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买了场地没法用
一九九六年底至一九九七年,是勾兑酱油醋最鼎盛也是最高峰时期。 严东在这种鼎盛中看到了危机。勾兑,这一工艺被广泛应用于酱油,食醋,白酒生产中,而这几种产品的传统制造手段是酿造。尤其在勾兑被全社会采用之后,推上顶峰,严峻的问题暴露出来。许多小的生产企业,作坊,为了降低成本,利润最大化,纷纷采用工业原料代替食品级原料,食盐用工业盐代替,食用醋酸用工业醋酸代替,焦糖色素用工业色素代替,氨基酸,还原糖,醋酸,谷氨酸,乳酸,柠檬酸等等,完全采取工业非食品级原料替代,不但没有应有的营养,可能还会对人体有害。
这种混乱,鱼龙混杂,相信国家很快就会进行整顿。如果没有前瞻性眼光,等到国家整顿,一切都为时已晚。
还没等能源办炉具厂土地手续办完,严东就着手准备建造酱油和食醋的酿造厂房和设施,只有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生产酱油的两种重要原料,一个是大豆,通过蒸煮,发酵,敷以传统工艺晒酱,榨取营养丰富的酱油主材。另一种就是酱色,配制、勾兑出优质酱油。而食醋是通过高粱,大米等谷物,蒸煮发酵成酒,培植醋酸菌,在发酵池继续发酵二十五至三十五天,生产出优质食醋。
严东准备先生产酱油,酱油投产以后,第二步生产食醋。
有了土地,炉具厂一些厂房,经过改造还可以利用。创业之初,资金困难,严东希望因陋就简,把原有厂房加以维修,先把生产搞起来,再一步一步改进生产条件。
要利用炉具厂进行生产,首要工作是解决水源。打井暂时是不可能的,要通水,只有找县自来水公司,能通一条水管进厂里,就解决了用水难题。
严东找到自来水公司经理黄文章。
一听说拉水管到炉具厂,黄经理连连摆手:“要我单独给你建一条水管上山,那是不可能的事。你知道从最近一个卡口到你那里,我需要布多长管道吗?一千三百米。你知道需要多少钱吗?一百多万。”
“怎么能要那么多钱?”严东吃惊地问。
“还不止这些,水管布到你那里,扬程要抬高四十米,以我们现有的能力,根本办不到。”黄文章说,“除非县里主要领导安排,你又不是招商引资的大企业。”
严东的心被黄文章说凉了。他感到自己花了五十多万块钱,买了一块废地。
即使炉具厂暂时通不上水,严东也没有停下改进生产条件和技术升级的步伐。他想,那块地买已经买了,放在那里总不至于贬值。不能用,就来租厂生产。
严东开着车,在县城周边转悠,寻找适合办厂的地方。
邓博吉对严东说:“要找,就找国有单位的场地,不要找私人的。公家,好打交道。”
严东认为邓博吉的话有道理。
一天,马继华给严东打电话,告诉他,县农科所是个好地方。马继华跟的是分管农业的王副县长,对农口情况比较了解。
严东说:“哪天你有空,陪我过去看看。地方如果合适,你引荐我跟农科所领导接触一下。”
“农科所所长是钟文阳,是你老领导——商业局闫局长的干儿子。”马继华呵呵笑着说,“这个周末,开着你的桑塔纳,博吉,文钊,我们一道去,顺便再敲老钟一顿酒。”
“如果谈成了,不需要敲他,我请客。”严东说。
“你有空自己先过去看看,合用我们再过去。如果你看了不满意,就不需要去了。”马继华说。
严东当即开车去了农科所。出了县城,他沿着310省道一路往西,九华里的里程,一加油门,一会儿就到了。农科所在310省道南侧,离公路一百多米,一条四米宽的石子路通进去。小路两边,栽植着两排法国梧桐树,看上去有了许多年头,粗壮高大,树干一个人都搂抱不过来,树叶又厚又密,遮天蔽日。
路的尽头是一座大门,两扇钢筋焊的大铁门敞开着。进了大门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农科所南门。距离大门十多米远,路西旁建有一座小院,小院占地大约五六亩的样子,南北建两排房屋,北侧一排是高大的厂房,南面是低矮的石棉瓦搭建的简易房。
小院被两扇大铁门锁着,大铁门南侧,开着一扇小铁门,也锁着。
严东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小院子。北面宽大的房子一溜九间,可以做车间,南面的简易房,正好做人员宿舍。
进不去院子,严东扒着大铁门往里面观察,大厂房后面,还有一块空地,以后可以打上水泥地坪,晒酱,也可以开垦,种些蔬菜。
看了一会儿,心里盘算一番,他就掏出手机给马继华打电话,说看中了农科所这座小院。
“你看上了农科所,我们就有酒喝了。”马继华像个弥勒佛在电话里呵呵笑起来。
“喝酒没问题,这个厂址我看中了,你们一定得帮我拿下来才行。”严东说。
“只要他们在你之前没出租,我们就能帮你租下来。”马继华说。
“就是他们出租了,你们也得想办法给我拿下来。”严东说,“不是开玩笑,我是认真的,这地方太合适了。”
“真要是被别人租去了,我们哪里还有办法呀。”马继华说话嘴巴秃噜起来。
“那就不要等到周末了,你现在就给钟所长打电话。要是没有人租,我们马上就跟他定。”严东迫不及待地说。
“好好好,挂掉你电话,我就给他打。”马继华说。
严东立刻挂断了马继华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