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战后结算捅娄子 - 扫元 - 江湖野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扫元 >

第252章战后结算捅娄子

第252章战后结算捅娄子

长时间的围城和攻心战,早让江宁官民意识到城池必破,石山必将入主江宁的结局。

守军的抵抗意志极为薄弱,当卞元亨率先攻破石城门(西城门),将红旗插上西城墙垛口的那一刻,守军的心理防线便彻底崩溃了,通济门(东城门)、聚宝门(南城门)也很快相继被攻破。

红旗营将士发出震天般呐喊,从三个方向汹涌而入,迅速控制城中各要点。

除了集庆路达鲁花赤达尼达思中流弹而亡,同知周允恭被溃兵挤落城墙摔断大腿外,其余文武官员早知集庆路水陆通道已被红旗营拿下,根本没有突围的想法,尽皆选择了投降保身。

随着江宁城易主,有着二十一万六千余户,人口逼近一百一十万的集庆路正式落入了石山的囊中。

尽管集庆路只辖有四座江宁、溧水、溧阳、句容城池,总人口却已经超过了庐州路和濠州十余座城池的人口总和(注)。

若是算上早已拿下的太平路当涂县,以及即将继续扩张的领地,红旗营在江南所掌控的人口数量和财富规模,很快就将全面超越其江北的根基之地。

在农业时代,有人口就意味着有粮食,有兵源,有赋税,这就是最根本的“国力”。

因此,红旗营的工作重心自然而然地从江北转移到了更为富庶的江南。攻陷江宁城的当日,石山便下令将元帅府迁至江宁城中,以适应红旗营在江南即将快速扩张和治理的需要。

江北那么大的基本盘,自然也不能就这么丢掉。

为此,石山成立了“江北诸路总管府”。

其辖区包括:庐州路全境十县(未含在徐宋手中的英山县)、安丰路三县(钟离、定远、怀远)、淮安路一县(五河)以及安庆路一县(桐城),共计十五座城池。

他任命李武为翼元帅兼江北诸路总管府总管,许他开府建牙,赋予其相当大的自主权,统揽江北各地的军政要务,以避免大小事务均需跨越长江请示元帅府,而延误宝贵的时机。

并任命冯国用为总管府同知,原无为州知州夏君祥为治中,协助李武管理诸般事务。

当然,涉及扩军、重要官员任命、赋税调整等重大事务,必须先报请元帅府批准。其余重要事项,也需事后向元帅府报备。

总之,总管府并不能总揽一切,更不能真由李武一言而决。

这并不是石山对李武个人不够信任,而是随着红旗营地盘的逐步扩张,未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文武大员需要独当一面。

中枢和前线统帅的权责界限,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反复摸索、界定和逐步完善,这是任何一个走向正规化的政权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除了江北诸路总管府所辖的十五城外,扬州路清流、来安、全椒、六合等四县,与江宁城隔江相望,直接关系到江宁的安全,故仍由镇朔卫都指挥使傅友德统揽防务,并归元帅府直辖。

而对于更北面的泗州、宿州、徐州等地,名义上隶属于芝麻李的徐州红巾军诸部,石山则给予了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例如彭二郎所部攻占泗州治所盱眙县,就是为了自行解决其部日益严峻的粮食危机。

对此,石山并没有过多地干涉。

他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元帅府迁徙到江南,对徐州路的管控力度必然会进一步减弱。而红旗营在江南站稳脚跟后,徐州红巾军作为江北屏障,牵制元军主力的“历史使命”也已经基本完成。

更重要的是,红旗营的战略重点已全面转向经营江南,在江北的战略暂时趋向于保守和防御,实在无力也无意在遥远的徐州方向投入过多的资源和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以便灵活应对当地局面,已是必然和务实的选择。

乱世争霸,就是如此。

势力领袖若是没有“用人不疑”的胆略和气魄,妄想捆住所有前线文武的手脚,一点自主权都不愿意下放,那就不可能实现稳定的扩张,最终只能老老实实当个割据一方的山大王罢了。

至于徐州红巾军诸部会不会因此而尾大不掉,甚至脱离红旗营掌控,石山对此并不是很担忧。

——连年的战乱,已经使得淮北地区人口锐减(其中相当一部分流民南下进入了红旗营治下),农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民生凋敝。

加上该地区地处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无论谁占领这片区域,都无法仅凭自身力量维持长期独立的地位,必然需要依附于某一个更强大的势力才能求得生存。

红旗营即便暂时在江北收缩力量,或许无力让徐州诸部“过得很好”,但若想让他们“过得很难受”,却是轻而易举之事。

不管是控制粮草、贸易,还是直接军事打击,都是徐州红巾军诸部不可承受之重。石山相信殷从道、芝麻李、李喜喜、薛显等人清楚自己的处境和实力,应当不会有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

另一方面,为了尽快稳定江南新收复之地,石山也注重选拔任用降官及本地有才干的士人。除了之前招揽的夏煜、孙炎,他又陆续起用了陈遇、陶安、李端等人。

李端出身于溧阳州望族,家学渊源,且自幼聪慧过人,不仅通晓经史,还精于算学,年少时便以才名闻于乡里。

至正十年,李端通过江浙行省乡试,得以出仕,被授予江浙行省税课司大使的职务。

他为官清廉谨慎,在任上大力推行“清丈田亩、核实业户”的政策,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的隐田和偷逃商税行为,使其管辖区域的赋税征收成绩列为最优。

但也正因为如此,李端触动了太多士绅豪强的利益,受到弹劾,被“发配”至集庆路,以行省税课司大使之职,仅司集庆路一路赋税。

江宁城被围时,李端正好因省亲回到了溧阳老家。

随后,溧阳州便被胡大海所部拔山卫围困。他亲眼目睹了红旗营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意识到这支军队与元军和寻常流寇截然不同,很可能真能在江南站稳脚跟。

胡大海攻陷溧阳后,惜才爱才,亲自登门拜访李端,向他详细介绍了红旗营的治政理念和石元帅的求贤若渴,诚邀其为石元帅效力。

石山正急需精通财税征收的人才,得到胡大海的极力推荐后,立即召见了李端。

李端时年三十三岁,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他基于之前在元廷任上推行“清丈田亩”所遭遇的巨大阻力,深刻认识到理清赋税积弊的极端复杂性。

他认为红旗营刚刚立足江南,根基未稳,当以稳妥为上,不宜过早触动盘根错节的豪强士绅利益集团,因此面见石山时,并没有贸然再提全面清丈田亩之事。

而是审慎地提出了三条在他看来更为稳妥易行,且能在不引发剧烈动荡下增加税收的建议:

其一,改变“元廷不论田地肥瘠,一律按亩征粮”的不合理政策(此举导致拥有贫瘠薄田的农民不堪重赋而大量抛荒逃亡),建议按田亩肥瘠程度,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按不同的税率征税,体现相对公平。

其二,对于遭受战乱严重破坏的地区,其赋税应予免征三年,以示休养生息。房屋被焚毁、田亩荒芜的归乡难民,官府应提供种子、耕牛和生产工具,尽力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其三,凡是因战乱或逃亡而遗弃的无主荒田,不论其原属于官田还是民田,谁开垦耕种成熟后,地权便归垦种者所有(元朝政策是荒地仍归原田主,导致百姓不愿尽力开垦),并可享受三年免征赋税的优待,以鼓励垦荒。

这三条建议,在石山看来,其实都算不上特别高明。

因为,类似甚至更深入的政策,他早在江北各地开始探索和施行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