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三国英雄记.群雄天子梦》(4)
流血的归途◎“三人小组”解散
东边打得热闹,西边也不清净。
再来看看长安的情况,在这个临时国都里,李傕、郭汜、樊稠等凉州军将领仍把持着朝廷。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14岁的天子刘协举行了加冠礼,下诏大赦天下。
这一年二月一日,有关部门上报,说天子行加冠礼后应迎娶皇后(奏立长秋宫)。
汉献帝不允,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心情很沉痛,自己的母亲死后安葬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有心情去做选美的事?
汉献帝亲自拟了一份诏书,以回复群臣:“朕承受不弘之业,遭值祸乱,未能继续先祖之志,光大汉室的基业。皇母先前逝世,没有占卜选择墓地,礼仪规章有缺,朕心里就像有个疙瘩那样难受(中心如结)。在三年守丧期间不能谈婚事(三岁之戚,盖不言吉),这件事等以后再说吧!”
汉献帝的母亲王美人被何皇后害死,死后尸体被抬到洛阳郊外草草埋了,14岁的刘协虽为天子,但也是一个少年,父母、弟弟这些至亲的人都死了,内心充满了孤寂感。
王美人遇害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早已过了三年守丧期,汉献帝之所以这样说,是想给自己的母亲讨个说法。
几天后,三公同时奏请,上尊号给王美人,称灵怀皇后,改葬文陵。文陵是灵帝的陵墓,虽然远在洛阳,所谓改葬也只是空谈,但给个说法很重要。
之后,汉献帝选不其侯伏完的女儿伏寿为贵人,并于次年册立为皇后。伏完是前大司徒伏湛的七世孙,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人,跟诸葛亮是同乡,当时担任朝廷高级顾问(侍中),随朝廷西迁到长安。
伏完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汉桓帝刘志的女婿。
伏完的夫人、伏皇后的母亲是汉桓帝的长女阳安公主刘华,伏完和刘华共有六个儿子,伏寿是他们唯一的女儿。
因为这层关系,东汉第13任皇帝成为第11任皇帝的外孙女婿。
随后,伏完被升任为长安城防司令(执金吾)。
但是,长安的城防并不掌握在汉献帝的岳父手里,长安的一切都是李傕、郭汜、樊稠这个“三人小组”说了算,都是凉州军阀说了算。
董卓死后,凉州军阀已不再单指董卓的旧部,新近被朝廷收编的西部战区司令(征西将军)马腾和西部战区副司令(镇西将军)韩遂也应该属于这一阵营。
马腾驻扎在关中地区的郿坞,韩遂驻扎在金城。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年初,马腾来长安公干,顺势率部移住到了长安东郊的灞桥。
马腾因为私事想走一下李傕的后门,结果李傕不理。马腾觉得很丢面子,于是翻脸(腾私有求于傕,不获而怒)。
这是表面的,其实背后隐藏着更大的玄机,马腾此行不是出差,而是另有阴谋。
这就是之前曾提到过的刘焉的儿子刘范所参与的那场政变活动,参与的人除了马腾、刘范,还有侍中马宇、前凉州刺史种劭、中郎将杜禀等人。
这是一场由几个高干子弟和年轻军官策划的政变,实力派军阀马腾是幕后推手,那个马宇有可能是马腾的族人。
李傕没给马腾面子,马腾便以此为由要和“三人小组”翻脸。
眼看矛盾升级,朝廷希望息事宁人,动员韩遂前来调解。
狼和狐狸干架,不请老虎当裁判,却请来了一只狐狸。韩遂堂而皇之离开金城进入关中,一到这里,就公开和马腾站在了一起。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二月,马腾、韩遂的联军已经进军到长安以西50里的平乐观,这时马宇等人的计谋败露,马宇、种劭等逃了出来,带着一部分政变武装退守到槐里,此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
