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 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96章

第96章第十一篇第95章竺可桢的科学救国之路

20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的史册上,镌刻着这样一个名字——竺可桢。这位早年留美的中国气象

学家、地理学家,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中国自己的气象学研究和应用的宏伟大厦

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生平简介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15

岁进入上海澄衷学堂。他身材瘦弱,被同学胡适讥笑说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

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生资格,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3年毕

业后,他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1918年他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

的几个新

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教授气象学和地理学,

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较早的现代地理学著

作。

1920年,他与当时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

1928年,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他在南京建立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

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1936年,他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

“求是”二字为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于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竺可桢为选

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侠魂与次子竺衡先后病逝。抗战胜利后,竺可桢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爱国运动给予支持,所以在校内科学、民主和

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

1949年4月,他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他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成立的中

国科学院任副院长(郭沫若任院长)。他首先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

成了划分中国自然区划、制定国家大地图集等工作。他还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综合考察活动

,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定居北京后,他开始研究物候学,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

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他又发表了汇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

1974年2月7日,他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烽火硝烟中打造“东方的剑桥”

竺可桢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年中,领导浙江大学在抗战中辗转千里,把浙江大学由一所

地方性大学建设成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被外国人称为“东方的剑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浙江大学的学生们为了呼吁停止内战,全面抗日,举行了一次又

一次的游行请愿活动。当时的校长对学生实行法西斯式的管理,遭到学生们的驱逐,学校局

面失去控制。

浙江大学当时虽是国立大学,但规模很小,只是一个地方性大学。蒋介石希望自己的家乡能

有一所像样的大学,于是委任竺可桢去整顿浙江大学。

1936年4月下旬,竺可桢来到了浙江大学。然而,没多久,国内的时局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杭州的形势岌岌可危,竺可桢不得不带着浙江大学的师生告别美

丽的西湖,撤离杭州。

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在枪炮声中落到了头上,竺可桢开始认真思考在这种背景下办学的方针

和宗旨。

当时一年级的新生搬到了天目山,在开学典礼上,竺可桢作了《大学生之责任》的演讲

。他说道:“在这困难严重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有百折不挠、坚强刚果的大学生,来领导

民众

,做社会的砥柱。所以诸君到大学里来,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