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一反常态
都此事朱棣的态度一反常态,他几乎没有给解缙任何表面回复,林峰得知此消息后,感觉大事不好,急忙向解缙劝说,而此时还在用的大典的编纂当中,永乐帝朱棣没有对解缙出手,那是看在《永乐大典》的面子上,一旦书成,解缙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林峰给解缙的建议仅仅写在纸条上,说《永乐大典》完成后,陛下无论派遣您去哪,请一定要安定,不如远离朝廷才得善始善终。
当时林峰仅仅是一个抄书的人,官职远远不如解缙这个总编官,但出于读书人的客气,解缙接受了林峰的建议。
但解缙仅仅是表面接受,依旧干涉这朱家人内部的事,我行我素的解缙离开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读书人还是该干点读书人的事,舞弄权谋远比舞刀弄剑危险。”再念叨这句话时,该听的人已经不在朝廷待了。
果然《永乐大典》编纂结束后,解缙被永乐帝朱棣安排到广西为参议。
从此解缙的地位一落千丈,从权利的巅峰到达边缘,翰林学士,内阁辅臣,这些身份都离他远去,唯一能让解缙乐呵起来的就是他仅仅三十六岁,还有机会,此时林峰给自己定下的年龄是二十九岁。
四年后,解缙被调往化州督饷,而这给了他一个进京的机会。
永乐九年,解缙去京城应天汇报督饷,而此时皇帝陛下朱棣不在京城,正带领五十万大军远征蒙古,解缙带着他东山再起的美梦想去见他一手推举到太子之位的朱高炽。
朱高炽位居太子之位,身居东宫,解缙去见了太子,此事当然有人报告朱高煦,等永乐帝朱棣远征过来,朱棣将此事回报,解缙被安上了图谋不轨的罪行,解缙被下令拘捕。
永乐十三年,解缙死于那个洁白纯洁的雪天。
林峰亲自将解缙埋葬,这样的一个太子最后该有一个值得的归宿,而林峰也有种兔死狐悲的悲凉,如果是毒酒,如果是砍头,自己真的能活下来么?
但解缙只能说朱棣皇帝生涯上浓重的一笔,解缙编著《永乐大典》后,他已经有了功绩,身为大才子解缙死而无憾,而永乐帝朱棣的辉煌还在继续。
永乐十九年,永乐帝朱棣下令迁都,而将原本的京城应天改名南京,北平作为新的明王朝定下,林峰则遵守圣旨留在南京,担任七品小官,他将彻底远离权力的漩涡,甚至因为南北距离远,林峰甚至无法通过锦衣卫了解消息。
林峰即感觉庆幸却也有些不甘心,庆幸在于他安心的在南京可以等待着朱棣的死去,当朱高炽即位后,他可以重掌锦衣卫不是问题,朱高炽显然没有他父亲,他爷爷的雄才大略,林峰完全可以将身份保密,在暗地里守护着大明王朝。
不甘心则在于朱棣居然如此将他禁锢在南京,这是对他的蔑视,以及不信任,任谁都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南京距离现在的新都北平虽远,但是永乐帝朱棣还是小看了林峰的实力,虽然他不能亲自参与朝事,但林峰要了解到每一件朝事,所以每半年就有人将京城的大事简要,写作成册,再跨越山水送到南京,林峰每一件都要仔细揣摩,对江山社稷是否有好处,又有哪些想从中的到好处,即使事情已经出了结果。
而林峰最担心的大臣就是内阁大学士,朱元璋费劲心思用胡惟庸案杀掉近万人才撤掉的丞相,居然被朱棣又捡了起来,虽然是换了个名字,但是与丞相无二,而且不是一个丞相,而是七个丞相。
永乐初年,永乐帝朱棣受不了政事困扰,于是命令解缙等七人为殿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而出战,任命、太子等事都要与内阁讨论,权力再一次从皇帝手中被扩散。
内阁大学士的官职虽然只有五品,但是权利极大,与高祖皇帝设立言官如出一辙,为的就是限制内阁大学士的权利,但内阁大学士每个人都是丞相,他们是百官与皇帝链接的纽带,即使是九品官,内阁也能成为百官之首,左右整个朝堂的走向。
除了内阁,林峰也为自己挖下苦果,朱棣并非完全信任锦衣卫,所以他又设定了一个组织,由宦官组成,名为东厂。
早在燕王朱棣时期,他就曾收买宫内宦官为自己传递消息,所以朱棣比较信任皇宫内的宦官,而且这些宦官都没读过多少书,除了效忠皇帝外别无他选,于是永乐帝设立一个由宦官管制的东厂,地点设置在东门。
东厂的出现让林峰感觉到了威胁,这种威胁不仅仅是来源于永乐帝朱棣对于他的不信任,还有东厂的权利日益扩张,而设置与锦衣卫没有太大差别,林峰担心的是东厂很有一天会替代掉锦衣卫。
东厂如今虽然只负责侦察和抓人,审判还是要交由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林峰已经预测到这些太监早晚会建立自己的监狱,而且比锦衣卫的凶狠会只高不低,而林峰无法控制东厂,这个东厂将会一直存在下去,即使朱棣去世,东厂依旧会陪伴着林峰这个寂寞的人。
东厂很快就展示出他的权利,这群太监们什么事都要管,而且有皇帝的命令,他们可以在明面上行事,从民间到朝廷的各处,不论是衙门还是六部都能看见东厂宦官的身影,而习惯在暗地里行事的锦衣卫都要受他们的掣肘。
东厂首领的官职为东厂掌印太监,但这还不是宦官能做到的最高官职,最高的为司礼监掌印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