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教子
百日祭后,燕王一家启程返回北平,返程并不着急,燕王以带着家眷散心的速度,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
燕王骑在高头骏马上,五岁的朱高煦坐在父亲前头,同乘一骑,燕王一手捂在儿子软软的肚皮上,防止他跌下去。
七岁的朱高炽端坐在马车里,手中拿着一本《礼记》,看得津津有味。
徐玥则是抱着两岁的朱高燧坐在正中宝座上,对朱高炽道:“炽儿,在行走的马车里看书会伤眼睛。”
朱高炽乖巧地合上线装书。
徐玥道:“《礼记》之中,有五个字母妃最喜欢,恭敬而温文,这也是母妃对炽儿的期盼。”
恭敬而温文。
7岁的朱高炽,圆滚滚的脑袋里装着聪慧,面庞上是稚气未脱的圆润,弯眉下一双眼眸清澈明亮,福气满满的小耳朵透着红润。
这小脸儿,摸一把不知多么快乐?
七岁的男孩儿已经开始与女孩儿分席,有了明确的性别意识,所谓“儿大避母,女大避父”。
即使徐玥是他的母亲,也不再如幼时那般对他随意搓揉,她瞧着大儿子,暗道光阴荏苒,她是在洪武九年正月成婚,成婚九年了!
史载徐皇后九年七胎,她偷工减料了,只生了三个儿子,足足少了四个女儿。
“母妃,什么是君子?”
“嗯,这个提问很好!”
徐玥道:“礼记有云,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然而,这并不是君子的全部。礼记中讲了许多合礼的行为,母妃认为,君子之风,是许多合礼行为的总和。”
“对于大明百姓,你是公子王孙,你需以仁慈善良之心对待百姓;
对于皇爷爷,你是嫡皇孙,亦是臣下,你需以忠孝之心对待皇帝陛下;
对于父王和母妃,你是长子,你需感念父母生养功恩,以孝心对待父母;
对于弟弟们,你是长兄……”
“依着《礼记》所教化的道理,知何谓‘仁义礼智信’,明辨是非,恪行正道,便是君子。”
朱高炽下跪,左手叠右手行拜礼,咚一声磕了个头,道:“谢母妃教导,孩儿明白了!”
徐玥莞尔。
这一路上,徐玥会给朱高炽讲他们途经的每一座名城的底蕴,每一段运河的前世今生,每一处闸口的先人智慧。
从淮安到扬州段,吴王夫差为了打齐国开了邗沟;
从洛阳到淮安,从洛阳到聊城,是隋炀帝开通的隋唐大运河;
再到元世祖忽必烈为了从南方运输物资到元大都,派郭守敬打通了淮安、宿迁、济宁、聊城、德州……形成了京杭大运河。
讲隋炀帝杨广的功与过,她曾说:“有的事,罪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炽儿,看待事物要有辩证思维,看正反两面,不可人云亦云。”
帘外。
燕王道:“煦儿这么喜欢陪父王骑马,回北平,父王给你找一匹小马,教你骑马可好?”
朱高煦展开手臂欢呼道:“好!”
朱高炽听见了。
徐玥问道:“炽儿,想不想让父王教你骑马?”
朱高炽点了点头。
徐玥道:“你自己对你父王说。”
朱高炽掀开帘子一角,大声道:“父王,炽儿也想学骑马!”
“行——!”
“炽儿,你父王的字写得比母妃好很多,你要不要学?”
朱高炽两眼闪闪发光,点了点头。
父王更宠爱老二,因为老二生得仿似他自己,宛若迷你版的朱四郎。
懂事而敏感的朱高炽,他观察得尤其细致。
孩子在幼年时,第一个崇拜的人便是自己的父亲,徐玥有意让朱玓参与孩子的养育,“长于妇人之手”的男孩子,总缺些阳刚之气。
是日,载着燕王一家及奴仆护卫的宝船停泊在济宁城玉带桥边。
徐玥给孩子们讲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宁城,讲梁山县这片土地,以及存在于施耐庵小说里的草莽英雄,三个男孩子在船舱里躺成一排,听着母妃温柔的声音入睡。
回到另一个船舱,徐玥问道:“四郎,你能不能请宋恪入王府来教孩子书法?”
朱玓问:“你说谁?”
徐玥轻声细语道:“我所知的当代书法名家,其一是已故的宋璲,其二是晋王府的太常寺丞杜环。”
“我想聘请宋仲珩的儿子宋恪入王府当习字先生。胡逆案已经过去五年,宋府男丁,唯宋恪一人了,好好的读书人,如今过着为奴的日子,摧折于蒙昧者,妾身委实不忍……此举既能替宋学士的后人解厄,又于孩儿们有益,一举两得。”
朱玓沉默思索,要接回被流放茂州的宋恪,于他不算是难事,只是……
此举有悖逆父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