具都从里面扔出来,在炙阳余晖下都锃亮锃亮的,反射着刺眼的光芒。

竹节钢鞭我听衙役细说过,此鞭上有倒钩若干,只有在法场上才能见到,犯罪人被脱衣衫行刑,只二鞭背上即皮可肉开裂,鲜血四处飞溅,不消十鞭就要丧命。这种刑具执行的都是这么血腥,更不用说别的刑罚。

自平定军候那儿回来后,我专门在县衙寻来《明律》、《大诰》等律令细看,虽都是古文繁体字,但多少学过《中国法制史》,明史酷刑想当初老师也是作为重点来讲的,所以细细揣看,还是能看懂。

《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对贪污受贿更是严惩,对我这个来自恨不能取消死刑的文明世纪的人来说简直看得是触目惊心,官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对贪腐官员更是法外施刑,“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对那些违旨下乡扰民的官吏“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我细翻明律,我私下感觉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在这只重口供不重证据的古代也同样会造成无数冤狱。

看了严厉的《明律》,再来仔细研读《大诰》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酷法。《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年间,采集官民过犯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案例,汇编而成的文告四编。

翻开《御制大明律》即可看到非常醒目的当今圣上亲作的《序》说:“朕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著为令。行之既久,犯者犹众,故作《大诰》以示。”

《大明律》律令不仅规定详细的刑律用度,并对《大诰》中所载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更是朱元璋御笔亲订的明初“重典治国”法令以达到“令民之所趋避”的效应。

《大诰》更是例举洪武年间最出名的两个案子:朱棣说的户部侍郞郭恒案和空印案。洪武年间,仅空印案和户部侍郞郭恒案两个案子就总计杀了5、6万上下官员,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初年,当时每年各布政司及府州县都要派上计吏(会计)到户部,报告地方钱粮、军需等事,凡报册上钱粮之数,必须与部所定数字完全吻合,若有分、毫、升、合对不起来,整个报册便被驳回,重新造册需要盖印,上计吏赴户部皆预持空印文书(即盖上官印的空白文册)。如果遇到部驳,即随时填改。朱元璋发觉此事,以为官吏必用空印文书舞弊,给贪污大开方便之门,即下令将各地方衙门主印长官一律处死,诛杀相关官员达数百名,并将佐式官杖一百充军边地。

郭恒案发生在稍后数年,户部侍郎郭桓,征收浙西秋粮时贪赃枉法,结果被追赃粮七百万石并处死,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处死,供词牵连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连中央派往各地的监察御史也“假御史之名,扬威胁众,恣肆贪淫”。杀一儆百,防微杜渐,杀尽贪官,从根本上用酷刑来惩治腐败,一直是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常采取的一种形式。真可谓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朱元璋杀贪官不仅杀得毒辣,而且特别敢杀。当时的官员上朝都是战战兢兢,只怕晚上回不来:“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所以《大明律》、《大诰》、《武臣大诰》等律令,明确规定了对墨吏的严酷刑罚,有族诛(诛杀家族)、凌迟(千刀万剐)、枭首(砍脑袋)、断手、刖足、阉割等,当然最有名的就是就是剥皮暄草,.如此这般的酷刑让我常常无法看下去,常常掩书尤叹,既然刑罚如此残酷,为什么在明朝仍然是前赴后继的贪官辈出?

站在树下,我看着他们收拾着刑具,不由思虑重重。

渐渐夜幕降临,天黑下来,喧闹渐渐下去,周围静下来,站在院中,才听到树上知了不断的聒躁声。仍然是热、热、热。

小土热的舌头都要吐出来了。

连一向并不是特别怕热的我也觉得自己就象一尾被捞上岸的鱼在这古代的如此恶劣的如在铁水浇灌的高温里挣扎喘息。

铁县令倒是让衙役们在我的耳房内天天备了不少井水浸透的西瓜,本身天旱,疫情灾情都极严重,西瓜已是极奢品了。

我已感觉他是咬紧牙关、割肉卖血的地步才让我独自享受到了这个待遇,因为连钦差御史都没有这个待遇。我便将西瓜又送到前衙让大汗淋漓的役差们都清凉一下。

我回到后院,看见刘山和三保正在用艾蒿枝条到处熏蚊子,烟熏火燎,朱棣也站在树下看着。

他扭头看见我道:“玉姑娘,把你的房间也熏一下吧?蚊子太多了。”我连忙点点头。

朱棣吩咐了刘山他们一声,他便背着手站在树下,似乎希望夜里的树能给自己带来一丝凉爽。

我不禁好笑。他看见我的表情,想起了什么,道:“听说玉姑娘在研究《大诰》?”

