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045不是她的错觉。 - 渡春光 - 林起笙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渡春光 >

第45章045不是她的错觉。

第45章045不是她的错觉。

第45章

玉蓁仍跪拜于地,从她的这个角度,可以清晰地看见青年逶地的衣摆——

玄黑的锦缎在天光下淌着柔润的光泽,边缘绣以团窠瑞兽纹样,彰显着眼前人的身份矜贵。

纵使玉蓁的心里再怎么不愿,最终也只能屈于他的威压,咬咬唇,缓慢地站起身来。

动作间的带起丝缕轻风,裹挟着少女身上的淡淡清香,迎面而来,萦绕鼻端。

丝缕的香气如有形般,无意拨人心弦,萧行湛不禁有短暂的愣神,只一怔的功夫,便又看见她低着头,唯恐避之不及地倒退半步,和他拉开距离。

这诚惶诚恐、敬而远之的模样,简直和方才那个身形娇弱,却不惧力量悬殊,敢于同壮年男人对峙的少女判若两人。

萧行湛眉梢微挑,打量她的眸色也稍黯了些。

他的心里莫名浮起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失望。

但她身上那股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还是令他心生好奇。

正当他准备开口,想让她擡起头来时,一声声由远及近的高声呼喊,打断了他的思绪——

“殿下,殿下!大事不好了!”

萧行湛眉峰微挑,循声望了过去。

只见一个士兵模样的男子艰难地穿过拥挤人群,形色匆忙。

待终于赶到他面前时,已是气喘吁吁。

萧行湛等他把气缓匀,不禁蹙着眉头,问道:“何事如此慌张?”

闻言,士兵的神情又多了几分不自然。

他躬身作揖道了句“恕罪”,随后便踮脚附耳,在萧行湛的耳畔低声回禀。

周围讨粥的难民熙来攘往,前遮后拥。

嘈杂的人声中,玉蓁于无人在意之际,悄然擡眸。

只见太子在听完士兵的几句耳语以后,原本平静如水的脸上,骤然起了几分波澜。

饶是玉蓁隔了些距离,听不见只言片语,但看太子的神情变幻,却也能觉出大事不妙。

在萧行湛重新将注意力转回她身上时,玉蓁复又颔首,任由额前的碎发垂落,半掩她的面容。

或许真的是事出紧急,这回,萧行湛终是没了探究她的心思,淡淡扫她一眼后,便不再停留,翻身骑上随从牵来的骏马,扬鞭驰驱而去。

听着跋的马蹄声踩踏着尘嚣渐远,玉蓁始终悬着的心,总算暂时落地。

不过,她虽因太子的离去而松了口气,但随之涌上心头的,反倒是更加浓重的不安。

太子身居高位,能够牵动他情绪的,必然也是关乎社稷的大事。

玉蓁秀眉微蹙,目光落在排队领粥的难民身上。

也许方才的变故对他们来说,或多或少是有些影响,只是民以食为天,恐怕再大的事情,都比不过此刻的温饱重要。

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旧是浑然不觉的模样,眼里只有锅里热腾腾的白粥。

玉蓁望着他们沉吟了片刻,还是觉得应当向清和大师他们告知一声。

总归在那个壮汉闹事以后,萧行湛就让他的亲卫暂时替了她的位子,代她为难民施粥,她也因此空闲了下来。

于是玉蓁便借口受惊,需要回去歇息,就先行离开了粥棚。

不知是疑心作祟,还是她平日里未曾过多留意。

去往清和大师营帐的途中,玉蓁总觉得周围巡逻的士兵似少了些,不如之前的守备森严。

这细微的发现,让她心里愈发难安,脚下的步子也随之加快了几分。

但好巧不巧的是,当她赶到清和大师的帐前时,却得知清和大师并不在此。

留在帐内的只有他座下的一个小沙弥,负责清扫打理。

见到玉蓁,他只交代道:“师父一早就出门义诊去了,至今未归。沈姑娘可以先在此等候,或许再过一会儿,师父便回来了。”

玉蓁也怕若她出门再寻,与清和错过,索性便如小沙弥所言,暂且留在帐内等待。

可等待的时间总是难熬,随着时间的寸寸流逝,玉蓁的心里也愈发不安。

起先她还以为是自己多虑,想得太过复杂。

然而当她亲眼看见营帐外的士兵撤走一批时,她才终于确定,这一切,都不是她的错觉。

——城郊的守备,当真在逐步减弱。

先前在城外设置士兵巡逻,是为了防止流民不满朝廷的安排,露宿城郊,而奋起暴动。

如今朝廷虽怀柔善待难民,试图从微末处入手,安抚他们的情绪,但事情的本源还未解决,这些背井离乡的流民仍未得到安顿,无处可去,看不见未来的曙光,时日渐长,纡郁难释,依然会有爆发的可能。

而在动荡不安的此时撤去城郊的守卫,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玉蓁不懂朝政之事,也不敢妄加揣测上位者此举的用意,可她的直觉告诉她,此事应当与方才,那个士兵回禀给太子的变故有关。

按理说,这种似乎事关社稷的变动,她本不应叨扰红尘之外的清和大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