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三国英雄记.群雄天子梦》(5)
风云变幻
◎星象学家带兵这段时间,天下还发生了许多大事。
最重要的变化集中发生在三个州,即幽州、扬州和徐州,它们都换了新的主人,在曹操不断壮大的同时,天下的势力格局也在发生着新变化。
先从北方说起,说说幽州刺史部。
公孙瓒在界桥打了败仗,但他的实力仍然相当可观,他只是将主力暂退回幽州刺史部,在那里积蓄力量,待机再战。
袁绍被突如其来的胜利似乎搞得有点晕,部队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整就出师北伐,追击公孙瓒。袁绍的情报工作可能做得不够好,没有完全摸清公孙瓒的底细,这个时候的公孙瓒仍然控制着幽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区和冀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的一部分,经过短时间动员,仍然可以征调起十万大军。
而袁绍派来攻打公孙瓒的只有几万人,实力并不占优势。更为不利的是,他既没有亲自出征,也没有派麹义、张郃这样的猛将来,而是派了一个专业很奇怪的人当主帅,这个人的名字叫崔巨业。
界桥之战前公孙瓒发布的讨袁檄文所列举的袁绍“十大罪状里”,其中有一条就是说他与星象学家(星工)关系密切,不仅对他们深信不疑,而且整天跟他们一块吃吃喝喝。
袁绍的确信任几个搞星象学的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个崔巨业。
星象学家崔巨业率数万人马北上,攻入幽州刺史部的涿郡。此时公孙瓒的大本营在广阳郡的蓟县,与涿郡紧邻。崔巨业把军事重镇故安围住,开始攻城。
故安若失,则公孙瓒的南大门洞开,这里虽然河网密布,但无险可守。
但是,公孙瓒没有给星象学家留下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亲自率领三万精兵由蓟县南下,增援故安。
崔巨业围城多日没有进展,也不知道晚上偷偷跑出去看了多少回夜空,但脑子里仍然没有头绪。正在这时,听说公孙瓒亲自来解围,他倒知趣,赶紧下令撤军。
公孙瓒追上去一顿猛揍,双方交战于巨马水之畔,袁军死了近万人,遭受惨败。
公孙瓒多少也算挽回了一些界桥失利的面子。
公孙瓒趁机把势力范围向南推进,田楷就是这个时候当的青州刺史,刘备也是这个时候来到了平原国,公孙瓒把冀州刺史部的渤海郡、青州刺史部的平原国等地发展成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
崔巨业败北,袁绍心疼不已,不敢再大意,于是亲自率军北上,寻找公孙瓒的主力进行决战。
袁军在龙河一带与公孙瓒军相遇,袁绍再摆迷魂阵法,让老弱残兵在前面诱敌,等公孙瓒主力冲杀时袁军主力突然杀上,又大败了公孙瓒。
巨马水之战和龙河之战,是界桥之战后袁绍和公孙瓒又打的两场大仗,结果是双方一胜一负,战成平局。
战后,公孙瓒的主力退回蓟县,继续派田楷、刘备等人向山东半岛一带发展。
袁绍则派长子袁谭与田楷、刘备等抢地盘,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在将近两年时间里他们分不出胜负,并且都面临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他们的办法就是抢老百姓,结果田野里连青草都看不到了(互掠百姓,野无青草)。
公孙瓒看到南线战事暂时无法取得突破,就把着力点放在巩固幽州内部、壮大自身实力上,他决定跟刘虞彻底翻脸。
自从上次公孙越被杀事件发生后,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公孙瓒这个人一向目无领导,自以为是,不执行上级决定。刘虞制定的民族政策是以怀柔为主,公孙瓒偏偏喜欢动武,刘虞为了搞统战,经常送给少数民族首领一些礼物,公孙瓒知道后半道上就给劫了,还在刘虞跟少数民族首领之间挑拨离间。