李傕命令郭汜、樊稠以及自己的侄子李利等人率兵与马腾交战。失去内应的马腾不敢在长安周围久留,向凉州撤退。郭汜、樊稠进攻槐里,马宇、种劭等参与政变的人被杀。
造成政变计谋外泄的人是刘范。事情败露后,他先逃到了马腾的军营,之后又逃到了槐里。因为这两个地方在不同的方向,刘范此去可能是去给槐里的政变武装传达马腾的某项命令。
刘范同时还向刘焉求救,刘焉派遣校尉孙肇率领5000名蜀兵前来助战。但这一来一往肯定需要很多时间,孙肇未到槐里即被攻破,刘范跟马宇等人一同被杀,刘焉留在长安的另一个儿子刘诞随后也被杀。
“三人小组”既恨马腾和韩遂,又害怕他们卷土重来,于是以汉献帝刘协的名义,赦免了参与此次叛乱人的罪过,重新任命马腾为安狄将军,任命韩遂为安降将军。
二人的军职都降了几级,算是警告处分吧。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李傕的侄子李利有点摆谱,不太听郭汜、樊稠的招呼,让郭汜和樊稠很看不惯。
“三人小组”虽说共同执政,但李傕常以首席领导人自居,让他们本来就心生不满。现在就连李傕的侄子都能在他们面前耀武扬威,他们更不能接受。
郭汜还有点涵养,没有吱声。
樊稠却忍不住,教训李利道:“现在天下人提起你老叔都恨不得杀了他,你这条狗还仗什么人势?难道我不敢杀你吗?”
李傕与郭汜、樊稠之间的矛盾有扩大的趋势。
韩遂这个老江湖在退回凉州的路上,顺手又玩了一次漂亮的离间计,让他们的矛盾一下子爆发。
马腾、韩遂失败后,樊稠追杀他们一直到陈仓,即今陕西省宝鸡市,韩遂派人给樊稠送了一封密信,说你我都是同一个州的人,咱们又没有什么个人恩怨,虽然有一点小小的不和,但大的方面利益还是一致的,以后难免还要打交道,天下改朝换代的事谁能说得准,干吗不留条后路?
樊稠想一想也是,就命令士兵撤退。樊稠还应邀与韩遂在战场上相见,他们各自催马来到阵前,靠得很近,别人只能看到他们言谈甚欢,却听不清说什么,他们一起说了很久才完事(却骑前接马,交臂相加)。
李利恰巧也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场面,回来后即向叔父李傕打了小报告。
李傕怀疑樊稠与韩遂勾结,于是通知樊稠来开军事会议,樊稠一到,当场被诛杀,“三人小组”正式解散。
事实一再证明,权力是不能分享的,尤其是最高权力。那时候没有长老院,没有议会,唯一可行的权力模式是强人统治,失去董卓的凉州集团,最缺少的就是万众归一的强人。
只是樊稠死得挺冤,要密谋什么事,有当着几万名将士密谋的吗?但是,这种事往往又容易让人相信。韩遂的这一招给一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人就是贾诩,没准当时就在现场。16年后,曹操领兵西征潼关,面对马超与韩遂的联军,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微微一笑,只说了“离而间之”四个字,曹操立即会意,于是两军阵前同样上演了这一出,约韩遂拉家常,“交马与移时”。事后马超果然起了疑心。
曹操的这一招并不新鲜,发明人就是韩遂自己。
◎两个女人的战争
其实,李傕未尝没有想过这是敌人的一计,但他与樊稠之间的矛盾素来已久。
加上樊稠打仗勇猛,爱护部下,很有威望,让李傕早就心存不满,一场火拼早已势所难免。
现在,李傕正好找到一个借口,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和“宁可错杀也不能漏网”思想的指导下,李傕还是下决心把樊稠干掉了。
但他干这些事一定没有跟郭汜商量,郭汜素来跟樊稠关系不错,樊稠被杀,郭汜立刻有了兔死狐悲之感。二人表面相安无事,但私底下都在做着刀兵相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