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上)》(5)
中世纪总论
354.导言
我们已在前面了解,西罗马帝国灭亡后14个世纪的历史通常被划分为两个时期:从罗马衰亡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中世纪时期(middleages);从发现新大陆直至现阶段为止的近代时期(modernage):黑暗时代(darkages)和复兴时代(ageofrevival);而近代时期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宗教改革时期(eraoftheprotestantreformation)和政治革命时期(eraofthepoliticalrevolution)。
黑暗时代的时间跨度从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至10世纪末、11世纪初叶。该阶段标志着文明的没落(1),使得照耀了地中海地区国家千年之久的文化之光骤然暗淡。这一时期为民族、语言与制度的起源之一。
复兴时代始于11世纪初叶至发现新大陆。这一时期内,文明取得了缓慢但平稳的进步,社会秩序逐渐战胜混乱状态,政府也变得更为规范。最后的一个世纪以古典艺术与学识的伟大复兴为标志,因此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或者“新生时期”(newbirth)。这一时期通过改良、发现与发明,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思想,如同从昏睡中将人们唤醒一样。该时期见证了以教皇为首的神权同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君权之间旷日持久的斗争。
宗教改革时期从16世纪开始到17世纪上半叶。本时期的主要事件是宗教改革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以及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激烈斗争。此间的所有战争几乎都是宗教战争。最后一场大战是德意志三十年战争(thirtyyears’waringermany),1648年签订了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ofwestphalia),标志着战争的结束。此后,派系与国家之间的纷争或战争不再是宗教之争,而是王朝之争或政治之争。
政治革命时期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到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为止。该时期充斥着政府的专制和自由之间的冲突。该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1688年的英国革命(englishrevolution)、1776年的美国革命(americanrevolution)、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frenchrevolution)和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wari)。
讲述的这些时期标志着文明进程的三个阶段:思想革命、宗教革命和政治革命,后来人们分别将它们称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现在,让我们回到罗马帝国的灭亡时期,开启此次的中世纪之旅。
355.罗马帝国的灭亡与世界历史的关系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的灭亡经常被认为是古代文明消亡的标志性事件。以旧世界(theoldworld)的价值被摧毁为代表,人类不得不重新开始,奠定新文明的基石。其实并非如此,所有或几乎所有古代累积的有价值的东西都会逃过劫难,而且迟早会成为下一个时期的宝贵财富。
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并不能单纯被定性为灾难,因为席卷而来覆盖田地的并非携带无用冰碛的山洪,而是尼罗河水裹挟的肥沃沉积物。在所有蛮族泛滥的区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正在涌现,能够孕育优于世界各地任何文明的土壤正在滋生。或者引用德雷珀(draper)的比喻,将北方蛮族涌入奄奄一息的罗马帝国看作是为即将燃尽的火焰填充新的燃料,在短时间内火苗越来越小,似乎将要熄灭,但很快,新燃料被火苗引燃,一时间火焰骤起,熊熊燃烧。
356.欧洲文明的三大元素
这里必须关注,从5世纪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是什么,罗马传播给作为此后文明宝藏守护者的日耳曼人的是什么。此时对欧洲文明元素进行分析便显得极为必要。
欧洲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古典(classical)、希伯来(hebrew)和日耳曼(teutonic)三种历史元素结合的产物。