作为公孙瓒的顶头上司,刘虞对公孙瓒的愤怒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老头子一向待人谦逊,脾气也好,就这样,经常也被气得要死。
刘虞通知公孙瓒来开会,公孙瓒每次都推说有病不来。刘虞跟自己的心腹、太傅府人事处处长(东曹掾)魏攸商量,想用武力解决公孙瓒,但魏攸知道若真动起手来,刘虞根本不是公孙瓒的对手。
魏攸没有直说,而是换了个说法:“现在天下人无不对您仰望,你手下也需要谋臣、爪牙,公孙瓒文武双全,是有用的人才。现在虽然有些小过错,也应该迁就他一下。”
刘虞听了,才作罢。
可是,不久后魏攸死了,刘虞因为公孙瓒的事再发火也就没人能劝住了。
◎爱民如子刘太傅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冬天,忍无可忍的刘虞调集十多万人马攻打公孙瓒。
大军出发前,刘虞手下一个叫程绪的人上来劝阻说:“公孙瓒虽然干了很多坏事,但还没有正式的罪名,明公不先晓示天下并让他改正就直接起兵,不是国家的幸事。另外,胜败也不好预料,不如先用武力给他施加压力(以武临之),公孙瓒必然悔过谢罪,这样就不战而使人服了!”
这话也是好意,尤其是师出无名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公孙瓒虽然很坏,但你得让老百姓都知道,以朝廷的名义给他定罪,这样就合法了,也就更容易获得支持。
但刘虞听了很生气,他已经被公孙瓒气糊涂了,任何阻止用兵的人在他看来,都是公孙瓒的同党。
盛怒之下,刘虞以扰乱军心的罪名,下令把程绪砍头示众。这种事情发生在刘虞身上确实比较罕见,可见老实人也有被惹急的时候。
公孙瓒没料到刘虞会先向他动手,因此毫无准备,他这时在蓟县,而人马都分散在各地,面对突然袭击,公孙瓒再能打也凶多吉少。关键时刻,公孙瓒在刘虞身边安排的卧底发挥了作用。
这个卧底名叫公孙纪,因为跟公孙瓒同姓,二人以前来往就比较多,后来发展成公孙瓒的耳目,此时在刘虞身边担任参谋。
刘虞发起攻击前,公孙纪连夜跑出去,及时把情报送出,为公孙瓒防守和反击赢得了时间。
刘虞一向爱民如子,为减少百姓的死伤,向公孙瓒发起总攻前特意在蓟县城外发布了几道命令。
其中一道命令是:“只杀公孙瓒一个人,不要伤及无辜(无伤余人,杀一伯珪而已)!”
刘虞还命令士卒注意战场纪律,不要毁坏百姓的房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刘太傅确实是个好人,是有德之人,是幽州人民的好领导。
但是,他不是一个好统帅。
所谓仁,还有一种叫作妇人之仁。司马迁曾经评价项羽:“项王对人,恭敬慈爱,说话轻声细语。人有疾病,自己一边流泪一边把自己吃的分给他。人有立功当封爵,刻好印反复把玩,半天不能给出去(印刓弊,忍不能予),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作为朝廷太傅和幽州牧的刘虞,理应爱民如子,行仁爱之心,但作为十几万大军的统帅,此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取胜,为十多万条生命负责。
刘虞的人马还没有开打先开展了一番仁爱教育,打起仗来果然畏手畏脚(不习战,又爱人庐舍),攻了半天也拿蓟县城没办法。
公孙瓒瞅准时机,晚上派精锐数百人出击,一边攻击一边顺风放火,刘虞军大乱,十多万大军居然一战而溃。
刘虞只好携带家属和一部分士兵退到上谷郡的居庸县,即今北京市延庆县一带。公孙瓒紧追不放,不给刘虞喘息之机。
居庸县被围三日,城破,公孙瓒将刘虞及家人俘获。
公孙瓒抓住了刘虞,开始没有想杀他,因为他知道刘虞在幽州百姓心中拥有崇高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