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白色迷雾》(7) - 松鹰推理系列 - 松鹰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科幻灵异 > 松鹰推理系列 >

第二十一章《白色迷雾》(7)

并案之争

1

s市。西南郊双流机场。小川和姚莉拎着手提箱,从空港门口出来,登上一辆绿色机场大巴。两人穿着藏青色警服,精神抖擞,行色匆匆。在大巴的前排落座。小川警官的目光投向窗外,表情兴奋,有种故地重游的亲切感。他是西南高级警官大学的毕业生,曾经在这座城市学习和生活过五年。

绿色大巴在机场高速公路上飞驰。大约二十分钟后,驶进城区,然后沿着城市的中轴线向北开去。车过人民南路,阳光明媚,车水马龙。

“s市好漂亮!”姚莉向窗外张望。“这可是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人称休闲之都。不过聂哥老说,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一座标志性建筑。”小川警官探头探脑地说。

聂风此刻还留在珠江三角洲,像猎犬一样四处嗅着。不然,小川和姚莉一定要请他当这次四川之行的向导了。

“这次顺便回你的母校看看吧!”姚莉说。

“想倒是想,不过恐怕时间来不及。”

他们这次是闪电行动,头儿交代必须速战速决。机场大巴的终点在岷山饭店旁边。这是一座白色外墙的四星级酒店,与航空公司售票处相邻。小川和姚莉下了大巴,钻进一辆绿黄两色的出租车,分秒不停地赶到金盾路省公安厅。

接待他们的是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的石警官,中等个儿,微胖,人很豁达直爽。

“我们这次来川的任务,主要是想调查一下生产炸药、雷管的厂家情况。”

小川和姚莉说明来意,并简单通报了珠海市、广州市的爆炸案情况。

“哦,爆炸案呀。”石警官听说是爆炸案,马上回答说,“四川搞爆炸案的,s市刑侦局的唐放有点凶(四川方言:厉害)。”

据石警官说,像唐放那种水平的反爆专家,全国也就二十来个。

“他的外号叫‘唐鼻子’。”“哦,‘唐鼻子’?”小川和姚莉睁大了眼。“有人做过试验,把九种炸药混合在一起,再蒙住唐放的眼睛,让他用鼻子辨别炸药的成分,他居然说得分毫不差。”石警官赞叹的口气和神情,像是在讲述一个传奇。

他微笑着说:“唐放这个人从来不吸烟,不喝酒,也不喝茶,嗅觉特别灵敏。在爆炸现场,他可以根据爆炸后的气味,判断出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炸药。或用舌头舔受害人的头发来判断,因为头发最容易保留气息,根据味酸、味咸,或是味辣,判断炸药的类型。唐放有句口头禅:‘每一种炸药的成分和装置我都极为熟悉,它们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敌人,因为它们能帮我破案,也能随时夺走我的性命。’他还常说:‘每一件沉默的证物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等待我们开启、解读。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证物开口说话。’”

小川和姚莉听得入神,半信半疑。“我们咋个去找唐放呢?”小川警官问。“你们到s市刑侦技术中心,一问‘唐鼻子’,都晓得。”“哦。谢了!”

2

在s市城北的七里桥,有一座不太显眼的建筑。这里就是声名远播的s市刑侦技术中心。在临街的铁栅栏内,绿树的背后静静地立着一幢四层白楼,坚固的水泥结构,点缀着绿色玻璃窗。从外形看它并不起眼,有点像学校的体育场馆。

在这幢白楼里面,集中了中国西部一流的刑侦技术设备和人才。从一楼到四楼,分布着现勘大队、法医室、dna室、理化检验室。

一辆s市刑侦局的尼桑警车,把小川和姚莉送到这里。两位警官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红布横幅:“造就一支政治坚定、技术过硬、工作规范、作风严谨的刑事科学技术队伍”。

走进白楼大厅,只见中央的墙上有一行镏金立体大字:“刑事技术,就是破案力”,给视觉造成很强的冲击。

这几个镏金字颇耐人寻味,给小川和姚莉的印象很深刻。理化检验室在四楼,总共有二十多间实验室,里面的设备都是国内最先进的。唐放在主任办公室接待了小川和姚莉。他穿一身便服,态度随和,圆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请客人在木扶手黑皮沙发上落座后,唐放又用纸杯亲自为两人沏上热茶。整洁明亮的办公室里,一股竹叶青的香气扑鼻而来。唐放自己从不喝茶,待客的茶叶却是上品。小川和姚莉受到礼遇,急忙道谢:“谢谢唐主任!”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唐鼻子”啊!小川接过热茶,盯着唐放的脸庞,两眼发亮,就像在瞻仰世界华裔神探明星李昌钰的风采一样。他特别留神看了一眼唐放圆脸中央的鼻子,鼻梁挺直,长短适中,鼻翼不宽不窄,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异的地方。一个普通的鼻子嘛!

“我昨天夜里刚从凉山州出差回来。”唐放打量着他俩说。两人很庆幸这么巧。也许是缘分。

会面的气氛亲切而坦诚。小川警官扼要地介绍了广州市和珠海市两起爆炸案的情况。“我们想了解一下四川地区雷管和炸药的生产情况。”姚莉说。“四川地区雷管和炸药的生产量很大,生产厂家比较多。”

唐放说起四川的雷管和炸药生产情况,如数家珍。

小川警官打开手提箱,从里面拿出一沓照片,郑重地递给唐放。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