我点点头,走到他跟前,有衙役立刻送来两大杯井水,看来铁县令细心吩咐过。

我将杯子置在手中,感受着杯壁的一点清凉,不自禁道:“当今圣上的《大诰》令人读之即而生畏。可是……”我一时不知道该怎样说,而现在仍是贪污风行,腐败就在眼前。

朱棣似乎一下就看透我的心里,道:“父皇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与元朝政府放纵官员贪污腐败、搜刮民财,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有直接的关系。更尤其担心勋功大臣们居功自傲、为非作歹,经常教育他们要善持功名。所以,在各个衙门旁边都修建有‘皮场庙’,甚至用到剥人皮做鼓摆设衙堂以震慑贪官污吏,重典治贪吏,对于杀减贪风,改良吏治,可仍然阻止不了贪官继续为非作歹。”

我点点头,这我知道。我记得在《明大诰》中记载,朱元璋感叹说:“各衙门官员上任之前,我都要告诫他们:不要做不该做的事;要以善行帮助我治理国家,造福于民。但是有几个人能记住我的话并照着去做呢?管钱粮的偷盗钱粮,管司法的贪赃枉法,造成很多冤案,使得百姓有冤无处申。仍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以身试法,那就是咎由自取。”

朱棣立在树下,过了一会儿道:“玉姑娘,你可能无法理解父皇那片制定如此残酷的《大诰》的心情。我自小时生长在军营,自11岁便上阵拼杀,跟随魏国公徐将军和常大将军还有平定候张候爷这样的将领成长,已经习惯了鲜血和死亡,战争和杀戮。也更知建朝的艰辛和安定的不易。”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我静静看着他,他道:“父皇平生最忌恨的便是官吏受贿纳污,贪赃枉法。开国功臣出生入死,帮助父皇夺取天下,功劳卓著,建国后,父皇给了他们殊荣和优厚的待遇,还给了他们一些特权,但立国之后,少有功臣不飞扬跋扈、贪污索贿、揽权不放、结党营私,父皇忧国思民,亲自御笔出重典法令,一旦问出下属官吏、衙员有此等行迹,便会严厉制裁,课以重罚。

他站在树下沉思了一忖,低声道:“此次插手地方事务,实属无奈,我13岁时随平定候参加北元哈拉和林一战时,当时我明军由于大胜,一时轻敌大意,乘胜追敌千里,遭到元军总部埋伏,当时天寒地冻,铠甲结冻,须眉凝冰,箭矢如蝗,喊杀震天,我们兵少力乏,万里风焰烧红天际,败鳞残甲满天飞舞,我们急身突围,但却已身陷囫囵。当时我记得我周围将士不断中箭倒下,到处人马血流成河,我人小紧紧跟随平定候身后,候爷护在我的周围,死死拼杀,元军的刀剑已经冲上来,周围鲜血溅落,我的马都身中数箭倒地而亡,不想我身中一箭,倒在地上,数匹马冲踏上来,我都几近在霎那间被马蹄踏死,(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候爷拼将我揽上战马,奋力冲杀,刀剑砍落在他的身上,数年过去了,我还尤记得他鲜红的血从受伤的胸口汩汩涌出,象水注一样倾泄在我的脸上和身上,他的胳膊死死夹住我,大半个身子盖在我身上护住我,等我们冲出重围,甩掉追兵,才发现明军冲杀出来的已所剩无已,候爷已成血人…(他的眼中噙着泪水,声音低沉微微颤抖)”

我凝望着他,这个年轻的已是一个响当当的能独率千万大军征伐北漠的藩王原来是经历了怎样的纷飞战火才成长起来的。

他微微侧了一下身,似乎想平静一下自己的情绪,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是如此的情绪外露,他从来都是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冷静和老练。

此时此刻我才能理解他和平定候之间的那种血海深情,他的那种生死感恩之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