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巧(1) - 二十几岁女孩要懂得的心理学诡计 - 李锦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1章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巧(1)

第21章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巧(1)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二十几岁的女孩,千万不要忽视语言的力量。与人交谈时,学会察言观色,洞悉别人的心理,才能将话说道别人的心坎里去,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闯入语言的“禁区”。

投其所好,将话说到对方心坎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二十几岁的女孩与人交谈时,不妨投其所好,,去迎合对方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为他人送上“一顿美味大餐”,相信总比你漫无目的地乱说更能打动对方的心。

凡到过牡蛎湾拜访过罗斯福的人,对他广博的知识无不感到惊奇。“无论是一个牧童,猎骑者,还是一位外交家,”勃莱特福写道:“罗斯福都知道同他谈些什么。”那么罗斯福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其实答案很简单。无论什么时候,罗斯福每接见一位来访者,他都会在这之前的一个晚上阅读有关这一个客人所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便找到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罗斯福同所有的领袖一样,懂得与人沟通的诀窍,这就是:谈论他人最感兴趣的事。前耶鲁大学教授、和蔼的费尔普早年就有过这种教训。

“我8岁那年,有一个周末,我去拜望我的姑母,并在她家度假。”费尔普在他的一篇关于人性的文章中写道:“有一天晚上,一个中年人来访,他与姑母寒暄之后,便将注意力集中于我。当时,我正巧对船很感兴趣,而这位客人谈论的话题似乎特别有趣。他走后,我对姑母说,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对船是多么感兴趣!而我的姑母告诉我说,他是一位纽约的律师,其实他对有关船的知识毫无兴趣。但他为什么始终与我谈论船的事情呢?”

“姑母告诉我:因为他是一位高尚的人。他见你对船感兴趣,所以就谈论能让你喜欢并感到愉悦的事情,同时也使他自己受人欢迎。”费尔普说:“我永远记住了我姑母的话。”

杜佛诺公司是纽约一家面包公司,杜佛诺先生想方设法将公司的面包卖给纽约一家旅馆。4年以来,他每星期去拜访一次这家旅馆的经理,参加这位经理所举行的交际活动,甚至在这家旅馆中开了房间住在那里,以期得到自己的买卖,但他还是失败了。

杜佛诺先生说:“后来,在研究人际关系之后,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做法。我先要找出这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事情能引起他的热心。”

“我后来知道,他是美国旅馆招待员协会的会员,而且他也热心于成为该会的会长,甚至还想成为国际招待员协会的会长。不论在什么地方举行大会,他飞过山岭,越过沙漠、大海也要到会。”

“所以在第二天我见他的时候,我就开始谈论关于招待员协会的事。我得到的是一种多么好的反应!他对我讲了半小时关于招待员协会的事,他的声调充满热情地震动着。我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确实是他很感兴趣的业余爱好。在我离开他的办公室以前,他劝我也加入该会。”

“这次谈话,我根本没有提到任何有关面包的事情。但几天以后,他旅馆中的一位负责人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带着货样及价目单去。‘我不知道你对那位老先生做了些什么事’,这位负责人招呼我说,‘但他真的被你搔着痒处了!’试想一想!我对这人紧追了4年——尽力想得到他的买卖——我若不费事去找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恐怕我还得紧迫不舍。”

二十几岁的女孩,在与人交往中,不妨也投其所好,尝试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即使自己对此毫无兴趣也要迎合,这样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与人争论,聪明女孩会让对方赢

生活中有一类女孩,她们反应快,口才好,心思灵敏,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利益或意见的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其实,这是种没“心机”的表现。口头上的赢不能叫赢,与人针锋相对,处处抬杠,无论你说得多么精彩,多么富有哲理,也很难让对方心服口服、甘拜下风。即使你胜了,其实也败了。

