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最先按捺不住的,是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棡这两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 石中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2章最先按捺不住的,是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棡这两

最先按捺不住的,是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棡这两位手握重兵的藩王。

当京中隐秘流传的消息传入二人耳中——燕王朱棣竟私下邀约吴王朱允熥相见,且席间相谈甚欢、气氛融洽时,这对素来在夺储之事上同气连枝的兄弟,彻底坐不住了。

不淡定之后,朱樉与朱棡的行事风格依旧如往日般直接,没有半分迂回试探的心思,竟是径直策马赶往燕王府,要当面找朱棣问个明白。

这般不加掩饰的姿态,倒并非二人头脑发热、行事鲁莽,而是他们心中各自清楚:他们这些分封在外的亲王,之所以借着太子朱标新丧的由头迟迟不肯离京,其背后那点“等待时机、觊觎储位”的心思,早已是京中公开的秘密,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根本瞒不住任何人。

正因如此,当得知他们这群“待价而沽”的亲王中,突然冒出朱棣这么个“反常者”,竟率先与皇孙朱允熥走动时,二人再也按捺不住,必须当面问清朱棣的真实目的——原本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借着国丧的“浑水”公平竞争、各展手段,可朱棣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搅乱了二人的阵脚,也让他们心底生出了难以言说的不安。

这份不安压过了所有顾虑,他们顾不得维系藩王的体面,只想着必须从朱棣口中问出个究竟来!

燕王府的会客厅内,当朱棣得知两位亲哥哥登门的真实来意时,先是一愣,随即目瞪口呆,紧接着又忍不住哭笑不得——这两位哥哥的性子,也未免太过直接了些,连半点转弯的余地都不留。

但朱棣毕竟心思深沉,稍一沉吟,便想通了其中的关节:如今储位悬空,人人都在猜忌试探,自己与朱允熥的会面本就扎眼,他们会直接上门质问,倒也在情理之中。

想通此节,朱棣便不再纠结于二人的“无礼”,而是迅速敛去脸上的苦笑,神色郑重地看向朱樉与朱棡,缓缓开口道:

“大哥(太子朱标)在世时,待我们这些弟弟素来亲和宽厚,平日里总惦念着我们在封地的衣食住行是否顺遂,每逢我们因行事失当犯下过错,也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父皇面前替我们求情,竭尽所能庇佑我们周全。”

“我们兄弟几人,更是在大哥的照拂下一同长大,他于我们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兄长,更有‘长兄如父’的恩情,这份‘兄友弟恭’的情谊,早已刻入骨髓,恩重如山。”

“如今大哥不幸病逝,我们身为受他恩惠多年的弟弟,自当继承他的遗志,辅佐他的嫡子站稳脚跟,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朱家宗室血亲相残的悲剧,不辜负大哥生前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而吴王朱允熥,正是大哥留下的嫡子,近来在朝堂与宗室中的表现,更是尽显非凡的才能与卓越的品格,实乃大明储君的最佳人选。我们身为大明的亲王,既是大哥的亲弟弟,又是吴王的亲叔叔,自然该全力拥护他,以稳固国本、安定朝局!”

秦王朱樉:“……”

晋王朱棡:“……”

听着朱棣这番冠冕堂皇的话,兄弟二人当场怔住,眼神像是在看一个从未认识过的“陌生人”,更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看傻子”的意味。

短暂的惊呆过后,涌上心头的便是深深的无语!

这也太假了!

你朱棣是什么样的人,难道我们还不清楚吗?

这些违背本心、虚情假意的场面话,说出来谁会信啊?

朱樉与朱棡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不约而同地用一种混杂着鄙视与怀疑的目光看向朱棣,那眼神仿佛在说:“别装了,有话直说!”

