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奇奇怪怪的恐惧症——特殊恐惧症有多
第5章奇奇怪怪的恐惧症——特殊恐惧症有多特殊
【章前测试】用你的方法给下述的各种特殊恐惧症归类。
鸟类恐惧症、黑暗恐惧症、幽闭恐惧症、飞机恐惧症、注射恐惧症、猫狗恐惧症、蛇类恐惧症、雷电恐惧症、牙科治疗恐惧症、血液恐惧症、草地恐惧症、恐高症、汽车恐惧症、密集恐惧症、海洋恐惧症。
【答案】(答案不唯一)
鸟类恐惧症、蛇类恐惧症、猫狗恐惧症都属于动物恐惧症;
黑暗恐惧症、海洋恐惧症、雷雨恐惧症、恐高症都属于自然因素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飞机恐惧症、草地恐惧症、汽车恐惧症都属于情境类恐惧症;
注射恐惧症、牙科治疗恐惧症、血液恐惧症都属于血液、伤口恐惧症。
1.来自幽闭空间的恐吓
孩提时期的某些经历,可能会让封闭的空间成为一头吃人的“猛兽”。
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多恐怖片会围绕着“幽闭空间”展开:伴随着阴森的配乐,跟随镜头进入那阴暗而狭窄的小道,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感瞬间涌上心头。观众们很容易就会被带入到剧情中去。一部分对于幽闭不敏感的观众可能不明白这种恐惧的点在哪里,而对于各种程度的幽闭恐惧症患者来说,这种镜头实在是令人恐惧至极。
幽闭空间指的是各种或封闭或拥挤空间,例如,车厢、电梯等,都可以算是幽闭空间,而在恐惧症的大家族中,有一种十分突出的恐惧症就名为“幽闭恐惧症”。幽闭恐惧症的人群很广泛,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恐怖片喜欢用幽闭空间的恐惧感来营造恐怖的气氛。
但是,现实生活中,幽闭恐惧症患者所遭受的痛苦可远比普通人在观看这类恐怖片时的恐惧感强烈得多。他们虽然知道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已经脱离常理,但却难以抑制住自己,在恐惧症发作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较为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若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尽快脱离该情况,则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窒息,甚至出现濒死感。比如,有些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害怕进入电梯,他们在电梯中会手脚冒汗,四肢僵冷,面色发白,严重的可能还会晕倒。
有的人可能会将幽闭恐惧症患者归于胆小的范畴,但是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不公平的,这样的错误认知也导致很多人尤其是男性,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幽闭恐惧症,更不愿意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因为他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胆小”的人。事实上,人类的天性就是对密闭、无法逃脱的空间有着特定恐惧感,从心理角度来说,这是因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封闭就代表着离群,而离群则代表着死亡。纵使是一个没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当他长时间身处一个封闭的空间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恐惧感,但这种恐惧通常是可控的。那么,为什么相比之下有的人(幽闭恐惧症患者)恐惧和焦虑感会更加强烈,且无法控制呢?有一种看法是这些人往往对自己有着不信任感,或者说他们更多地将自身安全感和信任依附于别人身上。可能跟他们孩提时期的家庭教育或经历有关:家长未能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以建立对自身的信任,却突然将他们置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没有依附对象,信任和安全感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以至于长大后每当陷入这样的封闭空间,他们的脑海里就会重现孩提时期的这段经历及焦虑、恐惧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案例:有一位做行政工作的先生,他每天最恐惧和困扰的莫过于乘坐电梯。每每乘坐电梯时,他就会感觉自己全身都在冒冷汗、心悸,甚至有种窒息感。随着电梯上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反应也就越发剧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他宁可选择爬楼梯,也不愿意乘坐电梯。除了电梯外,他对门窗紧闭的房间、仓库,甚至是再普通不过的电影院都是无法接受的,不管夏天多么炎热,他也不肯开空调,因为开空调意味着需要关闭门窗。幽闭恐惧症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儿童时期的一些痛苦的经历,如案例中提到的这位先生,在其幼年时期就曾经有过一次特殊经历:在亲戚家做客时,因为调皮将自己反锁进了院子里的一间小仓库。直到两个多小时后,家人出门寻找,才把哭得满脸通红的他从仓库里放了出来。这段经历经后来经常在他的噩梦中闪现,一片漆黑中,只有他与恐惧相伴。此后,只要一面对出入口紧闭的地方,他就会感到十分无助、心跳加快、眩晕,这种情况随着年龄增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现在在严重的情况下,他甚至还可能会晕厥。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可能有的人会将幽闭恐惧症看作是广场恐惧症的相反面,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时不正确的:有时候幽闭恐惧症会跟广场恐惧症“重合”,因为两者都一样,待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仍旧会恐慌。因此,有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就是,在人群密集的广场上,可能会同时出现幽闭恐惧症以及广场恐惧症。
2.人为什么会恐高?
