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她还是很有信心的 - 花妖女主:她香软娇甜美又飒 - 猫咪梦庄周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119章她还是很有信心的

他站起身,踱步到窗前,负手而立,目光望着窗外的宫苑景色,继续说道:“公开御审宁王一案,亦非不可。然朕需确保审讯过程公正无偏,不被奸人利用,亦不能引发朝堂动荡。你虽有一片赤诚之心,想要参与其中,但女子入朝听审从未有过,此例一开,恐遭群臣非议。朕需再思。”

这个世界真是太烦人了,这么赤裸裸的性别歧视。

凌霄腹诽着,再次拜道:“父皇,您的顾虑有理。但如今宁王深陷囹圄,儿媳身为他的妻子,实在无法坐视不理。若不能为宁王洗清冤屈,儿媳愿与宁王共赴黄泉。只望皇上能看在宁王往日忠心耿耿,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尽快采取行动。”

皇上转过身,眼神中更加复杂,“朕知道宁王的功绩,也不会轻易让忠臣蒙冤。你先回府,朕会在三日内给你答复。在此期间,朕会着人彻查谭令月及其背后势力,若真有阴谋陷害之事,朕绝不姑息。”

眼看皇帝心意已决,多说无益,凌霄只得再次行礼告退,“多谢父皇,那儿媳先告退了,静候父皇圣裁。”

她刚离开,皇上立刻吩咐身边何庆,“去,传禁卫军统领邱光义。”

听到皇帝宣召,邱光义身披战甲匆匆赶来,抱拳行礼,“末将参见皇上。”

皇帝目光冷峻,沉声道:“谭令月在京郊截杀宁王妃的案子已经转到大理寺了,你要密切关注,另外即刻秘密调查谭令月最近的行踪以及其背后与卫王一系的关联,若有任何异动或者确凿证据,迅速来报,不得有误。此次宁王之事扑朔迷离,朕绝不允许有人在朕的朝堂之上兴风作浪、构陷忠良。”

邱光义低头躬身,“末将遵命。”

何庆试探着轻声问:“皇上,那关于鉴定团与御审之事,是否也需老奴做些筹备?”

皇上微微点头,“除了周陈他们提名的人之外,你再去暗中筛选几位,一起列为鉴定团的备选,待朕确定御审之后,便可即刻启用。同时,密切留意朝堂之上的舆论风向,有任何异常言语或者串联迹象,都要及时告知朕。”

“老奴明白。”

在接下来的几日里,皇宫中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禁卫军加紧了宫中的戒备与巡逻,邱光义亲自带队,在京城各处暗查。宫内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鉴定团的相关事宜,一份份朝中大臣的履历与擅长领域的卷宗被仔细翻阅、甄别。

朝堂之上,大臣们虽表面上对宁王之事三缄其口,但私下里却分成了几派。有的暗中支持二皇子卫王,试图将宁王一案坐实;有的则秉持中立,观望事态发展;还有不少正直之臣,对宁王的遭遇深感怀疑,虽不敢轻易表露,也在积极准备。

终于,到了第三日,凌霄早早起床,整装以待。

只要公开审理此案,准她参与听审,就算不能扳倒卫王,帮弗宁洗清罪名,她还是很有信心的。

王府外传来一阵喧闹声,紧接着是整齐的脚步声渐近。

仆佣匆忙来报:“王妃,宫中的公公前来宣旨了!”

凌霄心头一紧,赶忙起身,率领众人快步迎至中庭,跪地接旨。

传旨太监迈着小碎步走进王府,尖细的声音在庭院中响起:“奉皇上口谕,宁王一案事关重大,今日开启御审,特许宁王妃即刻入宫参与听审,然需谨遵堂规,不得肆意妄为。钦此!”

凌霄叩首,“臣妾领旨谢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传旨太监道:“王妃,这就请吧。”

来到大梁这么久,凌霄还是第一次来到朝会的大殿。

皇上高坐龙椅之上,面色冷峻,目光威严。下方文武百官全都垂首静立,安静肃穆,让人倍感压力。

好在她也是见过不少大场面的,倒也丝毫不觉得紧张。

百官前方已经多了一张条桌,桌上摆放着那封伪造书信与宁王的真迹信件,鉴定团的几名大臣正围在那里细看,有的还拿着放大镜,一个个神情严肃。

见凌霄上殿,皇帝开口:“宁王妃已到,这就开始吧。”

一位资历深厚的老臣率先开口,他眉头紧锁,声音凝重,“皇上,臣看那所谓通敌的书信笔迹颇有蹊跷。笔画粗细不均,似是书写者心绪不宁,且笔锋转折处略显生硬,像是在刻意模仿。”

他指向宁王真迹的信件,用自信而肯定的语气说道:“宁王笔迹向来刚劲有力且流畅自然,可那伪造的书信,仅在个别笔画形态上有几分相似,整体神韵却相去甚远。”

旁边一位大臣点头附和:“的确,从字的结构来看,宁王所写之字架构严谨,比例协调,而此伪造书信里,不少字都有松散之态,如这‘国’字,边框歪斜,内部笔画拥挤,全然不似宁王手笔。”

此人语气激昂,似乎对自己能发现这些破绽而略有得意,说话间还微微扬了扬下巴。

说得好,凌霄在心里默默地给这两个人点了赞。

然而,这时却有一位较年轻的大臣提出不同看法。

“皇上,臣认同两位大人指出的差异,但是也发现有几处可疑的相同点。像这‘之’字的捺画走向,以及‘也’字的起笔方式,在伪造书信与宁王真迹中极为相近,或许宁王当日书写时有特殊缘由,致使笔迹有所变化,亦未可知。”

他的脸上带着几分紧张与不安,毕竟在这满堂威严之下提出异议需要莫大的勇气。

话语落下,额头上已微微沁出了汗珠,眼神中带着一丝惶恐,生怕自己的言论触怒了皇上和其他大臣。

朝堂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此言差矣,”另一位大臣挥舞了一下手臂,情绪激动地反驳,“列位不要被这几处表象迷惑了,得看整体行文的连贯性。宁王书写时一气呵成,文思泉涌,而这伪造书信读来磕磕绊绊,毫无流畅之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