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乔迁新居,步步高升
马车驶入上宛县城,穿过几条热闹的街市,最终拐进一条名为“七方巷”的巷子。
巷子不宽,铺着青石板,两旁是些白墙灰瓦的院落,看着有些年头,却收拾得干净整齐,透着一种闹中取静的安适感。
“到了,就是这里。”卢盛跳下马车,指着巷中段一扇黑漆木门,门上贴着崭新的红纸福字。
他推开院门,引着萧家一行人入内。
院子不大,却方正敞亮,青砖铺地,一角有口老井,井沿光滑;另一角搭着个鸡棚,虽空着却打扫干净;最惹眼的是院中一棵枝繁叶茂的桂树,正值花期,绿叶间缀满米粒大小的金黄花朵,幽香袭人。
“这院子真好!”老余氏眼睛一亮,忍不住赞道,“有井,有树,还能养几只鸡!比咱老家那土坯院子强多了!”
卢盛笑道:“祖母喜欢就好!这地段也好,离云沟巷就一炷香的路,那边都是书香门第。巷口出去就是集市,买菜买肉、针头线脑都方便,斜对面还有家医馆。生活极为便利!”
他压低声音:“月租八百文,是托了牙行的关系才拿下的实惠价。这地段,这院子,寻常少说也得一两二钱银子呢!”
老余氏闻言,心里飞快算了一笔账:一年租金将近十两!这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巨款。
但此刻,她只是略一沉吟,便斩钉截铁道:“值!为了孩子们读书上进,这钱花得值!”她的观念,已彻底从挣扎求存转向了投资未来。
一家人欢天喜地开始搬运行李,打扫布置。
老余氏抱着襁褓中的小孙女,坐在桂树下的石凳上,看着儿孙们忙碌,脸上始终带着慈和的笑意。苦难似乎从未在她脸上留下如此轻松的痕迹。
新居有三间正房,都带着小巧的套间,足够老余氏、萧伯度一家、萧仲远一家九口人居住。
最让萧宁惊喜的是,他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小房间!虽然不大,但有一扇临巷的支摘窗,一张小床,一张书案。他摸着那光滑的桌面,心中充满了新奇与满足。
周氏和王氏忙着擦拭门窗,铺设被褥;萧伯度和萧仲远兄弟俩合力归置家具;萧瑶儿带着萧云打扫庭院。
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和淡淡的石灰水味,混合着家人欢快的说笑声,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这时,巷口传来笑语声,却是卢夫人、吴夫人带着丫鬟婆子,提了些糕饼点心前来道贺乔迁之喜。
“恭喜老太太!贺喜老太太!乔迁新居,步步高升!”
“以后就是街坊邻居了,多多走动!”
老余氏和周氏、王氏连忙迎上去,热情招呼。这份来自城中贵妇的主动结交,让萧家女眷们脸上更有光彩,心中也更踏实。新生活的开端,显得格外热络而顺遂。
送走客人,已近傍晚。
王氏看着那空置的鸡棚,笑道:“娘,今日乔迁是大喜事,要不……把咱从老家带来的那只芦花鸡宰了?炖锅芋头,给大家沾沾荤腥,庆祝庆祝?”
若在以往,老余氏定要心疼半天,一只正下蛋的母鸡,岂能说吃就吃?
可今日,她竟毫不犹豫,痛快地一挥手:“宰!是该庆祝!瑶儿,去地窖拿几个头茬芋头!云哥儿,帮你娘烧火!”
“好嘞!”萧瑶儿和萧云高兴地应声,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纯粹的快乐。
没多久,厨房里便飘出浓郁诱人的香气。
晚膳时分,一家人围坐在正屋堂屋的八仙桌旁。
一大盆热气腾腾的芋头炖鸡摆在中央,鸡肉炖得酥烂,芋头吸饱了汤汁,粉糯咸香。旁边还有几样清炒时蔬和一盆糙米饭。
“吃!都多吃点!”老余氏笑着给每个人碗里夹菜。
萧仲远给妻子周氏盛了碗浓汤:“你身子虚,多喝点汤。”
萧伯度给儿子萧云夹了个大鸡腿。
萧宁咬了一口芋头,只觉得鲜香粉滑,滋味无穷,比记忆中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美味。
全家九口人(除了尚在襁褓的小妹),吃得额头冒汗,心满意足,两眼冒光。这简单却丰盛的一餐,充满了家的温暖和苦尽甘来的踏实幸福感。
晚饭后,周氏温和地提醒两个儿子:“云哥儿,宁哥儿,明日便要早起去族学拜见夫子,不可迟到。碗筷放下,娘来收拾,你们早些回房温书,然后歇息。”
“是,娘。”萧云和萧宁乖巧应声,起身回了自己房间。
萧宁躺在属于自己的小床上,盖着带着阳光味道的新被子,望着窗外透过支摘窗洒落的皎洁月光,鼻尖萦绕着淡淡的桂花香,心中一片宁静与满足。
他细细回味着穿越到这世界后的短短几个月:
从食不果腹、备受白眼的乡下书童,到如今……
挣下了“神童”的名声。
将贫困潦倒的家从乡村“捞”了出来,在县城安了家。
拥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话本分成)和强大的人脉关系(卢、吴等家)。
生活彻底步入正轨,家人和睦,充满希望。
明日,他将以正式学子的身份,踏入宛南城最好的卢氏族学开蒙读书。
这一切,恍如梦境,却又真实无比。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从明天起,他就不再是那个需要绞尽脑汁、小心翼翼改变命运的小书童了。
他将成为一名拥有正规学籍的古代小学生,甚至可以说是……古代贵族小学读书的小学生?
带着这份轻松、期待又略带幽默的心情,萧宁沉沉睡去,迎来了他在上宛县城的第一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