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南北史演义(下册)》(16)
第六十六回宇文氏崛起
话说宇文泰毒杀元钦后,改立新主,朝野上下都知道他有心篡夺帝位,便想迎合他的心意,不再恪守臣节。偏偏宇文泰不动声色,仍然照常办事,时刻留意着东南方,还特地派遣侍中宇文仁恕去打探梁的虚实。宇文仁恕到达江陵后,凑巧齐使者也到了,梁主萧绎对宇文仁恕非常礼貌,对齐使者却不加理睬。宇文仁恕回国后告知宇文泰,宇文泰笑着说道:“那是他对我有所请求,所以才礼遇你呢。”随后,梁果然派使回访,请求依据旧日的版图,重新划定疆界。宇文泰问梁使道:“你们主上还想扩大土地吗?他能保得住江陵就算是万幸了。”梁使也抗声对答,言语很不谦逊,被宇文泰给呵斥回去了。宇文泰对左右说道:“古人有言:上天要消灭一个人,谁又能让他起死回生呢?难道萧绎能违背天命不成!”于是,宇文泰篡梁的想法更加坚定了。就在这时,降王萧詧来朝进贡,多次询问宇文泰出兵时间。宇文泰招来荆州刺史长孙俭入朝商议攻取江陵的办法,长孙俭侃侃而谈,和宇文泰的心意相通。宇文泰非常高兴,便安排长孙俭回去筹备粮草,为出兵做准备。魏将马伯符以前是梁的臣子,此时陷落在关中,非常怀念故国,他秘密派人送书信到梁告发宇文泰的阴谋。梁主萧绎怀疑他动机不纯,便将来信放到一边,没有理睬。
这时,广州刺史萧勃请求入朝,梁主萧绎特意调他为晋州刺史,另外调派湘州刺史王琳去广州接替他的职位。王琳的部下强盛,又深得众心,梁主萧绎私下对他很猜忌,特地将王琳远迁到岭南。王琳也知道萧绎的意思,曾私下对江陵主书李膺说道:“我这么一个小人物,受了主上的提拔才做了刺史,怎会不知感恩?现在天下未定,主上将我迁往岭南,如果主上有什么不测,岭南到这里路途遥远,我又怎么赶得来支援呢?我想主上无非是担心我叛变,但我根本没有这个想法。为主上着想,不如任命我为雍州刺史,让我镇守武宁,和士兵们农作耕田,替国家分忧,这难道不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吗?”李膺很佩服王琳这番话的见地,只是一时不敢奏报梁主。于是,王琳辞别离去了。
散骑郎庾季才对天文异象很有研究,他上书劝谏梁主道:“今年八月丙申时,月亮将冲犯中星,我担心江陵会遭敌寇侵扰,陛下应该派重臣镇守江陵,然后修整旗鼓,返回建康,远离这个祸患。这样一来,即使魏虏前来侵袭,我们也只会失去荆、湘两地,不至于危及社稷,望陛下不要犹疑!”梁主萧绎也略知天象,他叹息地说:“祸福全凭天定,我又能躲到哪里去呢?”因此,萧绎没有听庾季才的建议。
到了暮秋,西魏果然派遣柱国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人从长安出发,南下攻打梁国,共五万人。荆州刺史长孙俭把他们迎入驻地,问于谨道:“大军前往江陵,不知道萧绎会使出什么计策?”于谨回答道:“如果他们在汉水、沔水上布列兵马,全部渡江直接攻占丹阳,那是上策;如果转移外城里的居民,退而保守内城,挖掘深沟增高营垒,静等援军,这是中策;如果按兵不动,只守着外城,这就是下策了。”长孙俭又问道:“依您所见,究竟萧绎会用什么计策呢?”于谨笑着说道:“我料想萧绎一定会出下策!”长孙俭问他为何这样说,于谨回答道:“萧绎昏庸懦弱没有谋略,为人又多疑,行事不果断。而百姓将士又目光短浅,全都顾念自己的旧居,上下偷安,所以我料定萧绎一定会选择下策。”长孙俭听后非常佩服,并预祝大军马到成功。随后,于谨等人便统兵南下了。
