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攻寨堡势如破竹 - 扫元 - 江湖野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扫元 >

第238章攻寨堡势如破竹

第238章攻寨堡势如破竹

若是在江北,统率数万大军从某一路的治所开拔,长途奔袭至敌对阵营的另一路治所,即便沿途未遭遇敌军的激烈抵抗,光是行军也至少需要耗时半个月以上。

但在水网密布,城池林立的江南,若是进展顺利,这个过程可能缩短到只需要数日时间。

这其中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自然不是江南交通条件好,便于行军。而是大元疆域辽阔,东西南北各地在经济结构、地理环境和政治传统上存在巨大差异,进而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天壤之别。

如江南和江北的行政区划便有明显不同,江北和漠北又完全不一样。

以仅次于行省的“路”这一级行政区划而言,江北诸路多为“分领路”和“兵备路”,兼具军事防御与民政管理双重职能。

又因蒙元立国之初,江北地区历经战乱和灾荒,人口密度普遍较低,城池分布相对稀疏,税赋有限,为降低行政成本,各路的辖区范围通常划得比较广阔。

如红旗营治下的庐州路,便辖有三州十一县(包含三个路、州倚郭县)共计十一座城池;扬州路还要更大,辖五州十一县(包含六个路、州倚郭县)共十二城。

而这两路与辖十州二十二县的大都路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

反观江南诸路,则多为“分守路”和“分巡路”,其职能更侧重于民政与赋税征收。虽然辖区面积相对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在大元朝的经济地位比较重要。

如太平路仅辖三县;集庆路虽然号称江南军政要冲,实则也仅辖三县两州共四城(包含两个倚郭县);而与集庆路紧邻的常州路、广德路,则更为夸张,均只辖两县(州)。

在农耕时代,底层起义最初通常爆发于某一地,随后通过不断裹挟青壮迅速壮大,再通过攻打州县取得武备,如此便可练就一支可战之兵。

如此,不断重复开仓放粮、裹挟青壮、攻打州县的步骤,要不了多久,就能渐成不可遏制之势。

因而,底层爆发起义的初期,直接管理州县的“路”级行政机构,所拥有的常备军事力量,将直接决定了其能否迅速扑灭境内的反抗火种。

很明显,兼具军事和民政职能,又有更多城池可以作为反击据点的江北诸路,在这方面相比侧重于民政赋税的江南诸路,有着先天优势。

红巾军大起义初期,江北的庐州路仅凭一路之力,不仅挡住了境内多点同时爆发的“彭祖家”起义,屡次打败其进攻,最后还将“彭祖家”分割在含山、无为两地。

待到红旗营南下,进一步挤占“彭祖家”的发展空间,彭莹玉无奈,只能率残部渡过长江,却能迅速攻破池州路,极短的时间内便打开了局面。

而在江浙行省主力大军被调往江西、湖广等地剿灭徐宋政权的当下,江宁城虽然在元廷“修城令”颁布后加固了城防,并有意识地在集庆路屯驻了部分兵马,以防备红旗营渡江突袭。

但这种防御体系依然非常薄弱,集庆路守军兵力严重不足,只能依托江宁城周边的有利地形进行重点防御。

又因为红旗营进军速度实在太快,集庆路元军才刚刚收到太平路发来的紧急军报,还没来得及调集兵马与太平路守军内外夹击渡江的红旗营部队,采石矶和当涂城便接连宣告陷落。

红旗营这么快就在江南取得了前沿阵地,已经能随时突入集庆路内,在没有摸清红旗营兵马总数和具体行动之前,集庆路更不敢轻易调动兵马。

只能维持原有兵力部署,试图依托有利地形和预先修建的寨堡,层层阻截,试图迟滞红旗营的推进速度,为各地援军集结并反扑红旗营赢得宝贵时间。

由于红旗营进军速度远超元军预料,当常遇春率领先锋部队赶至江宁镇时,守军甚至还没有被收拢组织起来。

第一处寨堡甚至连寨门都没来得及关上,就被冯国胜所部一个突击直接冲入。

第二处寨堡倒是及时关上了寨门,但守寨的多为临时征召的乡勇,不仅兵甲稀缺,战斗意志也极为薄弱,哪里挡得住身经百战,如狼似虎的擎日卫将士的奋力攻打?

