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三国英雄记.群雄天子梦》(3)
兖州争夺战◎不留活口的血案
打退袁术的进攻后,曹操顺势扩展了地盘。
在逐渐巩固了兖州之后,下一步朝哪个方向发展也需要尽快定下来。北边是袁绍,往东以及东北方向目前是公孙瓒的地盘,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往西是残破不堪的司隶校尉部,人口大量外逃,稍大一点的城市都成了废墟,又处在各种势力的交汇之处,别说不好占,就是占住了也没法待;只有南边以及东南方向的徐州适合发展。
在这个方向的敌人就是陶谦。
陶谦是一个狡猾的人,在凉州一带打过仗,能带兵,有些谋略,手下也有一些人,经营徐州有几年了,这样的敌人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双方虽然还没有正面交过手,但早已经在心中把对方当成了假想敌。
下一步就要与陶谦交战了,想到这里,曹操突然意识到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没有办。
徐州刺史部最北面的琅琊国是曹操的夫人卞氏的老家,它东邻大海,远离中原,是个避乱的好地方,曹操的父亲曹嵩等人正在此避难。
曹操在己吾起兵之后,除曹操的弟弟曹德外,曹氏以及夏侯氏兄弟们纷纷离开家乡追随曹操去了,曹家在谯县十分不安全。曹嵩经过考虑,决定找个地方避难,在一两年前,在谯县的曹家人都来到了琅琊国。
当时,从中原地区到这里避难的人还不少,卞氏的老家在琅琊国开阳县,是琅琊国的治所,曹家人来琅琊国应该住在开阳县一带。与一般逃难的人家不同,曹家人非常富有,尽管刻意保持了低调,但从他们的吃穿住行以及随行带来众多仆人等方面也能看出来。
不管怎样,琅琊国是陶谦的地盘,在开战之前必须把家里人从那儿接出来。
琅琊国紧邻兖州刺史部的泰山郡,曹操派人到琅琊国通知父亲准备离开,同时命令泰山郡太守应劭派兵接应,把父亲一行接到鄄城来。
但是,曹操的行动还是晚了。
有人赶在曹操的前面把曹嵩等数十口人都杀了,制造了一起轰动一时的灭门血案。
关于这个案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都与陶谦有关,说是他派的人或者他手下人干的。具体情节大致有以下不同版本。
一个版本说,陶谦派去的人扑了个空,曹嵩一行已离开了琅琊国,他们于是追赶,在泰山郡的华县一带追上。曹家人在这里等应劭来接应,还以为这是应劭的人,没有防备,结果全部被杀。陶谦的人先把曹德杀了,曹嵩听到外面有动静,知道不妙就往后院跑,后院墙上有一道缝,他想从这里钻出去,跟他一块儿跑的还有一个他最喜欢的妾,曹嵩想让她先钻,无奈这个妾长得太胖,钻不过去,曹嵩没办法,只好跑到厕所里躲起来,但被发现,一行人全部被杀。
另一个版本说,曹嵩携曹德等一行人进入泰山郡,应劭派人已经接上了,但此时遭遇陶谦的突然袭击,全家人被杀。
还有一个版本说,不是陶谦派人袭击的,而是陶谦手下一个将领干的。这位史书上没有提及姓名的将领,此时驻扎在距事发地华县不远的东海郡阴平,他手下的士兵听说曹家人很有钱,就在路上设伏,在华县、费县一带把曹嵩等人杀了。
但也有的史书持完全不同的看法,认为陶谦听说曹嵩想儿子,就派部将张闿带领200人护送。曹家人很有钱,值钱的东西就装了100多车,张闿等人见财起了异心,在华县、费县一带将曹嵩等人杀了,抢光了东西,跑到淮南去了。
以上四个版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让这件本来就离奇的血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根本原因是,杀人者来个了集体灭口,没有留下幸存者,所有的记载也都变成了推测。
几百年后,这件事给宋朝的司马光出了道难题,他在给皇帝编《资治通鉴》时,不能把这一堆乱麻都端出去,必须有个明确可信的说法。
经过慎重分析,司马光对这件事是这样记述的:“前太尉曹嵩到琅琊国避难,他的儿子曹操命令泰山郡太守应劭去接他。曹嵩随行有各种辎重车100多辆,陶谦手下有一个部将守在阴平,当兵的渴望得到曹嵩的钱财,在华县、费县之间设下埋伏,杀害了曹嵩等人(士卒利嵩财宝,掩袭嵩于华、费间),一同被杀死的还有曹嵩最小的儿子曹德。”
不管怎样,曹嵩、曹德等数十口之多全部被杀死在泰山郡的华县附近,没有留下一个活口,这已成为事实。
与此有关联的人,一个是徐州刺史陶谦,他是重大的犯罪嫌疑人;另一个人是泰山太守应劭,这个著名的学者,害怕曹操连他一块追究,干脆弃官而逃,到邺城找袁绍去了。
◎陶谦反而先动手
曹操听到消息,震惊之余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父亲曹嵩担任过朝廷的三公,因为自己的原因,近些年父亲过着整天担惊受怕的日子,以至于不敢待在家乡而远避琅琊国,如今却举家丧命。
曹操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孝之子,家祸是自己造成的。
没有人活着回来,应劭不知去向,整个事件的经过究竟如何,曹操不是很清楚,但曹操不用太多思考就能得出结论:这件事只有一个人能做,也只有一个人敢做,那就是陶谦。
陶谦,我要让你血债血偿!