如果你站在深谷的边缘,你会感到即将会坠落的压迫感,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自从张家界天门山玻璃栈道正式投入营业后,许多爱好冒险与猎奇的人都纷纷前往,以至于张家界天门山玻璃栈道一度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有趣的是,“恐高症”也因此成为高搜索词:不少人纷纷表示自己怕高,有恐高症,恐怕无福体验张家界天门山玻璃栈道的美景与刺激了;也有的人去挑战了,发现自己一站到玻璃栈道上就两腿发软,行走不能。但是,怕高真的就是恐高了吗?那可未必。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有将近90%的成年人曾有过怕高的情况。也就是说,怕高其实是一种人群中广泛存在的体验。这种恐惧感更多的是自我防御系统的一种反应。简单来说,当你站在高台边时,你可能会感到害怕,有强烈的压迫感,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掉下去了,这种感觉其实是在提醒自己要小心,不要离边沿太近。由此可见,这份恐惧是合理,且有助于我们生存的。所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讲,怕高是在进化中代代流传下来的自我保护机制。有人可能会问:“当我站在高处往下看时,会有眩晕的感觉;面对恐惧对象时,患者会有颤抖、头晕目眩的感觉。这难道不符合恐高症的特征吗?”
事实上,当人站在高处向下看时所产生的眩晕感,和其他恐惧症发作时产生的眩晕感的产生原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其他的恐惧症在发作时,患者的眩晕感其实是因为强烈恐惧而催化的;而站在高处时,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眩晕,更主要是因为视觉信息的缺失。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日常生活时的视像,当站到高处的时候,我们往下一看,只见来来往往的车流、人都缩小得如同蚂蚁一般,视觉也处于模糊的状态,视觉信息就因此出现了大幅度递减的情况,我们的身体也会丧失部分平衡。而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眼前所见的来对身体的平衡进行调节的,当我们站在高处向下看的时候,由于视觉信息已经不足以作为平衡反馈,并且我们的双眼也没办法在水平的位置找到相应的可以作为水平参考物,于是,我们的平衡系统便陷入了混乱的状态,继而才引发了眩晕感。也就是说,出现眩晕感并不能作为恐高的判断依据。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恐高呢?我们或许能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一定的提示:在某趟航班起飞前,乘务员发现机舱里有位男子脸色苍白,浑身不停颤抖,忙向其询问情况,该男子的同伴解释该男子患有严重的恐高症,对乘坐飞机有着强烈的恐惧感。最终,这名男子还是未能说服自己,在飞机起飞前,他临时选择了放弃飞行。
显然,这个男子就是一个恐高症患者,而并非如普通人一样对高度正常的畏惧——尽管飞机并未起飞,但是他的身体已经开始出现恐高的反应,如脸色发白、浑身颤抖等,这个时候,他对高度的恐惧更多的其实并不是来自于身体的体验,而是来自于头脑中的想象,其反应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人仅仅站在高层的室内,甚至连窗户都未曾接近就感到恐惧、害怕、眩晕,那么,他就是一个恐高症患者,他对高度的恐惧已经不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出于本能的反应。
如果你的恐高症对你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不大的话,你也可以选择忽略它的存在。如果想要克服恐高症,那么请记住这一点:不管你多么急切想要改变现状,多么迫切需要克服恐高症,都要慢慢来,切忌突然间将自己暴露在高处的边缘处。因为缺乏视觉信息所出现的眩晕感并不属于人类可逆或可抗的范围内。贸然让自己置身于高高的边缘处,很容易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心理刺激,不仅会造成安全风险,还会加重恐高症。
3.特殊恐惧症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