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新侯承宠,衍圣归天
第451章新侯承宠,衍圣归天
天启二年七月的北京城。
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东城的粮市口前,排队买粮的百姓从巷头绕到巷尾,竹篮里攥着铜钱,眼神里满是焦灼。
江南水灾断了漕运,往日三钱一石的粟米,如今涨到了五钱,翻了近一倍。
有老妇踮着脚往粮铺里望,被伙计摆手拦住:
“婶子再等等,朝廷的赈济粮下午就到,不哄你!”
“先给我买一点,家里要断粮了。”
“要买也得排队,还能插队不成?”
街角的粥棚前,锦衣卫带着腰牌巡查,盯着那些想囤积粮食的粮商,一旦发现私藏,当即查抄。
多亏了这及时的管控,粮价虽涨,却没闹到饿死人的地步,京城大体还算安稳。
此刻。
城南的平虏侯府,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朱红的府门上方,“平虏侯府”四个鎏金大字刚刷过漆,在阳光下晃得人眼晕。
门口铺着的大红地毯,从府门一直铺到街对面,踩上去软乎乎的。
两侧挂着的红灯笼,一串挨着一串,从门楣垂到地面,风一吹,灯笼穗子簌簌作响,满是喜气。
府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踮着脚往里面瞧,议论声此起彼伏:
“听说这侯爷去年还是银川的驿卒,这才一年多,就封了侯,真是天上掉馅饼!”
“你懂啥?人家生擒了皇太极,救了边关多少人,陛下能不宠吗?”
“今天大婚,内府亲自操办,连皇后娘娘都赐了贺礼,这规格,比老勋贵家还气派!”
这些百姓,各个是羡慕嫉妒恨。
恨不得此刻府中的新郎官,换成他们自己。
外面热闹。
府内更是的热闹更甚。
庭院里搭着十几座青棚,棚下摆着红木八仙桌,桌上的青瓷碗碟擦得锃亮,刚端上来的各式菜肴冒着热气。
穿红戴绿的仆役们穿梭其间,手里捧着酒壶、茶盘,脚步匆匆却井然有序。
这些仆役有一半是内府派来的,从尚膳监的厨役到浣衣局的杂役,连布置庭院的匠人都是工部特意调派的,生怕怠慢了这位新晋的侯爷。
正厅里,朱自成正穿着一身大红的蟒纹吉服,腰间系着玉带,头戴嵌宝金冠。
他比一年前在银川时挺拔了不少,脸上的风霜淡了些,却还带着几分硬朗。
谁能想到,一年多前,他还是个骑着马在驿站间送信的驿卒。
承蒙陛下点将,先在山东立功,后来在辽东战场上屡立奇功,最后生擒皇太极,一战成名。
如今被封为平虏侯,赐府第、赏田宅,连大婚都由内府操办,这份恩宠,在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里,都是罕见的。
毕竟明朝的勋贵多是世袭,像他这样从底层靠战功封侯的,屈指可数。
“侯爷,定远侯邓侯爷到了!”
执事的声音传来。
朱自成连忙整理了一下吉服,迎了出去。
只见邓邵煜穿着一身紫色的勋贵常服,手里拿着个锦盒,脸上堆着热情的笑,身后跟着几个家丁,抬着几箱贺礼。
“贤弟,恭喜恭喜!”
邓邵煜上前拍了拍朱自成的肩膀,语气热络得像是多年的好友。
“今日大婚,真是天大的喜事,愚兄特来道贺!”
朱自成拱手还礼,语气谦和:
“侯爷客气了,快请进。”
两人并肩往里走,邓邵煜压低声音,带着几分讨好:
“贤弟啊,这次侄女能嫁入侯府,全靠皇后娘娘慧眼,也靠贤弟你不嫌弃。
咱们两家结亲,往后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用得着愚兄的地方,尽管开口!”
他这话倒是真心。
新娘邓氏虽是他的远房侄女,论起亲疏,早出了五服,往日里不过是个没什么名分的旁支姑娘,可架不住是皇后亲选的良配。
皇后亲自开口,别说只是远亲,就算是个普通百姓,他也得欢欢喜喜地送嫁。
更何况,朱自成如今是皇帝眼前的红人,手握部分兵权,前途不可限量。
他们定远侯一系这些年渐渐没落,能攀上这门亲事,说是“高攀”都不为过,自然要大肆宣扬,恨不得让全京城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