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三国英雄记.群雄天子梦》(1) - 三国英雄记 - 南门太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三国英雄记 >

第九章《三国英雄记.群雄天子梦》(1)

独夫终于死了

◎士人们的血

中原地区越乱,待在长安的董卓越高兴。董卓已经没有直取中原、掌管天下的锐志,他只想在长安和他新筑的郿坞里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可是,有些人不想看到就连董卓这样的人也有一个幸福晚年,他们无时无刻不想把这个祸国殃民的独夫民贼除掉,他们就是从洛阳被裹挟至此的士人。

士人们认为,现在的乱局都是董卓一个人造成的,如果把他杀了,然后夺取兵权,趁着凉州军群龙无首,占据函谷关,“挟王朝以号令天下”,则大事可成。

所以,他们开始谋划除掉董卓的行动。

这个小团体里有荀攸、郑泰、何颙、种辑、伍孚、士孙瑞、华歆等人,了解他们的计划并给予支持的还有荀爽、王允、黄琬等。

郑泰善于忽悠,尤其在忽悠董卓方面比较有经验,他出了一个主意,由董卓比较信任的司徒王允出面提出一个建议,任命护羌校尉杨瓒为左将军,朝廷秘书局副局长(尚书仆射)士孙端为南阳郡太守,领兵由武关道攻击袁术。

武关道,是由今陕西西南部沿汉水通河南、湖北方向的古道。

士人们的想法是先抓到一部分兵权,控制武关道,说是征讨袁术,实际上是放袁术由武关道进入关中。

然而董卓此时的战略是防守,能守住就行,对于主动出击没有兴趣,这个军事计划就泡汤了。

士人们等得实在有点不耐烦了,伍孚决定铤而走险。这个伍孚,有的书上也说跟伍琼是一个人,然而伍琼之前已经被董卓杀了。对于伍孚,所知甚少,大概是跟伍琼、何颙一类的侠士吧。

伍孚内穿小铠,外套朝服,怀里藏把刀来见董卓。

谈完事,趁着跟董卓并行之机,伍孚突然拔刀直刺董卓。董卓是行伍出身,身手也不错,躲过了这一刺,伍孚随后被董卓的卫士拿下。

董卓气愤地说:“你小子想造反不成?”

伍孚道:“你我不是君臣,何来造反之说?你这个乱国贼子,恨不得诛你,将你车裂于市以谢天下!”

伍孚随后被杀。

但是,一个伍孚倒下了,又有好几个伍孚站了起来。

在何颙的策划下,他们又迅速制订了新的暗杀计划,参与的人包括郑泰、种辑、荀攸、华歆等人,结果计划提前暴露,郑泰、华歆侥幸逃脱,辗转出了武关,投奔袁术去了。

何颙、荀攸被捕。何颙不堪酷刑,在狱中自杀。

袁绍要是知道何颙死了,一定痛惜不已。袁绍早期的事业一直离不开这个侠客兼策士的辅助,作为“奔走之友”的重要成员,何颙东奔西走、南下北上,为袁绍积极联络各路英雄,做了大量幕后工作。

此时已身在东郡的曹操和荀彧如果知道何颙死了也会伤心,他们彼此都是老朋友了,何颙应该比他们大得多,在曹操还是小青年、荀彧还更小的时候,何颙就看出他们不是一般人物,给予高度评价,使二人的知名度大增。

荀攸在狱中倒泰然自若,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董卓居然没有杀他。荀攸一坐牢直坐到董卓被杀以后,他在出狱时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刻。

三次计划均告失败,从伍孚到何颙,士人们付出了惨重代价,却拿董卓无可奈何。

尤其是第三次计划的失败,使士人们的有生力量几乎全部丧失,现在只剩下王允、荀爽和黄琬这几位了,年轻人没有干成的事,他们能接着干完吗?

◎世上原本无貂蝉

看到董卓一次次躲过暗杀,有一个人心急如焚,他就是王允。

王允此时已经50多岁了,作为政治家是一个成熟的年龄,去搞暗杀活动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引为同志的何颙他们被杀的杀、关的关、逃的逃,王允觉得再挑战董卓几乎已不太可能。

难道就让这个恶人继续逍遥地活下去,继续危害国家社稷?王允心里充满了仇恨,心绪难平。

环顾左右,能帮上忙的也就是杨彪、荀爽、黄琬等人,但他们的年龄也普遍偏大,黄琬、杨彪比自己小几岁,但也超过了50岁,荀爽比自己年龄还大。搞政治还可以,搞暗杀明显没有经验。勉强能帮上自己的,只有在尚书台供职的士孙瑞。

其实士人队伍里还有一个人,此时深得董卓的信任,可以经常出入太师府面见董卓,这个人就是蔡邕。

但是,一提起他王允就气不打一处来。

这个蔡邕,曾经也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是士林中的一员,但自从来到董卓身边,立即变了个人似的,极尽讨好、奉承之能事。董卓当太师,就是蔡邕带头倡议的。

王允对蔡邕的成见还可以追溯到二人许多年前在胡广府里共事的时候。王允曾是胡广的首席幕僚,蔡邕是胡广的得意弟子,二人一起共事,互相知根知底,但关系却很一般,这与他们的性格有关。

王允好激动,蔡邕好沉静;王允路见不平一声吼,蔡邕唯唯诺诺明哲保身。王允有点看不惯蔡邕。

现在,王允和蔡邕都深受董卓的信任,但在王允看来,这有本质的区别。自己是卧薪尝胆,等待时机消灭董卓,而蔡邕是结结实实的士林叛徒,已经完全沦为董卓的哈巴狗。

所以,图谋董卓的事不仅不能跟蔡邕商量,还要提防着他才行。

就在王允冥思苦想不得要领之际,他突然想到了同乡李肃。

其实,此时长安城里有不少并州人,丁原的并州军投靠董卓后,他们都来到了长安,与凉州军不同,他们在长安感受更多的是失落。

并州军只是董卓集团的杂牌军,急难险重的任务都交给他们,此次西迁担任后卫任务的就是并州军,在董卓眼里他们的生死不值一提。

以李肃为例,不仅在并州军倒戈事件中立有大功,而且协助凉州军与关东联军作战,在抗拒孙坚的战斗中再立战功,但是他的职务升得很慢,勉强当了个旅长(骑都尉),不仅与董家的弟兄子侄不能比,与凉州军的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也差得远。

李肃如此,并州军的领头人吕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为董卓立下的功劳更大,职务也仅比李肃高一点儿,是个师长(中郎将),并州军其他人的情况更可想而知。

因为同乡的关系,李肃和王允有了一定交往,言谈间常流露出来不满和牢骚。

王允脑海中灵光一闪,难道这是个机会?

王允不露声色地与李肃开始了来往,通过李肃又联络上吕布,因为大家都是老乡,来往得即使有些勤也不会引起太多注意。

三人私下相会时,吕布、李肃经常抱怨董卓处事不公,他们并州军舍生忘死、背井离乡来到长安,背负着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骂名,为董卓尽心竭力,但到头来却没落到什么。

每逢这时,王允在一边总是随声附和,有时还会添油加醋,让吕布、李肃对董卓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偏偏在这个时候,董卓跟吕布之间又闹起了新的不愉快,加速了吕布反董的步伐。

董卓这个人为人粗略,喜欢发脾气,生气时从不计后果(愤不思难),不知为了一件怎么样的小事,董卓向吕布发起了脾气,不仅大发雷霆,还拔出手戟就朝吕布扔了过去(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

幸亏吕布身手好,躲过去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