古典元素即为整个艺术、科学、文学、法律、礼仪、思想、社交活动和各级政府模式,即除基督教以外的其他任何古希腊-罗马传给中世纪及近代欧洲的东西。这些一并构成了传给作为文明代表的北方新民族的宝贵礼物。帝国的蛮族入侵者起初似乎的确对此漠不关心,导致希腊艺术家的杰作埋在了被占领的庄园和城市的垃圾之下;而古代圣贤和诗人的珍贵写本,因其出自异教徒之手而被视为危及基督教信仰,往往遭到忽视而静静地躺在教堂和修道院的图书馆里。然而,古典时代却是中世纪的先师。
希伯来元素即为基督教,是近代文明中最为强大的因素。基督教令罗马的蛮族征服者开化;用修道院、教堂和学校覆盖了欧洲大陆;鼓舞了十字军东征并大力提倡骑士精神。总之,基督教为所有生命带来了颜色,为所有欧洲人建立了制度,历史很大程度上是该宗教的命运与影响,而其源起于朱迪亚行省(semiticjudaea),由罗马传教士带给年轻的世界。新宗教宣扬的所有教义中包括:全神合一(unityofgod)、人皆兄弟(brotherhoodofman)、灵魂不朽(immortality)。这些教义将近代世界打造得与古代世界截然不同。
日耳曼元素即在罗马帝国瓦解之时定居于欧洲中部及西北部或已深入罗马各行省并参与到推翻罗马帝国政权的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蛮族:哥特人、法兰克人、丹麦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及各亲族部落。(2)尽管这些民族仍旧沿用原始民族相对匮乏的社会制度与习俗,但罗马人却在此方面极为富有。他们既没有艺术,又没有科学,也没有哲学,但他们却拥有取得发展、获取文化、赢得进步的绝佳能力;正因如此,他们注定将会在未来的历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57.凯尔特人、斯拉夫人和其他民族我们已经知道罗马人与日耳曼人是古罗马衰落时期两个声名显赫而又至关重要的民族,如果我们还能说出凯尔特人(celts)、斯拉夫人(slavs)、波斯人(persians)、阿拉伯人(arabians)、蒙古人(mongols)和奥斯曼人(turks)的名字,那么,中世纪和近代历史大剧中的主角们便全部走到我们的面前来了。
在中世纪初期,凯尔特人先于日耳曼人进入欧洲大陆的西缘,并与后来进入的民族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对抗注定一直延续至今。
斯拉夫人腹背受敌,后面有日耳曼部落不断打压,前面有凯尔特人奋力堵截。刚刚在近代之前脱离游牧阶段的这些民族,在中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在近代时期却起到了比其他欧洲任何民族都更为重要的作用。
波斯人在其位于幼发拉底河畔的原有居住地,建立起了新波斯帝国(newpersianempire)(3),在7世纪萨拉森人(saracens)崛起之前,这个国家的国王一直是君士坦丁堡皇帝最强大的对手。
阿拉伯人隐藏在他们的沙漠中,但是7世纪的时候,受到不可思议宗教热情的鼓舞,开始从半岛涌出,在不同的阶段内与东、西部(4)的基督教国家分庭抗礼,注定构成中世纪时期的重要部分。
蒙古人和奥斯曼人隐藏在中亚。他们出现在11世纪后期,大部分改信伊斯兰教;当闪语族的阿拉伯人的宗教热情逐渐消退之时,他们却狂热依旧,信徒们擎起了新月旗,奥斯曼人终于在15世纪将新月标志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st.sophia)的圆顶之上。
中世纪时期渐近尾声之时,东亚的一些偏远国家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近代的到来,我们也将一睹新大陆以及大西洋彼岸的陌生族群。
第三十六章
蛮族王国
西罗马帝国瓦解的进程中已有针对日耳曼部落大迁徙的讲述,能够很好地同本部分衔接。本章将简述西罗马帝国政权垮台之后两个多世纪里的政治命运,即日耳曼首领在古老帝国的不同区域建立起来的主要王国。
358.东哥特王国(493—553)
奥多亚塞废黜了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augustulus)后,便马上借机将富有的意大利贵族的财产分给自己的拥护者。可他虚弱的政府只统治了17年,就被东哥特人(ostrogoths)领袖狄奥多里克(theodoric)灭掉。狄奥多里克在意大利建立了东哥特王国(kingdomoftheostrogoths)狄奥多里克的统治持续33年(493—527),其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稳定繁荣,过上了安敦尼时代(eraoftheantonines)之后几乎没有过的幸福生活。国王证明了他的著名宣言:“吾辈之目的,乃治国于主之庇护,子民若未早获恩泽,人皆惜之。”他致力于保护罗马文明,为此他修缮古罗马的道路、翻新破败的纪念碑并尽可能地维护罗马的法律与习俗。
狄奥多里克用自己非凡能力建立的王国在其死后只延续了27年,便被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将军所消灭,从蛮族统治下解放了的意大利于公元553年再次回到了帝国的怀抱。
359.西哥特王国(415—711)
奥多亚塞及其部下灭掉西部帝国时,西哥特人已经占据了南高卢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虽然被法兰克国王赶到比利牛斯山脉以南,但西哥特人一直占据着西班牙,直到8世纪初被萨拉森人所终结(第396条)。在此期间,西班牙的征服者西哥特人已经同古罗马居民融合,所以今天的西班牙人有着伊比利亚人(iberian)、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及最后的入侵者非洲摩尔人(africanmoor)的混合血统。