当时,曹军正在休整,曹操迅速调整了计划,命令部队停止休整,全部进入战备状态,他要亲自领兵杀往徐州,找陶谦报仇雪恨。
可还没等曹操的复仇行动展开,陶谦先动了手。
在此之前,陶谦这边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需要交代一下。
一件事是,陶谦此时已被长安的朝廷“三人小组”正式任命为徐州牧,而前面他一直担任的职务是徐州刺史。
大约在曹操派王比出使长安的前后,陶谦也派人到长安进贡,他派的人叫赵昱,是当地的名士。前太尉杨赐的学生王朗也在陶谦手下,这个王朗名气也不小,算起来跟灵帝刘宏和前大将军何进还是师兄弟,王朗跟赵昱共同劝陶谦通使长安,陶谦接受建议,派赵昱到了长安。
与曹操的情况不一样,陶谦的特使在长安受到欢迎,这是因为陶谦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刺史,而曹操的兖州牧则查无出处。最后,朝廷拜陶谦为东部战区副司令(安东将军),由徐州刺史升格为徐州牧。
朝廷同时任命赵昱为广陵郡太守,任命王朗为会稽郡太守,王朗就是这时候离开陶谦到江南上任的。
另一件事是,陶谦与黄巾余部阙宣联合,势力大增。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夏天,中原及华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自然现象:正值炎夏,却刮起了寒风,像冬天一样。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鼓励了那些想造反或者正在造反的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天亡刘汉的又一明证。
徐州刺史部下邳国一带有个叫阙宣的人领头造反,响应他的人很多,当他看到上天也出来惩戒当权者时,于是不再客气,自称天子,与长安的汉献帝分庭抗礼。
当时敢造反不算什么本事,而敢于自称天子那绝对是勇气可嘉。
刚刚被朝廷任命为徐州牧的陶谦不仅不率兵讨伐,反而跟阙宣联合起来,势力进一步增强。陶谦一方面派人跑到长安向天子宣誓效忠,一方面与自称天子的人称兄道弟,这位仁兄的务实主义作风实在可以。
后世也有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一些历史学家不相信身为徐州牧的陶谦真的会和造反分子公然搅到一块,因为这种行为跟直接造反没有什么两样,这种说法很流行,因为在许多人眼里陶谦是个君子而不是小人。
但是,如果结合陶谦早年在西北前线时就流露出来的独特个性来看,说他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温和的长者似乎有点不可能。陶谦到徐州后亲信小人、打压正直之士、玩弄手腕、大搞两面派,一桩桩事情都有记录,关键时刻与阙宣这样的实力派结合也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
得到徐州牧的头衔,联合阙宣,如果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看,就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陶谦既提高了名分,又增强了实力,正是事业的上升期。他未必会把曹操完全放在眼里,如果陶谦早就有了挑战曹操的想法,那么说曹嵩被杀事件是由陶谦有意策划的,也不是没有可能。
眼下,陶谦与阙宣组成联军,率先向兖州发起了进攻。
陶谦选择的进攻方向不是曹操正面的陈留郡、济阴郡,而是右翼的泰山郡、任城国等地。泰山郡太守应劭已弃官逃往袁绍那里,曹军在这里的防守相对薄弱,任城国以及泰山郡的很多地方被陶谦占领。
理亏的人反而气壮,天下还有没有讲理的地方了?
曹操迅速调集人马,分三路对陶谦予以回击:一路由夏侯惇统领留守兖州刺史部,重点是鄄城、濮阳、定陶、东武阳等战略要地,荀彧、程昱留下来协助他。
一路由曹仁率领,由东郡的北部进入东平国、任城国,进而到泰山郡迎击那里的徐州军。
一路由曹操亲自率领,由济阴郡南下,进入已为陶谦所控制的豫州刺史部沛国的北部,进而攻击徐州刺史部的彭城国、下邳国等地,直捣陶谦的大本营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