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按对穴位除病痛,最不花钱的养胃妙招(1)
第24章按对穴位除病痛,最不花钱的养胃妙招(1)
要想把胃养好,除了在饮食上多注意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有效的穴位按摩,来帮助自己进行调理。在我看来,穴位按摩既能起到保健的作用,同时也能治疗和预防一些胃病的发生。而且很多按摩自己在家做就可以,既省时间又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记住足三里穴这个养胃健脾的要穴
足三里穴的位置在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我们在找这个穴位的时候,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用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到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就是足三里穴。
一般我们说到穴位按摩来健脾胃的时候,就会推荐按摩足三里穴,很多人不理解中医穴位的名称,其实这个倒是很有意思。“三里”指的是理上、理中、理下。胃的位置在腹部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穴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穴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中医很多穴位都有类似这种有意思的说法,平时不妨多了解一下。
但凡是注重养生的人,都会很注重足三里这个穴位。足三里是全身性的要穴,也是自古以来养生保健第一大要穴,很多俗语都是来形容足三里穴的,像是“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常灸足三里,赛吃老母鸡”等,在国内国外,都很重视对这个穴位的养护。
为什么足三里穴的作用这么大呢?因为它是足阳明胃经上的合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疏风化湿、通经活络、提高人体免疫。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要穴位,通常我们胃不好了,就多按摩一下,来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
另外,刺激足三里穴对促进脾胃功能、增强人体整体免疫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中医常说脾为后天之本,是生命的根本,按摩足三里就具有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强壮全身的作用。还有一个说法是“肚腹三里留”。对于腹部疾病,如胃肠虚弱、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胃痉挛等症状,一般我都推荐他们多按摩一下足三里这个穴位。
穴位按摩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对于抗衰老也有正面作用,像足三里穴就有这个功效,按摩以后,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脏腑功能也可以协调地更好。
也有人来跟我说,按摩足三里穴不是功效很好,本事很大吗?为什么我按摩就一点效果没有啊?这个问题主要是按摩的力度。一般穴位按摩的话要以穴位部分感到有明显的酸胀感为佳,如果平时按摩的力度不够,那么按摩的作用当然也就不明显了。
利用好足三里这个穴位对身体的好处不一而足,我们不管是肠胃好或者不好,都很有必要多尝试一下,平时坐公交、办公室,都可以按摩一下,时间长了,效果就显现了。
常按“三脘”穴,打好保“胃”战
有的人胃有什么问题了第一反应就是去医院找医生看,开一堆药,或者找人针灸按摩,其实如果不严重的话,大可不必这么大费周章。对于这个情况,我常常推荐给大家的是“三脘”穴,也就是咱们身体腹部的上脘、中脘、下脘三个穴位,平时多揉按一下,就能够缓解一下胃疼,还可以解决胃部出现的很多小毛病。“三脘”穴更多的是对胃部的保养,如果能利用好这三个穴位,就能形成对胃的层层保护,让各种胃病离自己远点。
上脘、中脘、下脘穴都在人体的腹部,从位置上来说的话,顺着腹部往上摸,会摸到两块骨头,也就是人体的肋骨,顺着这两块骨头往上,会发现它们有一个交点。这两块骨头就像一个“人”字向下一样,这个地方就叫剑突,从剑突的位置到肚脐是8寸,中间一半的位置,也就是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从中脘向上1寸就是上脘,向下到肚脐的一半,也就是肚脐向上2寸就是下脘。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判断“三脘”穴的位置。
对于上脘穴,它的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5寸,和食管相对应,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也是最直接和食物对应起来的。平日吃饭如因为吃得太快、吃得太撑,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不妨多按摩一下这个穴位,缓解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肚脐上4寸,它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基本是它来主治一些常见的脾胃疾病,对于促进肠胃的蠕动,治疗胃脘痛、腹胀、吞酸等都有较好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人体的免疫能力。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肚脐上2寸,胃和小肠的连接处,对应人体的小肠。下脘穴可以说是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因此人体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它来掌控的。对于食物在胃里下不去导致的腹胀、胃痛、呕吐以及胃炎、胃溃疡、胃痉挛等,就按摩一下这个部位。另外,由于它的位置在胃的下部,对于因为中气不足导致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疗效。
“三脘”穴虽然可以细分为三个部位,我们平时按摩的时候并不一定非要详细分清楚,因为他们的功能在一起可以实现得更好,一起按摩还能对身体的其他部位有很好的疗效。
如果你平时工作累了,在办公室里,或晚上在家吃完饭看电视时,都可以用手轻轻按摩腹部的“三脘”穴,充分利用起这三个穴位,对于打好保“胃”战、防治胃部疾病都会有很好的效果。在寒冷的冬季,也可以用热水袋在这三个穴位处进行热敷,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反胃呕吐,找耳穴帮忙
日常生活中对于晕车,我们常常有小窍门,就是按压耳穴。乘车的时候容易晕车的人,除了吃点晕车药,就多按压一下耳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按压耳穴的确是可以缓解呕吐的。
耳朵这个器官虽然不大,但是却有上百个穴位,这些穴位多是体内脏器在耳朵上的反应点,按压耳穴其实也就是刺激这些反应点,调节相对应的内脏。至于说按压缓解呕吐,一方面是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或逆蠕动状态,使其恢复正常的蠕动,从而达到缓解呕吐的目的;另一方面,耳穴按压一般会有比较明显的疼痛,疼痛的刺激有助于转移人的注意力,减缓晕车带来的难受感觉。