梁武宁太守宗均急忙向梁廷告急,梁主萧绎和群臣商议,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说:“两国互通友好,没有矛盾,应该不会兴兵入侵啊。”侍中王琛也插话道:“先前我奉诏出使西魏,宇文泰曾和颜悦色地接待我,怎么会突然入侵呢?”萧绎又派王琛前去西魏打探准确的消息,王琛奉命离去。这时,梁主萧绎迷信道教,他在龙光殿中召集群臣,演讲老子的《道德经》时,忽然有位边境的骑兵来报,说西魏兵已经到达襄邓,叛王萧詧也率兵前来会合,就快要到江陵了,不能不防。梁主萧绎连忙停止演讲,下令戒严。随后,黄罗汉又呈上一封奏书,是王琛寄来的,书中说他已经到达石梵,发现边境上一片安然,边报中大多都是戏言,不足为信。萧绎将信将疑,再次到龙光殿讲论老子,百官穿着戎服听讲。过了一晚,萧绎又接到边界警报,但还是怀疑消息不准确。等到警报接二连三地传来,萧绎才派主书李膺赶赴建康,命王僧辩为大都督、兼荆州刺史,命令陈霸先去镇守扬州。那时,王僧辩和陈霸先两人正和齐冀州刺史段韶在边境上交战,失利还师。一听到江陵被贼寇入侵,王僧辩急忙派遣豫州刺史侯瑱、兖州刺史杜僧明,分别带领程灵洗、吴明彻诸将先后进兵,驰援江陵。郢州刺史陆法和也从郢州进入汉口,即将到达江陵,梁主萧绎派遣使者去劝止陆法和进京,大略是说都城中的兵马足以抵御贼军,陆法和只要留在郢州镇守即可,不用劳师前来。陆法和不得已退了回去。
不久,那西魏军已经渡过汉水,于谨指派宇文护、杨忠两位将领率精骑抢先占据江津,堵截东路,使建康的各路军队不能前来支援。随后于谨又攻克了武宁,把太守宗均掳了去。梁主听到消息,连夜率领妃嫔等人登上凤凰阁,抬头观看天文,皱着眉头叹息道:“客星进入翼轸,只怕我是要灭亡了!”妃嫔们全都哭了,夜半才回宫就寝。
第二天早晨,萧绎到津阳门检阅士兵,突然起了一阵狂风,迎面吹来,非常寒冷,无奈之下只好坐着小轿折回。又过了几天,已经是十一月了,萧绎又乘马出城,下令在周围六十余里的范围修筑营栅,命令领军将军胡僧祐都督城东的所有军事,尚书右仆射张绾为副手,命令左仆射王褒都督城西的所有军事,四厢领直元景亮为副手,其他王公大臣也各有职责,部署完毕后才返回城中。没过多久,梁主得知敌兵已经到达黄华,距离江陵只有四十里路了,萧绎急忙命太子萧元良巡阅城楼,让居民们帮忙搬运木石。当天晚上就有敌骑进逼到栅下。武昌太守朱买臣、衡阳太守谢答仁等人一早出城交战,各有死伤,未得胜仗,仍然退了回来。西魏统帅于谨命令部众放火烧栅,烈焰燎原,一发不可挡,栅内数千家居民以及二十五座城楼全都被烧成灰烬。梁主又命人在四周筑起长围,阻断出入江陵的所有道路。萧绎多次巡城,看到敌军气势强盛,只能边看边叹息,一筹莫展。后来,萧绎又扯下布帛写信,派人去催促王僧辩,信中写道:“我在这里等你那么久了,你怎么还不快来?”可是这书信最终被西魏军截住了,没法传到王僧辩手里。王褒、胡僧祐、朱买臣、谢答仁等人再次开门出战,全都败阵回来。萧绎又命湘州刺史王琳赶回来支援。王琳急忙督军北上,先派遣长史裴政从小道赶往江陵。裴政刚到百里州,就被萧詧的部下抓获,萧詧对他说道:“我是武皇帝的孙儿,难道不能做你的主子吗?你如果愿意跟从我,你的子孙都会富贵,否则立杀勿贷!”裴政假装听命。萧詧把裴政押到城下,让他给城中传话,说王僧辩已经擅自称帝,王琳孤军势危不能前来支援。裴政一边答应,一边对城上的守兵喊道:“援军就快到了,大家要振作起来,我奉王将军的命令前来通报,不幸被捉住了,誓当粉身碎骨,报效国家!”萧詧听后大怒,立即命人将他斩首。西中郎参军蔡大业谏阻道:“这是民心所望,如果杀了他,江陵就不能攻下了。”于是,萧詧把裴政放了回去。
西魏军从四面八方攻打城池,城中的守兵奋死抵抗,由胡僧祐日夜指挥,亲自抵挡箭石,他赏罚分明,军律严正,士兵们都誓死效忠,所以还能够维持几天。不料,胡僧祐中箭身亡,城内外非常惊慌,朱买臣按剑进言道:“先前大家劝陛下迁都建康,宗懔和黄罗汉却极力阻挠,如今到了这个地步,只要杀掉他们,才能对得起天下的百姓!”梁主萧绎叹息道:“最后做出决定的人是我,宗懔和黄罗汉又有什么罪?”这话一传出,军心更加离散。等到西魏军合力攻城,竟然有人偷偷打开西门,迎纳敌兵进入。萧绎急忙和太子萧元良以及王褒、朱买臣等人退守到内城。诸将整天苦战,渐渐地体力不支,相继散去。萧绎进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烧毁十四万卷古今图书,并想投身到火中,被左右阻止,于是用宝剑击打柱子,边砍边叹息道:“文武大道,今晚全都烧尽了!”
