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章
周四清晨那场隔着网络的、温暖的问候,像一缕投入平静湖面的阳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持续地,散发着温和的涟...光。
剩下的大半天,以及整个周五,他们之间又恢复了那种互不打扰的默契。
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忙碌,处理着永远也处理不完的工作。但心里,似乎都有了一个底。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和你过着相似的、有时序的生活。这种感觉,让工作日的忙碌和琐碎,都变得不那么难熬。
周五,下午临近下班的时候,林栖的手机屏幕亮了起来。
是沈砚。
【沈砚:终于周五了。】
一句非常平常的、属于所有办公室人的感叹,让林栖不由得笑了。
她还没来得及回复,他的下一条消息,就带着一丝显而易见的、调侃的笑意,跟了过来。
【沈砚:这个周末,有什么特别的安排?】
【沈砚:还是说,在构思你的“下一次”邀请?】
他竟然还记得。
林栖看着他发来的那句话,心里又暖又软。他记得她随口许下的那个“下次我请”的承诺,并且,用这样一种轻松又体贴的方式,给了她一个最完美的台阶下。
她笑着,非常配合地,接住了他这个玩笑。
【林栖:我的失误,让客人“催菜”了。】
随即,她便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计划,和盘托出。
【林栖:正要跟你说呢,周末晚上大剧院有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会,你有兴趣去听一下吗?】
【林栖:我读初中的时候很迷他的钢琴曲。没想到他来中国巡演了。】
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邀请。
她没有选择更时髦的话剧,也没有选择更高雅的交响乐。她选择的,是一个早已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带着浓浓怀旧气息的名字。
她邀请他去的,不只是一场音乐会。
更是她的,少女时代。
沈砚看着她发来的邀请,尤其是那句“我读初中的时候很迷他”,先是有些意外,随即,一个非常温和的、了然的笑容,在他脸上浮现。
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个名字,和他自己常听的巴赫、或者大学时沉迷的pinkfloyd都不一样。它更通俗,更柔软,带着一代人共同的、关于浪漫主义的启蒙记忆。
他很清楚,她邀请他的,是一次对她过往的分享。这比任何一场精心挑选的、为了“显得有品位”的约会,都更让他觉得珍贵。
【沈砚:理查德·克莱德曼……确实是很遥远又熟悉的名字了。】
【沈砚:我的荣幸,能参与你的“中学怀旧计划”。】
他很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且,精准地,点出了这场音乐会背后,真正的意义。
随即,他像往常一样,非常自然地切入了具体执行的层面,体贴地为她分担。
【沈砚:时间定了吗?是周六还是周日晚上?票的事情,需要我来处理吗?】
看到他发来的消息,林栖的笑容更深了。他总是这样,能在一瞬间,就懂得她所有未曾说出口的心思。
【林栖:周日晚上6点。好,那说定啦,我现在订票。】
她干脆利落地,敲定了时间,并且坚持,要由自己来完成这次“款待”。
沈砚看着她这副干练又带着点坚持的可爱样子,笑了笑。他没有理所当然地接受她的全部招待,而是在她主动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让自己也能参与付出的、非常得体的方式。
【沈砚:既然是你请我看演出,那晚饭我来安排,这样算不算公平?】
【沈砚:六点开演,我们可以在附近先简单吃一点。】
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模式。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接受,而是共同的、有来有往的经营。
【沈砚:订好票把信息发我就行。】
【沈砚:周末愉快。】
【林栖:好呀。你选的口味,我爱吃。交给你了。】
看到她这句带着全然信任和一丝撒娇意味的回复,沈砚几乎能想象出她打字时的样子,一定嘴角带笑,眼睛亮亮的。
这份信任,对他来说,是一种比任何赞美都更有效的肯定。
他没有再多说客套的话,而是顺着她的意思,用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口吻,接下了这个“任务”。
【沈砚:收到。】
【沈砚:这份信任,让我觉得责任很重大。】
发完这句,他就没有再发消息了。
所有约定都已敲定,剩下的,就是把这个周末过完,然后迎接周日的到来。
对话结束,窗外的天色,已经彻底被夜幕笼罩。林栖收拾好东西,走出办公室,汇入回家的汹涌人潮。她的脚步,比往常任何一个周五,都要更轻快一些。
因为,这个即将到来的周末,有了一个清晰而温暖的坐标。
一个关于“中学怀旧计划”的,甜蜜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