先锋部队拿下江宁镇两处寨堡的全部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两个时辰。其中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了清点缴获物资、甄别俘虏上,真正的战斗过程可谓乏善可陈。

因此,常遇春向石山撰写报捷文书时,甚至懒得详细描述战斗经过,只是简单陈述了战斗结果和歼敌、俘获数目。

先锋在江宁镇稍作休整,常遇春便带着主力人马,继续拔除江宁城外的元军据点。

在此之前,他已经逼迫被俘获的乡勇,拆毁了寨门残破的第二处寨堡寨墙,随后,又将所有战俘集中到第一处寨堡内,统一管理。

常遇春还派人从战俘中选出一些表现顺从的“积极分子”,并对所有战俘进行了重新编组,留下一个营的兵力负责看守,等待主力部队前来接收。

其实,采石矶、当涂两场战斗下来,红旗营也先后俘获了四千余名战俘。

这么多经过一定军事训练的青壮,肯定不能轻易释放,而红旗营又不像其他义军那样需要靠招降纳叛来快速扩充队伍。如何处理这些战俘,便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

所幸此次出兵江南,红旗营动员的兵力足够雄厚,可以分出部分控制新占领区,并消化战俘。

当涂县是大军进取江南的出发阵地,不容有失,既要稳住此地人心,又要为大军转运粮草辎重,还要消化大批战俘,非得力干才不可以镇守此地。

石山最终选定了参谋军事毛贵。

此人原本是芝麻李麾下的百户,起点很低,却极善学习。

石山将其发掘出来后,先经徐州大战的战阵历练,又在军令司近距离考察学习良久,发现毛贵军、政两方面都有所长,更难得的是他还有全局眼光。

红旗营现在的中层将领中,还有卞元亨表现出类似天赋,都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值得压更多的担子,以尽快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争取能早日独当一面。

石山授予了毛贵一个临时性职务——行军总管,并给他留下了四千兵马,让他接触民政,全面发展,同时任命汪广洋为当涂县令,协助毛贵稳固大军后路,继续负责甄别和消化战俘。

元廷已经开放了团练禁令,各地遇到紧急情况,正规军不足时,都会大肆招募乡勇应急。

不过,这些临时征募的“义兵”,一般军纪都不怎么好,也只能充作炮灰应急,各地官员对这些人既用又防,未加整训,根本不敢放他们进城协防。

集庆路在册百姓就有二十余万户,超过百万人口。在冷兵器时代,有了青壮男丁就等于有了兵源,不管其战斗力如何,战后如何处理这些被武装起来的乡勇,都将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战前,军令司根据集庆路的人口和经济情况,推测此战最终的俘虏总数可能高达三四万。

因此在战前制定的分批渡江计划中,就将战训营等非战斗人员安排在了第二批渡江序列,他们将协助当涂、江宁镇等地的留守人员,负责甄别和转化战俘。

甄别工作的重点在于这些乡勇的大小头目,原则也并不复杂:凡是有欺压底层乡勇、为非作歹、民怨极大的,一律就地正法;剩余的,也要谨慎使用,严加看管。

乱世当用重典,尤其是在新占领区,不杀人不足以立威。

但此举还有着更深远的目的——这些团练武装的大小头目,大多数本身就是地方豪强士绅,名下拥有大量田宅庄园,由是他们才会镇压起义军最为积极,本身就是红旗营需要重点打击的反动势力。

打掉这些人,石山才能光明正大的没收他们的家产,用于养军治民,为新政权在江南立足,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消化占领区,并不是要等到破城之后,坐在官衙中按部就班地分派任务。

攻破江宁城,只是在军事上确认红旗营对此地的控制权;在此之前,石山就必须下大力气整顿城外的根基之地,重新洗牌集庆路的利益格局,以确保自己对这片区域的绝对掌控。    ——收服此地人心,恰好是比攻破城池更重要的任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