萧绎立即命御史中丞王孝祀起草降文,谢答仁、朱买臣进谏道:“城中兵士还有很多,可以乘夜突围,贼寇必定会受惊退却,如果能够脱身,便可以渡江求救。”萧绎平时不喜欢骑马,摇着头说道:“不行!不行!”谢答仁说道:“陛下如果不方便骑马,我可以在旁边扶助您。”王褒听后严厉地说道:“谢答仁是侯景的余党,怎么能相信?如果要倚靠这个叛臣的部下,不如出城投降。”谢答仁气愤填膺,再次申请道:“我承蒙陛下的厚恩,所以自愿效死,陛下如果不愿意乘夜出走,内城的将士还不到五千人,我愿意背城一战,死也甘心!”萧绎非常感动,当面授封谢答仁为大都督,并将公主许配给他,命他立即前去部署。偏偏王褒执意说谢答仁不能相信,而且五千人怎么可能击退敌军呢?于是萧绎又收回了成命。等到谢答仁再次请求进见,却被门吏阻拦在外,他顿时气得肝火暴升,狂喷鲜血,倒地而亡。
萧绎派人出城递投降书,于谨要求把太子押作人质,王褒奉萧绎的命令,送太子萧元良到西魏营中,于谨听说王褒善写书法,就给了他纸笔,王褒拿笔写道:“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于谨命令王褒召萧绎出城来迎接他,萧绎穿着素衣,乘着白马从东门出来,抽着宝剑击打城门,自言自语道:“萧世诚,你怎会沦落到这个地步?”西魏兵看到萧绎出城后,立即牵住他的马,把他带到营中。见到于谨后,于谨的部下强令萧绎跪拜,萧詧也在一旁斥责辱骂他,萧绎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任于谨发落。萧詧将萧绎囚禁在乌幔下,于谨又逼他写信传召王僧辩。萧绎不肯照写,魏使说道:“你现在还有自由吗?”萧绎回答道:“我既然没有自由,也管不了王僧辩了!”有人问萧绎为何要烧焚书卷,萧绎凄惨地说道:“我读了万卷书,却落得今日的下场,所以我将它们全给烧了。”于谨打算处死萧绎,但尚未决定。这时,萧詧自请去处死萧绎,于谨同意了,并派遣尚书傅准监刑。萧詧用装满土的袋子把萧绎活活压死,并下令用布缠裹尸体,然后用蒲席卷着,草草埋葬在津阳门外。与此同时,萧詧还杀死了太子萧元良、始安王萧方略以及桂阳王萧大成等人。梁主萧绎在位三年,终年四十七岁,生平爱好学习,文思敏捷,所著写的辞章很多都流传于世。只是他秉性残忍,不知道仁厚宽达,和兄弟子侄之间形同陌路,心中稍有些私愤,便要除之而后快。魏兵围城时,江陵狱中的死囚多达数千人,有人请求萧绎将他们全部放出充当士兵,可萧绎就是不肯答应,还下令将他们全部处死。不料,萧绎还没来得及施刑,城池就已经被攻陷,他自己也因投降而被杀。江陵的人士一点都不替他惋惜,可见自相残杀的结果没有一个是好的。
萧詧的手下将领尹德毅进言道:“西魏兵蛮横残暴、任意烧杀掠夺,致使江东的百姓深受屠害,他们却说是殿下您主使的,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如今为殿下着想,殿下不如假意设宴款待,邀请于谨等人来赴宴,在暗中设下埋伏,刺杀魏虏的统帅,然后派兵偷袭魏军大营,一举将其歼灭。最后,再安抚江陵的百姓,以礼对待王僧辩、陈霸先等人,让他们身穿朝服来拜见殿下。殿下继承皇位后,便可成就大业了。古人有言:‘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臣希望殿下抓住时机,实现抱负,不要犹豫!”萧詧想了半天才说道:“你的计策不错,但魏人对我不错,我不应该背弃他们的恩德,如果骤然听从你的建议,只怕别人会讽笑我背信弃义!”