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三国英雄记.群雄天子梦》(2)
激湍与暗流
◎袁绍“十大罪状”在董卓被杀前后,公孙瓒与袁绍之间打了一场大仗,就是著名的界桥之战,它发生在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春夏之际,也就是赵岐宣达罢兵诏前的几个月。
袁绍与公孙瓒曾联手夺取了韩馥的冀州,但事后袁绍绝口不提分赃的事,公孙瓒憋了一肚子火,加上后来发生的刘和事件,公孙瓒更把袁绍恨得牙疼。
袁绍为了息事宁人,也做出了一些姿态,把自己担任的渤海郡太守一职让给了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等于从自己的冀州刺史部划出一个郡给了公孙瓒,但公孙瓒的怒气仍无法消去。
公孙瓒以打黄巾军为借口大肆封官,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还任命了郡太守、国相以及县令等若干。
公孙瓒的做法摆明了就是跟袁绍对着干。任命冀州刺史是成心恶心冀州牧袁绍一下,任命青州刺史是趁原青州刺史焦和的死去抢地盘,兖州虽然现在还八竿子打不着,但先派个刺史去搅和他一下,这种未经允许把筷子往别人碗里伸的行为必然招打。
袁绍和公孙瓒的矛盾不断激化。
袁绍和公孙瓒都意识到一场决战不可避免,除了积极扩军备战,他们还都想方设法给自己拉外援,给对手制造敌人。
袁绍拉的外援是刘虞。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加上当初他曾力推刘虞为帝,虽然事情没弄成,但说明他对刘虞是尊重的,刘虞对他不会反感。
公孙瓒拉的是袁术,在刘和事件中他们的关系日趋紧密。
从双方兵力对比情况看,公孙瓒的实力更胜一筹。
推测起来,公孙瓒这时可以调用的总兵力有十万人左右,且骑兵所占的比例较高,这与幽州跟北方少数民族地理相近有关。而袁绍人马数量明显不足,要守的地盘很大,能集中起来作战的也就不到五万人,其中骑兵的占比不大。
袁绍一方的主力大都是韩馥原来的人马,虽然张郃、麹义、颜良、文丑都是一流的猛将,但他们大都归顺不久,忠诚度尚待考验,万一战场上出现失利的情况,他们会不会落井下石不太好说;相比较而言,麹义投奔自己比较早,与韩馥曾经彻底翻脸,可靠度较高,关键时候可以委以重任。
除此之外,袁绍要和公孙瓒决战还必须过一道难关,那就是白马义从,而这又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华北平原这样的开阔地带,用步兵打骑兵,且人数不占优势,胜算实在很小;更何况,敌人拥有白马义从这样的战场终结者。
让袁绍头疼的事还不止这些,公孙瓒跟黑山军的张燕联系上了,策反了刚刚归顺袁绍的南匈奴单于于扶罗,还跟徐州刺史陶谦建立了联系,加上老盟友袁术,袁绍现在基本上四面是敌人了。
袁绍整天跟沮授、田丰、逢纪、许攸等智囊一块商议,试图找到一条破敌之策。
袁绍还在冥思苦想之时,公孙瓒那边已经等不及了,他先发布了一个“讨袁檄文”,然后调集大军向冀州杀来。
这份檄文写得挺下功夫,尽管出自敌对方之手,所说的事难免有歪曲和无中生有的地方,或者夸大其词、造谣中伤,但也有实事求是的内容,因而保存了一些其他史书上没有的史料。
这份檄文列举了袁绍的十大罪状。
第一条,袁绍把董卓招到了洛阳,是董卓之祸的根源(招来董卓,造为乱根);第二条,董卓把持朝政,挟持天子,袁绍不反抗董卓,反而拍屁股走人,只顾自己逃命(弃置节传,迸窜逃亡),没有履行臣子向天子尽忠的责任;第三条,袁绍当上渤海郡太守,偷偷准备兵马反抗董卓,却不提前告诉家里人,结果招致50多位家人丧命,实在是不孝;第四条,袁绍兴兵之后,不恤国难,而是四处培植自己的势力,又盘剥富室,搜刮百姓,弄得世人很有怨言;
第五条,和韩馥一起阴谋另立朝廷,为了能发矫命诏恩,还私刻金印玉玺一枚,上面刻着“诏书一封,邟乡侯印”的字样,跟过去王莽作乱情形一样;第六条,信任一个叫崔巨业的术士,和他同吃同住(与共饮食),什么大事都问他,不像一个大臣的作为;
第七条,前虎牙都尉刘勋和袁绍一同起兵,刘勋立了不少功,但袁绍听信谗言,因为很小的过失就杀了刘勋;
第八条,袁绍给前上谷郡太守高焉、前甘陵国相姚贡下命令,让他们交钱,钱没有按时交来,杀了他们二人;第九条,春秋之义,子以母贵,袁绍的生母本来只是府上的一个奴仆,袁绍出身低贱(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第十条,长沙郡太守孙坚兼任豫州刺史,驱走董卓,扫除陵庙,立下大功,袁绍命周昂盗居其位,破坏了讨董行动。