有a和b两个女士,a女士的性情非常固执,不肯认错。有一天,她们俩正在闲谈,无意中谈到了一种有毒物质,而a女士偏说没毒,有时吃了还可以滋补身体。b女士反对a女士的主张。但a女士越是受到b女士的反对,越是要为自己辩护。结果,a女士为使她的主张成立,对b女士说:“你不相信吗?那我们可以当场试验,我来吃给你看,到底我吃了砒霜之后会不会死。”b女士到了这时候,深恐a女士真的中毒而死,所以竭力说那种东西有毒,劝a女士不要冒险。但b女士越是劝a女士不吃,a女士越是要吃给b女士看。结果,a女士一命呜呼。a女士死了之后b女士深感悔恨,说当时不该和她那样争辩。

毫无意义的争论能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呢?答案是什么都没有,你会失去一位朋友或顾客,收获一个敌人和愤怒的心情,而且不会有人因此而大赞你知识渊博与能言善辩,因为真正能言善辩的人懂得如何让人心悦诚服。“会说话”而不是“会吵架”的人才是说话高手。

卡耐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参加了一场宴会。卡耐基左边的一个先生讲了一个幽默故事,然后在结尾的时候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那位先生还特意指出这是《圣经》上说的。卡耐基一听就知道他错了。他看过这句话,然而不是在《圣经》上,而是在莎士比亚的书中,他前几天还翻阅过,他敢肯定这位先生一定是搞错了。于是他纠正那位先生说,这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书。

“什么?出自莎士比亚的书?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先生你一定弄错了,我前几天才特意翻了《圣经》的那一段,我敢打赌,我说的是正确的,一定是出自《圣经》!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把那一段背出来让你听听,怎么样?”那位先生听了卡耐基的反驳,马上说了一大堆话。

卡耐基正想继续反驳,忽然想起自己的老友——维克多·里诺在右边坐着。维克多·里诺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卡耐基想他一定会证明自己的话是对的,于是转向他说:“维克多,你说说,是不是莎士比亚说的这句话。”维克多盯着卡耐基说:“戴尔,是你搞错了,这位先生是正确的,《圣经》上确实有这句话。”随即,卡耐基感到维克多在桌下踢了自己一脚。他大惑不解,但出于礼貌,他向那位先生道了歉。

回家的路上,满腹疑问的卡耐基埋怨维克多:“你明知那本来就是莎士比亚说的,你还帮着他说话,真不够朋友。还让我不得不向他道歉,真是颠倒黑白了。”维克多一听,笑了:“李尔王第二幕第一场上有这句话。但是我可爱的戴尔,我们只是参加宴会的客人,而且你知道吗,那个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为什么要我去证明他是错的?你以为证明了你是对的,那些人和那位先生会喜欢你,认为你学识渊博吗?不,绝不会。为什么不保留他的颜面呢?为什么要让他下不了台呢?他并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和他抬杠?记住,永远不要和别人正面冲突。”

只要我们稍微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大多争论的结果是,没有一个人是胜利者。争论既不能为双方带来快乐,也不能带来彼此间的尊重和理解,更不能证明谁是真理的掌握者。争论所能带给我们的只是心理上的烦躁、彼此的怨恨与误解,甚至让你多一个敌人。

争吵发生的时候,骤然升温的情绪之火灼烧你的头脑,使你烦闷、愤怒,甚至想与对方硬拼一场。对方的强词夺理、唾沫横飞令你愤恨不已,而在对方眼里,你又何尝不是同样可恶的形象?当不断升温的情绪之火达到足以烧毁你仅存的一点理智的时候,一股难以抑制的仇恨之火便由心底升起。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口角之争会发展到大动干戈的地步。然而这种以为打口水仗能赢利的人,显然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并不能让他人从心底里佩服你。上升的级别越高、争论的时间越长,越会伤害彼此,最后还会以一败涂地而告终。

二十几岁的女孩一定要记住:口头上的胜利是做人的悲哀,与争论时,不妨让人三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