晕车与人体内耳的前庭平衡器官有很大的关系。前庭器官是维持人体平衡功能的一个重要器官。当汽车启动、运行或刹车时,首先受到刺激的是人内耳的前庭,晕车的人容易出现前庭功能失衡,然后间接地对胃肠平滑肌的蠕动产生刺激作用,胃肠平滑肌会产生痉挛或逆蠕动,从而出现呕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的胃内壁上有一些感受器,在汽车运动时这些感受器会受到牵拉,也会导致胃肠平滑肌逆蠕动而出现呕吐。
当容易晕车的人或者我们在坐长途汽车时感到不舒服时,及时按压耳穴。在耳轮脚消失处有“胃”,在胃痉挛的时候,这个穴位会有明显的压痛。需要注意的是,耳穴一般都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在这个区域用指尖仔细寻找,会发现某一个点的压痛比较剧烈,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穴位,然后尽量多用力按摩一下,对呕吐的缓解效果就会不错。
对“胃”进行刺激的时候,用手指的指尖垂直按压于穴位上,力量由小到大慢慢增加,以晕车的人能忍受为度。一侧穴位持续按压5分钟左右,然后再换另一侧耳朵上的穴位。按压的时候注意不要用指甲掐,不然不止会疼,还会让皮肤破损。在持续按压一两次之后,胃里会有泛酸水的感觉或会打几个酸酸的嗝,这时呕吐的感觉会明显减轻或消失,标志着胃痉挛已经解除。
舒缓腹胀感的自我按摩
腹胀是胃部常出现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属于胃肠道疾病。从中医的角度看,腹胀多是由脾胃虚弱或肝胃气滞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浊气上逆所致。
腹胀的原因常常是过量饮食,也就是吃得多了,暴饮暴食。或者说吃得太快噎着了,这些看似正常的现象都会影响胃的吸收消化,脾胃在咱们身体的整个生理功能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脾胃活动正常了,对于我们吃进来的食物才能够有效地去处理,去过滤。
对于有肠胃问题的患者,我常常提到一点就是:饮食要有节。一个是有规律,就是一日三餐,按时按点吃饭;一个是有节制,总是吃多了,脾胃撑胀了,对肠胃就很不好,损伤了脾胃再想修护就比较难了。
一般来说,如果是饮食出的问题,对于不太严重的腹胀,我们不必急着上医院,有几个穴位按摩一下效果就很不错。
按摩中脘穴
位置:在胃的中部,肚脐上4寸,剑突下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属胃经,具有健脾益气、调理气机的作用,善于行气消胀(穴位图请见第229页)。
方法:按摩时使用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中脘穴10次左右。
功效:中脘位于胃脘附近,按摩中脘调整气机升降,能直接刺激胃部,促进胃蠕动,从而达到行气消胀的作用。
按摩下脘穴
位置:在胃的底部,肚脐上2寸,胃和小肠的连接处,对应人体的小肠(穴位图请见第229页)。
方法:按摩时使用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中脘穴10次左右。
功效: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因此掌握着食物消化吸收的大权,对于食物在胃里下不去导致的食谷不化、腹胀、呕吐,以及胃炎、胃溃疡等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且,它在胃的下部,对于因为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按摩天枢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方法:将自己双手平放在中腹,两中指正对于脐中,稍加用力后按顺时针方向揉动,直到小腹内有发热的感觉。
功效: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指它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从位置上看,天枢穴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按揉此穴就能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若是吃饱腹胀明显不舒,甚至是便秘的人,可以按压肚脐两旁的天枢穴。刚吃饱不建议按摩这个穴位,等饭后半小时再按压,轻揉按即可,避免过度用力。
腹胀并不见得是胃病,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能多吃了,或者喝点碳酸饮料就会腹胀,养成按摩这几个穴位的习惯,不但对于缓解腹胀有好处,还能利用这三个穴位的其他附加功效,家里的老人、年轻人都可以多多按摩。
消化不良,试试这些推拿疗法
胃出问题的一个常见表现是消化不良,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好像是肚子疼,其实就是消化不良,这可能是胃、小肠或大肠出毛病的一个症状,常常是感觉到胀气、腹痛、打嗝、恶心、呕吐等。
现在的很多肠胃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生活节奏的问题。生活压力大、情绪紧张、吃饭不规律,这都可能引起消化问题。还有吃饭的时候如果有不良的习惯,比如你边吃边说话、边吃饭边喝汤,这都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家里人常说食不言寝不语,其中前半句就是指吃饭的问题。夏季消化不良的情况会更多一些,夏天天气闷热温度高,人就容易感到烦躁,食欲不振。有的人图一时痛快,吃冰淇淋啊西瓜啊,反而吃得上吐下泻。
消化不良常和我们的饮食直接挂钩,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持饮食均衡,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东西,比如应季的新鲜水果、蔬菜及全麦等谷类。平时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避免一些过于油腻以及刺激性太强的食物,戒烟戒酒,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平时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睡前不要吃太多东西,不然肠胃负担过重,一定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还有就是特别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心态对健康的关系也很明显。
针对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尝试按摩穴位来缓解。
按摩中脘穴
位置: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方法:双手重叠紧贴于中脘穴,左手覆盖右手,先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揉1~2分钟,再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1~2分钟,使局部有温热舒适感即止(穴位图请见第2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