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168直升副科靠山倒台厂长调离赵国栋 -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暗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9章168直升副科靠山倒台厂长调离赵国栋

第169章168.直升副科.靠山倒台.厂长调离.赵国栋升职.

七月盛夏的魔都,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

黄浦江上吹来的风,掠过密密麻麻的屋顶和晾衣竿,到达红星国棉厂区时,早已失去了那点微弱的水汽,只剩下黏腻的热意,并不能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沉闷。

就在这样一个闷热得令人昏昏欲睡的午后,一则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骤然打破了厂区的平静表面,激起了迅速扩散的议论浪潮。

厂长窦鸿朗,毫无征兆地被调离了!

没有惯常的欢送会,没有正式的情况说明,甚至很多人直到第二天,才发现厂长办公室的门换了新锁,里面空了,办公桌和文件柜都清理得一干二净。

这种静悄悄的消失,在按部就班的工厂生活里,显得格外突兀和意味深长。

各种小道消息如同车间里那些无孔不入、四处飞舞的棉絮,迅速在科室和车间之间流传开来,版本各异,细节丰富。

在锅炉房抽烟休息的间隙,有老师傅信誓旦旦地说,是窦鸿朗在市里最大的那个靠山倒了台,树倒猢狲散,他自己屁股底下也不干净,怕被牵连清算,赶紧活动关系调走了,去的还是个清水衙门。

科室的办事员们交换着眼神,低声传递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上次那桩仓库纵火案,他虽然表面上撇清了责任,但上面还是认为他治厂不严、用人唯亲,内部留了处分,这次是明调暗降,看着平级,实际权力小了很多。

还有更离奇的说法,在一些喜好打探消息的工人里传播,说是牵扯到更高层面、更难以言说的斗争,传得神乎其神,仿佛说话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但细究起来,又都是捕风捉影,毫无实据。

阳光明坐在厂务办的办公室里,窗外梧桐树上知了的鸣叫一阵高过一阵,像是用尽最后的力气对抗这酷暑。

他手里的钢笔正在一份日常生产报表上签署意见,有些心不在焉,笔尖顿了顿,一滴蓝黑墨水不受控制地洇在稿纸上,慢慢晕开一个小小的边缘毛糙的蓝点。

他也听到了那些风声,各种版本的猜测像热风一样灌进耳朵。

但以他现在的层级,厂务办的秘书,根本无法触及真相的核心。

窦鸿朗为何突然离开,就像厂区上空盘旋扭曲的热浪,看得见摸不着,只留下一个模糊而灼人的印象,让人心烦意乱。

他只知道,窦鸿朗确实走了,走得悄无声息,甚至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仓促和狼狈。

更重要的是,他走了,厂长的位置,空了出来。

红星国棉厂的厂长,算是厂里的二把手,在生产管理上握有实权,是仅次于田书记的重要位置,如今骤然虚位以待。

这就像在看似平静的池塘里投下了最肥美的饵料,瞬间吸引了所有潜在猎食者的目光,水面下暗流涌动。

厂里的气氛变得微妙而紧绷。

走廊里的偶遇,笑容背后可能藏着试探;食堂吃饭时三五一堆的闲谈,话题总是不自觉地绕回那件事;甚至车间休息时,片刻的沉默,都似乎隐藏着无声的揣测和权衡。

空降,还是内升。

这两个简单的选项,牵动着厂里无数人的神经,关系着各自的前程和派系的起伏。

如果空降,意味着上面可能对厂里现状不满意,现有的权力格局将面临洗牌,很多人要重新站队,很多既得利益可能受损。

如果内升,那么谁最有希望?

资历最老的霍书记,还是同样资深且作风强势的孙书记?他们的名字被频繁提及,支持者们也在私下里活跃着。

但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那间挂着“副厂长”牌子的赵国栋的办公室。

他来厂时间最短,满打满算不过一年半。

但他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作风,主持设备技术改造取得的显著成效——细纱断头率下降、布机效率提升都是有目共睹的。

还有在仓库纵火案中面对不利局面时,他展现出的惊人魄力和最终翻盘、揪出真凶的韧性,都让这个人无法被忽视。

更重要的是,他有田书记的坚定支持。

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事实,田书记在许多场合肯定过赵国栋的工作思路和成绩。

当然了,两人的战友关系,在工厂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

阳光明的心也悬着,他比厂里大多数人都更关注这件事的最终走向。

他和赵国栋的关系,早已超越普通的上下级,经过仓库纵火案的并肩作战和危机应对,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度绑定的信任和默契。

某种意义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赵国栋若能再进一步,登上厂长之位,对他阳光明而言,意义绝非仅仅是领导的高升,更关乎他自身未来道路的宽窄和方向。

他仔细思量着各方因素。

论资历,赵国栋确实不如那两位副书记深厚,这是明显的短板。

但论实际工作能力,论拿得出手的实绩,论在工人和技术员中逐渐积累的威望,尤其是处理棘手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清晰思路和果断手腕,赵国栋的优势又相当明显。

再加上田书记在厂内和可能向上施加的影响力,如果上面没有特别强烈的意向非要空降一个厂长下来,赵国栋的机会确实很大。

然而,上面的博弈,乃至更上层的心思,阳光明无从得知,那是他无法触及的层面,被重重迷雾笼罩。

但他觉得自己不能只是干等着,被动地接受任何结果。他总想为赵国栋做点什么,哪怕只是锦上添花,哪怕最终作用微乎其微,也算尽了一份心力。

他想到了自己最熟悉的武器:笔。

想到了上次那篇发表在《沪海日报》上的文章,那篇文章为他个人赢得了厂级优秀党员的称号,也为厂里争了光,更重要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赵国栋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的正面形象。

舆论的造势,在某些关键而微妙的时刻,或许能起到一点意想不到的作用,就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涟漪虽小,总能扩散出去。

他斟酌再三,决定不再像普通下属那样对此等大事保持沉默和距离。

经过仓库纵火案的并肩作战,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一种超乎寻常的信任和直接沟通的渠道。

他可以选择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支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