这是一篇战斗的檄文,也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檄文。
这篇檄文不是只喊口号,而重在说事,专揭对手的伤疤,想必一经发布,便获得了很强的杀伤力。檄文中所说的事情,有些可考,有些已经不可考了;有些说得在理,有些强加在袁绍头上则很勉强。
比如制造了董卓之祸,袁绍确实负主要责任,但并非全部责任;不反抗董卓、置天子于不顾,这个大家都有责任;使一家50多口丧命,这不是袁绍的责任,而是董卓的责任。
说袁绍起兵两年来不对付敌人,只顾壮大自己,这倒是事实;指使韩馥立新君,这也是事实;派周昂攻打孙坚确有其事,至于说因此讨董大业就失败了,有些夸张。
檄文里提到的崔巨业也确有其人,其实是个江湖骗子、算命先生,袁绍很迷信,打仗要挑好日子,决定重大事情要先问吉凶,至于这个算不算缺乏大臣的风范,属于工作方法问题,是个仁者见仁的事。
檄文里提到了刘勋,已经不可查了,汉末有个挺有名的刘勋,早年跟曹操是好朋友,后来也归附了曹操,但袁绍杀的显然不是此人。檄文提到的高焉、姚贡,袁绍向人家要钱,不给就翻脸杀人,这也无法考证,不过既然写在了给天下人看的檄文里,肯定有这两个人,至于事情,不好说了。
檄文里最不该的是揭了袁绍的隐私,说什么他是丫鬟生的,这就很不厚道了。
◎大戟士扬名界桥
进行了强大的舆论宣传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春,公孙瓒亲自率大军南下,屯兵于界桥。
界桥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城东方家营一带,皇甫嵩讨伐张角的广宗之战就发生在附近。当时,这里有一条河,名叫清河,是冀州刺史部钜鹿郡和清河国的界河,河上有桥,故称界桥。
从地理位置看,界桥已深入冀州刺史部之内数百里,距袁绍的大本营邺县只有200来里,说明这时候公孙瓒处于上风,大军已经逼到了袁绍的家门口,袁绍不拼都不行了。袁绍倾尽所能集中起所有人马随后开到,两军在界桥以南20里的地方摆开战场。
两军对阵,公孙瓒一方阵容齐整、甲盔鲜明、旌旗飘扬,很有气势,尤其是队列正中的白马义从,更是令人闻风丧胆。
而对面的袁军却摆出了一奇怪的阵形,也许是来不及训练,也许是不善于打这样的阵地战,袁军列在正中的只有800名步兵和1000多名弩兵,身后隐约有2万多人,但队列不整,斗志不高。
看到这种情景,公孙瓒的嘴角一定露出过一丝轻蔑的微笑。
作为最擅长打骑兵突袭战的专家,公孙瓒太熟悉接下来的阵法了,打张纯、打青州黄巾军包括打乌桓都是这样的打法,号令一发,他的白马义从会风卷残云般杀过去,下面就只等后续部队上去给敌人收尸了。
那一刻,公孙瓒抽出指挥刀在空中划出一道果断且优美的曲线,他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5000名白马义从席卷而出,马蹄声如闷雷,夹着数千人的号叫,仿佛不用刀剑仅凭这吓人的气势就足以把任何敌人撕个粉碎!
当敌人数千铁骑呼啸而来时,袁军的队形仍然没动,而列队于最前面的800名步兵突然伏下身子,用随身携带的皮盾蒙住身体,然后一动不动地等待敌人骑兵的到来。
敌人一点点近了,这些人仍然不动。白马义从都是马上的射箭高手,离对方还有一箭之地时,他们一边冲锋,一边在马上搭弓射箭,雨点般的箭支射来,但袁军有皮盾保护,没有人受伤。
说话之间,骑兵就到了,伏在皮盾下的这800人突然同时跃起,扬起阵阵尘土,他们还同时大声呼喊着(同时俱起,扬尘大叫),气势也足以令任何对手胆战心惊。
白马义从们突然受到惊吓,正迟疑间,发现这些人手里拿着一种样子奇怪的武器向自己刺来。这些人似乎受过专门训练,把这种武器用得很熟练,无论是刺人还是刺马,一刺一个准,把把不落空。
公孙瓒不知道,这种秘密武器是袁绍专门为白马义从设计和定制的,叫作大戟,是一种带钩带刺的长枪,具体样子可能跟宋朝时岳飞大破金人连环马的钩连枪比较像。
前段时间,为破白马义从袁绍可谓绞尽了脑汁,经过和部下们反复演练,他们发明了这种武器,并挑选了800名精锐士卒进行特殊训练,具体由麹义指挥。
他们是袁绍的撒手锏,数月来他们反复模拟、刻苦训练,为的就是这一天,他们被袁绍称为“大戟士”。
白马义从遭受了自诞生以来最残酷的重创,但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守候在这800名步兵后面的1000多名弓箭手,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丰盛的礼物。
待白马义从们接近时,弓箭怒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