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回老将欲率兵勤王,杨家故事大讲坛 - 悬空寺奇案 - 六的昊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科幻灵异 > 悬空寺奇案 >

第45回老将欲率兵勤王,杨家故事大讲坛

第45回老将欲率兵勤王,杨家故事大讲坛

上回书说到,林淸颜接到了燕学究从北京从来的密信,信中写道北京城形势危急,之前因为在土木堡救援不及时而被革职下狱的杨老将军已经被重新起用,宣府军正要赶往京城救援,但这些都不是大同府现在的事情,和悬空寺又有什么关联呢?

且听小六继续说书,继续讲杨老将军的事迹,也顺手把前面讲的明太祖故事部分补上。

话说前一回提到,杨洪的祖父是常遇春手下的兵,其父亲杨璟承袭了百户之职位,但是建文帝即位后,因为削藩问题,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大侄子要干我,我不得不出兵。

朱棣本是朱元璋第四子,按理来说,他是当不上皇帝的,因为他大哥朱标堪称史上最强太子,朱元璋从小对儿子的培养方向不一样,朱标是按照皇储标准培养,替朱元璋处理各种政事,朱元璋教他如何拿捏这些精兵悍将,可以说,老朱把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大儿子朱标身上,他的所有政治资源、军事资源,包括他的所有智慧,恨不得都想传给朱标。

太子这个人呢,不仅有才干,而且比起朱元璋的凶狠毒辣,他更加仁德宽厚,这一点他的侄子,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和他非常像。

而朱棣是妥妥的遗传了老朱的狠,作为老四的他,从小是按照藩王培养的。因为朱棣在带兵打仗方面的确天赋异禀,老朱给他的封地也很特殊,就是北京。自从五代十国时期,燕云十六州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后,北方是一直没回到汉人手里,一直到明朝才把北京抢回来,再往北还有北元残部,往东还有女真人,北京在明初期可以算得上非常凶险,朱元璋自然是要把朱棣这种人派去才放心。

如果说,事情就这么发展下去,朱棣多半就会发展成一个为国效忠的北境藩王,但问题就出在朱标一个史上最牛太子,没活过他爹朱元璋。

这事可就坏菜了。

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心里自然是十分悲痛,但也得考虑一件事,那就是皇位传给谁。

传给儿子,老二、老三不中用,老四是挺厉害,但是老四这么狠,他上任皇位,还有他大孙子朱允炆的活路?还不如给大孙子,侄子杀叔叔毕竟是不孝,而且朱允炆看起来稍微和善一点,他继承皇位是符合制度的,正儿八经上位的人,也没必要杀自己叔叔。

所以朱允炆就被立为皇太孙,老朱驾崩后,就直接传位允炆了,年号改成了建文。

老朱是万万没想到啊,允炆一上台就开始干自己叔叔了,说的文明一点叫削藩。其中有些叔叔被囚禁,有些被杀,有些不堪受辱自杀。朱棣一看哎哟我滴妈,你小子整挺好,看我干不干你完了。

干这个事,肯定不能提前说,说了就暴露了。朱棣是一套装疯卖傻,让大侄子放松警惕,实则背后屯兵屯粮造兵器,最后举旗造反,成功夺得皇位。

那么,如果说朱标不死,朱棣有机会夺得皇位吗?

别说是朱标不死,哪怕是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他哥朱雄英活着,朱棣也没机会造反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朱雄英生于1374年,那时候老朱还没想出金木水火土取名这一套,所以朱雄英的名字里不带火字旁,作为朱元璋的长孙,雄英只活了八岁就感染疾病,暴毙而亡。

朱雄英如果活着,就算是朱标死了,老朱把位子传给雄英,朱棣也造不了反。

这就要从朱雄英和朱允炆不同的身世说起,他俩虽然是一个爹,但不是一个妈妈呀,朱雄英的妈妈是常氏,常这个姓熟不熟,没错,常氏就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是朱雄英的姥爷,所以说,常遇春的部队,整个淮西勋贵这一大把将领,都是朱雄英的自己家的人。

但朱允炆就不一样了,他的妈妈是吕氏,因为朱雄英早夭、常氏死的也早,吕氏才被立为正室,所以说朱允炆也可以算是嫡长子,毕竟那个时候朱雄英已经无了嘛。

朱允炆的姥爷不是什么大将军,是文官,也就是说朱允炆的背后是文官集团。所以说为什么朱元璋晚年杀了这么多人,就是因为朱允炆没有控制这些大将的能力,他和淮西勋贵集团没有亲戚,留着这么多大将,对朱允炆来说很是危险。

这也就有了后来的蓝玉案等等,结果老朱是万万没想到啊,杀了这么多人给大孙子铺路,还不如不杀,就是因为这些大将全让朱元璋干掉了,导致明朝实际上军事能力top1的位置落在了朱棣的头上。

和朱元璋一辈的大将死的死杀的杀,老朱本来还能有几个对手,这下好了,直接天下无敌了,朱允炆手里武将卡再多,全是a级b级,朱棣自己就是一张ssr级,所以正是因为朱允炆手里无大将可用,朱棣才敢以多打少,率八百人起兵,一路收编不过数万,却敢对抗全国之兵力。

有人就要问了,朱允炆手里的兵没一百万也有五十万吧,他就是五十万头驴,朱棣一时半会儿也杀不完啊,还得说,主要靠战略,有很多地方朱棣根本没打下来,直接绕道,也不怕背后偷袭合围,目的很明确,就是直捣黄龙,进攻南京,打的就是一个快,慢了就拿不下了。

而杨璟的父亲属于南军,就是建文帝那边的,建文四年,朱棣率领北军进攻安徽灵璧这个地方,南北军爆发了大规模战争,杨璟在这场战斗中战死。

靖难之役的最终结果自然是北军获胜,朱允炆神秘失踪,朱棣赢得盆满钵满,朱棣登基之后,年号改为永乐,他诛杀了很多支持朱允炆的文官,但对军队将领还是较为宽容,其一是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和这些文官整天耳边风确实有关系,其二则是军队中的人才朱棣还要用,要是都杀了,打仗找谁去?再者说,军队也是奉命行事,其中有很多人还是非常喜欢朱棣、希望朱棣赢的,因为自古文官武官斗争不停,朱允炆的背后是文官集团,他们作为武将,当然是更希望有个武德充沛的皇帝来带领他们,所以在武将眼里,比起朱允炆做皇帝,朱棣上位他们能得到的好处肯定更多,只是作为将领,不得不听命。

这也是为什么靖难之役朱棣能八百人起兵,最后号召起那么多军队,以弱胜强,胆子大点的将领都想跟着朱老四赌一把。

朱棣登基之后,杨洪承袭了父亲的百户职位,被调到了开平卫,也就是大明的边境最前线,是非常凶险的地方。

当时家里人就劝他,你杨洪不过是一个百户,你学什么杨家将啊,哪怕留在京城当个小官,也别去那地送死的好。杨洪并不在意,因为那时候他才二十二岁,这个年纪的人那是血气方刚,极其自信(不信看看朱祁镇,他土木堡被俘的时候也是二十二岁),杨洪不顾劝阻,毅然前往北方戍边,用自己话说,大丈夫宁战死沙场也不能搁家里憋屈。

那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