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灭楚之战(二) - 代表炎黄子孙穿越西周统一全球 - 玉龙临风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3章灭楚之战(二)

在那一刻,楚国的江南军队终于得知了我们即将发起渡江作战的情报。他们匆忙动员,沿着长江南岸构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线。长江,这条伟大的河流,其宽度并非一成不变,最狭窄的河段仅有几十米宽,而最宽阔的地方则可以达到几十公里之广。楚军对我们的来意心知肚明,绝无善意,因此,他们拿出了他们所有的回回炮,动员了所有可用的部队,摆出一副与我们决一死战的姿态。他们仿佛在期待着,当我们的大军渡至江心时,能够将我们炸得粉身碎骨,重现他们对周昭王姬瑕和周穆王姬满的辉煌战绩。

然而,楚国的将领们显然过于乐观了。他们自以为凭借着仿制的回回炮和虚张声势的策略就能阻止我们前进。但他们未曾意识到,我之所以调动如此庞大的军力,不仅仅是为了征服楚国,更深层的目的,是让士兵们有机会锻炼,让他们深刻理解到,真正的力量只存在于大炮射程覆盖的范围之内。楚国的回回炮,即使再精良,也仅仅是仿制品,他们缺乏关键的零部件,也不掌握核心的数据。我们的炮火射程远达八百米,而他们的射程最多只有四百米。我们的炮火,是他们无法复制的,因为他们连制造钢铁和炸药的配方都不曾拥有。

在古时候,无论是长江还是黄河,都没有桥梁可供跨越,人们只能依赖于渡船。但是,我们已然发明了巨大坚固的钢铁战船,这些战船不仅坚不可摧,还装备了强劲的大炮,并以蒸汽作为动力。在此次行动中,我们动用了我国仅有的三艘平底大船,每艘船上装备有12门威力巨大的大炮,其中左右两侧各配备了五门,后方则是一门。这些平底大船在闫国的造船厂制造完成,绕过黄河,穿越东海,最终抵达了长江的战场。除此之外,我们还配备了20艘由钢铁制成的货运船只。

我们没有多余的言语,直接开启了战争的篇章。在长江两岸,我们与楚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炮战。楚国的炮兵分布在长江南岸,进行顽强的防御,而我们的军队则以十门大炮为一个编队,五个回回炮为一个编组进行精准的打击。他们使用回回炮发射的是石头,而我们的大炮发射的却是坚硬的花岗岩炮弹,他们的射程只有短短的400米,而我们的射程却能远达2500米。

在河道较为狭窄的地带,我们也使用回回炮配合攻击,但发射的却是特制的大号手雷,这些手雷在空中爆炸,一次性就能消灭一片敌人。而在河道宽阔的地方,我们的战船则靠近河北岸,在距离楚国河岸400米的地方发射炮弹,清理出一片安全的区域,随后,装甲货运船便开始向河南岸运送士兵。

当时,人们对弹道学的理解还很有限,射击往往都是依靠感觉和经验,如果打偏了,就进行相应的调整。后来,人们发现,当刮起东风时,炮口需要略微偏向东边,风力越大,偏移的角度就越大。楚国的回回炮发射一发炮弹需要半个时辰,而我们的发射速度也快不到哪里去,但我们的炮弹爆炸范围更广,射击频率更高,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发射一枚炮弹。这无疑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

我们与楚国的岸防部队在长江上激战了整整三天,最终成功地击败了他们,顺利地登陆了长江南岸。对于每一个参与这场战斗的人来说,这一刻都是极具意义的,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踏足长江以南的土地,所有人都为此感到无比兴奋。

在胜利的喜悦中,大家纷纷提议要寻找一块巨大的石头,将今天的壮举铭刻其上。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响应,大家开始积极寻找适合雕刻的巨石。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块合适的巨石。接下来,便是展示每个人技艺的时候了。

有的士兵拿起刻刀,小心翼翼地在石头上刻下了这次登陆战的日期和相关信息;有的人则负责设计图案,希望通过精美的线条来展现这场战役的壮丽场景。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希望让这块石头成为永恒的纪念。

当巨石上的文字和图案逐渐成型,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在每个人心中涌动。看着自己亲手创造的作品,人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子孙后代来到这里瞻仰的情景。此刻,他们心中充满了自豪和骄傲,而这块巨石也成为了他们英勇事迹的见证。

全军成功过江之后,我们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是否直接攻打楚国的首都,还是逐个城池击破,逐步推进。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根据战场局势和战略需要来做出决策。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