360.汪达尔王国(439—533)
北非汪达尔王国的建立业已讲述,其国王盖塞里克(geiseric)率众沿台伯河(tiber)洗劫罗马以图获得丰厚的战利品令罗马不堪其扰(第334条)。他们属于基督教的阿里乌斯派(arianchristians),疯狂地热衷于无情迫害作为亚他那修(athanasius)追随者的正统派信徒。被非洲天主教教徒的恳求所感动,拜占庭的查士丁尼皇帝派大将贝利萨留(belisarius)将蛮族赶出了非洲,并令其回到天主教会的怀抱。这次征战取得了成功,在被蛮族征服者凌霸了100多年后,迦太基和非洲的富有土地再次回到帝国的怀抱。国内其余的汪达尔人逐渐被当地人同化,几代人之后,蛮族入侵者的外表、语言或习俗都无法在非洲海岸居民中找到踪迹:汪达尔人消失了,唯有名字独存。
361.墨洛温王朝(5)时期的法兰克人(486—752)在罗马帝国衰亡之前很长时间,法兰克人就已经定居高卢(第331条),在那里为法兰西民族和国家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位首领便是克洛维(clovis)。随着罗马帝国的瓦解,克洛维将自己的权力逐渐覆盖到了高卢的大部分地区,将占据该国其他地区的日耳曼部落削弱为自己的附属国。公元551年,克洛维离世,按照古代日耳曼的继承法,大片领土分给了他的四个儿子。又经历了大约一个半世纪的纷争,此时的墨洛温家族已经变得软弱无能,被称为宫相(mayorofthepalace)的一位宫廷总管推翻,建立了成为法兰克王国的新世系——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362.伦巴第王国(568—774)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从蛮族手中收复意大利仅仅十年,半岛的大部分土地就再次落入到了名为伦巴第(lombards)的蛮族部落手中。
公元774年,伦巴第王国被最著名的法兰克统治者查理大帝所灭。但是,入侵者的血脉已经与前帝国的臣民融合,因此,半岛的一部分至今仍被称为伦巴第。现今偶尔会看到金色头发和白色皮肤的人,他们便是当地居民与日耳曼民族的混血。
363.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不列颠
在罗马的危难之中,蛮族如何在不列颠获得立足之地业已讲述(第331条)。
虽然不列颠的征服者属于三个日耳曼部落,即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但他们在凯尔特人那里都是以撒克逊人的名字进入不列颠的,而他们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新国家的时候又是以盎格鲁之名,这也是英格兰(angle-land)名字的由来。
到6世纪末,入侵的军队已经在不列颠岛被征服的地区建立了八九个或者更多王国,进入了“七国时代”(heptarchy)——这样称呼虽然稍显牵强,但已被普遍接受。200年的时间里,大王国之间冲突不断、争权夺利。最后,韦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egbert,802—839)使其他王国愿意臣服或成为其附属国,让同盟变成现实。尽管埃格伯特似乎从来没有真正获得英格兰国王这一头衔,但他才是真正的首位英格兰国王。
364.帝国之外的日耳曼部落
前面讲述的是西部帝国范围内最重要的日耳曼部落,他们在被自己推翻的文明废墟之上,建立或帮助建立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兰西和英格兰这些近代的民族国家。在古罗马帝国的疆域之外,还有一些日耳曼民族的其他部落或氏族,注定要在欧洲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莱茵河东部,居住着近代德意志人的祖先。尽管德意志森林和沼泽上大量的居住者涌入罗马各行省,但德意志在6世纪的时候似乎还和大迁徙开始之前一样拥挤。这些部落在生活方式上仍是野蛮人,大多数人仍信仰异教。在西北欧的是斯堪的纳维亚人(scandinavians),即近代丹麦人(danes)、瑞典人(swedes)和挪威人(norwegians)的祖先。
第三十七章
教会及其制度
第一节
蛮族皈依
365.导言
占领西部帝国的蛮族,其部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皈依基督教。蛮族进入帝国之前或刚刚进入帝国便皈依基督教的这一情况,使得帝国的臣民免受蛮族异教徒对被征服的敌人施加的极端暴行。阿拉里克未曾染指罗马基督教堂的宝藏,因为他自己也是基督教徒(第329条)。出于同样的原因,汪达尔国王盖塞里克也对教皇利奥一世(popeleothegreat)的祈求作出让步,放了帝国都城居民一条生路(第334条)。比起不列颠的艰难命运,意大利、西班牙、高卢的命运相对平和,是因为或部分因为这些占领该地区的部落绝大多数都已经在进入帝国之前皈依了基督教,但当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之前,他们还是野蛮的异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