尹德毅听后,只能叹了口气退下了。不久后,魏封萧詧为梁主,将方圆只有三百里的荆州交给他管理,雍州则被西魏夺占去。宇文泰派兵驻守西城,名义上是帮助萧詧,实际是监视他。萧詧命令前仪同三司王悦镇守江陵。于谨收缴了府库中珍宝和宋朝的浑天仪、梁朝的铜晷表以及南朝的遗传法物,将王公以下的数万名俘虏充当奴隶,分赏给三军将士。随后,于谨便率军返回长安,将江陵城中的老弱病残之人全部杀死,只留下三百多户人家。萧詧送走魏军后,回到城中一看,城中已是荒凉破败,惨不忍睹,他不由得长叹道:“我真后悔没有听尹德毅的话!”
第二年正月,萧詧开始称帝,改年号为大定元年,追尊昭明太子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太子妃蔡氏为昭德皇后,生母龚氏为皇太后,册立妻子王氏为皇后,儿子萧岿为太子。刑赏制度大多沿用旧制,只是上表长安,仍然向西魏称臣。萧詧任命参军蔡大宝为侍中,王操为五兵尚书。蔡大宝足智多谋,管理政事的能力非常强,被萧詧视为诸葛孔明,对他委以重任。王操也和蔡大宝一起竭诚辅佐萧詧,萧詧的事业才开始稍具规模,在荆州建立了一个小朝廷,史学家称之为后梁。
话说齐主高洋听说魏兵攻打江陵后,曾派遣清河王高岳去攻打西魏的安陆,牵制西魏兵马,遥救萧梁。高岳到达义阳,探听到江陵被攻陷,于是进军到临江。郢州刺史陆法和带领全州的百姓投降了北齐。
东魏当初掳走了梁武帝的侄儿萧渊明,此时齐主高洋封贞阳侯萧渊明为梁王,令上党王高涣率兵护送,向建康进发。这时,萧绎的第九个儿子晋安王萧方智已经由江州刺史任内回到了建康。王僧辩和陈霸先商议,决定推举萧方智为梁主。萧方智登上皇位时只有十三岁,任命王僧辩为守官太尉、录尚书事、领中书监、兼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所有军事;任命陈霸先守官司空,加征西大将军职衔;追尊皇考萧绎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
正当他们拥立新主时,忽然接到了北齐尚书邢子才亲自带来的书信,信是写给王僧辩的。王僧辩打开书信一看,信中大略是说北齐不承认王僧辩所立的新主,贞阳侯萧渊明才是正统。
王僧辩看后非常吃惊,邢子才又拿出一封署名为萧渊明的信交与王僧辩。萧渊明在信中请求王僧辩派兵出迎。王僧辩犹豫了很久,才对邢子才说道:“主位已定,不能轻易改动,请你回去禀报。”邢子才又劝说了一番,王僧辩还是不同意,不过他另写了一封书信答复萧渊明,托请邢子才带回去。
邢子才带着书信回到北齐,齐主高洋又怎肯罢休,再次派出高涣等人进军梁。高涣和萧渊明到达东关,又派人送信给王僧辩。王僧辩急忙派遣散骑裴之横等人率兵前去阻拦。裴之横到了东关和齐兵交锋,不幸战败身亡,只剩下几百名小兵逃回来禀报王僧辩。王僧辩非常恐惧,他出兵驻扎在姑熟,打算迎接萧渊明。此时,陈霸先正在京口镇守,听到消息急忙派人去阻止王僧辩,叫他不要接纳萧渊明。王僧辩不敢拒绝北齐,只好和陈霸先保持不同的立场,但他告诉萧渊明梁已经制定君臣礼仪,希望萧渊明能立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子。萧渊明同意了,便从采石直接渡江,抵达建康。王僧辩备齐了龙舟法驾前往江滨恭迎萧渊明。北齐派高涣驻兵江北,但派遣侍中裴英起护送萧渊明到建康郊外与王僧辩会合。王僧辩见过裴英起后,立即礼拜萧渊明。萧渊明流着泪劝慰他,随后就从朱雀门进入京都。