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带货
宁北没有解释:“能找到最好,要是实在找不到也无所谓,了却一点心愿。”“要不要我随你一起去?”王安远关心地问了一句。
“不用,你刚回来,好好休息一下,让赵忠随我一起去就可以了,来回也就只需要几天时间。”
夜晚昏黄的油灯下,宁北翻看着地图册。
打算回后世的家所在的地方去看看,这个想法不是最近突然产生的,一直都有。
只是今年以来这想法更强烈了,前几年就很想去看看,然而当时忙着工厂的事,无法离开。
后来又到了夏天,天气炎热,不好出远门,直到最近天气凉爽了些,才又有了打算,终于决定动身了。
去看看也好,虽然那里肯定没有亲人和朋友,甚至没有任何认识的人,但如他之前说的,彻底了却了这段念想,以后才能生活的更轻松。
否则,心里一直有羁绊,也不顺畅。
三日后,一条宽三四十米的河面上,一支小舟逆水而上,向着东方前行。
撑船的是一对父子,姓郭,父亲是个精瘦的汉子,儿子十六七岁,平时农忙时种田,闲时就在这河上载客,挣些闲钱。
现在船上客人不多,只有两个男人,一起的。
尽管老郭是个农家人,也可以看得出这两人以那个年轻些的为主。
客人虽然只有两个,老郭心情却不错,因为今天的客人是大客,包下了他的船,只要从这滚河往上游走,最多百里左右,一趟来回,定价八百钱。
两位客人只带了些随身行李,没有带货物,也不要求赶时间,并且已经预付了三百钱。这一趟活不错,估计整个来回最多四五天而已。
船上这两人,自然就是宁北和赵忠,两人早上经过一番辗转,最终才雇佣了老郭父子的船。
宁北此时看着脚下这条河。
这条河叫滚河,下游汇入唐白河,没多远又一起汇入汉江。
这滚河本身没什么特别和出名之处,只是在它的上游,有一个叫吴店地方还有点名气。
那里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小时候居住过的地方,后世也曾打出白水帝乡的口号,多少有几个景点,宁北也曾去游览过。
当然这次不会走那么远。
滚河在后世几乎已经断流了,更不要说在上面划船,然而如今在这个时代,水流却非常旺盛,并且非常清澈,比汉江水还清澈,据说还有个旧名叫做白水。
记忆中,这种场景只有他小的时候才曾经见过,不过那时候河水已经不多了,清澈见底,水底全是细沙。
还记得夏季的时候,自己和其他小伙伴们经常在滚河里洗澡。
实际上不止是小孩子,很多大人在日暮的时候也会到河里来沐浴,洗去一身燥气,记忆中的河水清爽无比。
滚河弯弯曲曲,打着绕,船家一老一少两个人撑搞摆橹,船行的并不快。
宁北这次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纯粹是想到以从前住过的地方看一看,相当于一次游玩,所以也不急,耐心的看着周围景色。
河两岸附近人家并不多,离城越远,人烟越少,偶尔有几户人家住在一起。若是有上十户人家,就已经不少了,形成一个小村落。
在后世,这两岸可是南夏的农业粮食基地,如今不少地方还荒芜着,没有开发出来。
除了主河道,两侧还有很多小的沟渠溪水汇聚进来,这点在后世也很少见了。
太阳渐渐西下。
“老郭,今天天色也不早了,前面可有能过夜的地方,大点的村庄之类的?”宁北问道。
“张郎,莫担心,我记得前面河边有个庄子,叫啥名字来着,忘了,反正不小,再过约莫半个时辰就到了,今晚可在那里歇息。”
“嗯,好,到时候好好吃一顿。”
果然,过了大半个小时,岸左侧不太远处见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庄子,有几十户人家的样子。
在岸边泊了船,上岸,老郭和赵忠一起进村去打听,不一会儿就回来了。
“已找到了一户像样子的人家,可以住一宿,要些钱,包伙食五十钱。”赵忠说道。
“钱无妨,但是住所要干净,一起看看吧。”
跟着老郭到了村里的一家,这家有几间瓦房,看样子确实条件还可以,应当不是寻常的普通农户。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这家主人,三十多岁的样子,正在门口等着,看到人过来,热情地说道:“贵客,进屋坐。”
然后又对屋里喊道:“婆娘,赶紧上水。”
“主人家贵姓?”宁北问候一句。
”我姓宋,叫我宋五就行。”
“那我就不客气了,宋东家,我等已饥饿不堪,还请赶紧做晚饭吧,家里可养的有鸡,等下来一只,钱好算。”
“好,鸡有,你等且坐,我现下就去杀鸡。”
于是几个人美美地吃了一顿,吃完饭,天已经黑了,便早早地歇息了。
第二日一大早吃了早餐,告别主人家后,继续前行。
这天晚上在一个叫做古城乡的地方歇息,这个村落最多只有大几十近百户人家,但格局颇大,一家一户相对整整齐齐沿路排列,成棋盘状,这是一路上其他地方没有看到的,让宁北感到很奇怪。
特意问过之后,才了解到这个乡村古时候就是个县城所在,可惜在本朝已经被其他地方取代了。他不由得一点感叹,世事变迁,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这里,他在心里大概算计了一下,觉得离目的地似乎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