朱棣被二人这般直白的目光看得有些汗颜,但他素来脸皮厚实,脸上依旧维持着一副正气凛然的模样,甚至语气愈发恳切,继续侃侃而谈:

“二哥,三哥,不瞒你们说,从前我确实有过‘兄终弟及’的念头,总觉得储君之位该由有才者居之,可近来我反复思量,日夜辗转反侧,思前想后之下,终于下定了决心——那就是全力辅佐大哥的嫡子,也就是吴王朱允熥成为大明储君,将来更要辅佐他顺利登基,完成大哥未能实现的遗愿。”

“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大哥这些年来对我们兄弟的恩义啊!”

朱棣说着,脸上露出激动的神色,言辞间满是唏嘘,语气诚恳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二哥,三哥,你们也该转变心态了,别再抱着‘浑水摸鱼、黄雀在后’的心思了。毕竟,近来允熥的表现难道还没让你们清醒吗?”

“他虽年纪尚轻,可行事间展现出的手段与城府,早已远超同龄人,这足以证明他就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秦王朱樉:“……”

晋王朱棡:“……”

兄弟二人再次被朱棣这番话噎得说不出话来,尤其是看着朱棣那副“发自肺腑、真心感叹”的模样,两人心底的烦躁感愈发浓烈——好好的,这位一向野心勃勃的四弟,怎么突然就“叛变”了?

居然真的被朱允熥那个毛头小子给折服了?

这简直是离谱到家!

倒不是说朱棣退出夺储之争是件坏事,可关键在于,连朱棣都自愿放弃了,那他们兄弟俩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留在京城争夺储位呢?

毕竟,即便心中不愿承认,朱樉与朱棡也清楚:在父皇朱元璋心中,老四朱棣的分量远胜他们二人,论才能、论军功,朱棣更是甩了他们几条街。

是以,面对朱棣这突如其来的“倒戈”,朱樉与朱棡一时间都有些难以接受,更有种“计划全被打乱”的无措!

沉默了半晌,性子相对沉稳些的晋王朱棡终于率先打破了僵局,他向前探了探身,眼神中满是狐疑:

“老四,你这话……是来真的?”

一旁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的秦王朱樉也收起了脸上的不耐,眼神复杂地看向朱棣,显然也在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朱棣端起桌上的茶碗,轻轻抿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喉,闻言缓缓放下茶碗,神色严肃地对着二人重重点头:“句句真心,绝无半分虚假。”

可他心底却在暗自盘算:你们赶紧放弃吧,只要你们现在放弃了,往后我争夺储位时,就能少两个强劲的对手!

反正撒谎又不用付出代价,何乐而不为呢?

要知道,自家这两位哥哥可不是等闲之辈,都是手握重兵、镇守边塞重镇的藩王,将来若是真的撕破脸争夺储位,他们无疑会成为自己最大的阻碍。

若能借着今日这番话,彻底打消他们争夺的念头,即便日后他们想反悔,也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机!

这便是朱棣的真正心思:先假意站队朱允熥,借着“拥护皇长孙”的名义,暗中清除身边潜在的敌人;

等将来朱允熥与朱允炆两派势力拼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时,他再以“收拾残局”的姿态挺身而出——这才是最稳妥、最完美的计划!

这些潜藏的算计,朱樉与朱棡自然无从知晓。

他们虽然对朱棣的举动心存疑虑,可朱棣方才的言行举止、神色表情,都透着一股“真诚”,让他们一时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过了好片刻,朱棡重重地叹了口气,伸出手指了指朱棣,语气中满是惋惜:

“你何至于此啊……大哥生前对我们兄弟确实恩重如山,可如今大哥已经不在了,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储位本就该在我们兄弟之间传承。我们都是父皇的嫡子,理当有资格继承储君之位,将来若是登基,自然也会好好庇佑大哥的子嗣后裔,不会让他们受半分委屈。”、

“吴王与献王(朱允炆)虽是大哥的骨肉,品性也还算不错,可毕竟年纪太小,又从未接触过兵事与朝政,将来若是真的登基,如何能让满朝文武、地方藩王信服?如何能稳固大明的江山社稷?到时候说不定还会引发朝堂动荡,闹出更大的乱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