过了一晚,萧渊明就登上皇位,改年号为天成元年,降晋安王萧方智为皇太子,任命王僧辩为大司马,陈霸先为侍中。齐师听到萧渊明登位的消息,当然撤兵回去了。萧渊明再次奏请齐廷,乞求将郢州归还给他们。郢州自从陆法和降齐后,北齐派遣仪同三司慕容俨镇守在郢州,王僧辩也曾命江州刺史侯瑱前去攻打。慕容俨在郢州坚守了数月,城中的粮食吃光了,就煮食草木根叶,守兵们始终没有异心。后来,北齐接到萧渊明的乞求,便将慕容俨召回国,把整个郢州还给梁朝,又因梁朝已经向北齐称藩,于是也将之前掠夺的梁民全部放了回来。萧渊明又上表致谢。哪知没过多久,京口又有人发难,侥幸窃位的萧渊明也坐不住这凤阁鸾台,于是又是一番新旧交替。这事是由陈霸先发起,等我慢慢说明情由。
当初,陈霸先和王僧辩共同歼灭了侯景,两人感情非常好。王僧辩为儿子王頠做媒,想迎娶陈霸先的女儿为妻,两人结成亲家。这时正赶上王僧辩的母亲去世,于是将婚礼往后推了一段时间。王頠的哥哥多次在王僧辩的面前说陈霸先为人执拗,万万不可信任,王僧辩却不以为然。等到王僧辩迎接萧渊明时,陈霸先再三劝阻,但没能说服王僧辩,两人因此有了矛盾。陈霸先叹息道:“梁武帝的子孙众多,只有孝元皇帝萧绎能替他复仇,萧绎又未曾犯罪,为何要将其废弃呢?我和王公共同肩负辅佐梁室的重任,王公却突然改变主张,去依靠戎狄,丧失了最根本的立场,不知王公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从大义着想,也顾不得私情了。”恰巧此时王僧辩的记室江旰前来京口,他说齐即将入侵梁,应该尽早预防。陈霸先乘势定下计谋,将江旰留了下来,竟然发兵袭击王僧辩。他留下侄子著作郎陈昙朗驻守京口,自己督率兵马启程,又派部将徐度、侯安都率领水军赶往石头城。
石头城北接冈阜,地势比较寻常,侯安都舍舟登岸,悄悄赶到城下,穿上厚厚的铠甲,带着长刀,让军士们脚踩着肩,向上攀爬。他自己作为先导,最先爬上城头,部众也随着跟上,击死南门守卒,打开城门,迎纳陈霸先的军队。此时,王僧辩正在大厅里议事,有士兵前来通报,说敌军到了,他连忙从厅内冲出来,和儿子王頠一同来到门外,随从只有几十人。这时,侯安都已经来到门前,持刀向他们劈来,王僧辩也上前迎战,侯安都的部众一拥而上,陈霸先也率众前来接应。
王僧辩眼看自己人单势孤,当下就夺路窜逃,登上了南门楼。陈霸先率众围攻,急得王僧辩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好伏身哀求。陈霸先一点儿也不怜惜,反而让部众搬来柴火,打算放火烧掉南门楼,王僧辩无可奈何只能带着儿子下楼,随即就被陈霸先的部众绑了起来,关进了监狱。随后,陈霸先下令将王僧辩父子绞死在狱中。
前任青州刺史程灵洗率领部曲来营救王僧辩,与陈霸先的军队鏖战多时,程灵洗败退。陈霸先派人前去招降程灵洗,并承诺任命他为兰陵太守,程灵洗这才归降。陈霸先传送檄文到各方,详细列举了王僧辩的罪状,并承诺只问罪王僧辩父子,其余人等一概不追究。萧渊明听说王僧辩被杀后,自知帝位难以保全,便离开皇宫返回了家中。陈霸先仍然奉迎晋安王萧方智继位,颁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绍泰元年。萧方智授封萧渊明为司徒,赐封建安郡公;授封陈霸先为尚书令,都督中外所有军事,兼扬、徐二州刺史,官位仍是司空。正是:
到底枭雄不让人,乘机掩入杀王臣。
大权攫得心才快,宁顾当时儿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