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南北史演义(上册)》(41)
第四十回北魏名将邢峦
话说齐和帝被杀后,有一位殉节的忠臣,绝食而死,他就是琅琊人颜见远。他本来是荆州的参军,等萧宝融称帝后,晋升为御史中丞,只有他一人为齐主殉死。梁主萧衍听到消息后感慨地说道:“我本应该顺天应人,怎么能预料天下士大夫的事呢?没想到颜见远竟然会这样!”因此,萧衍任命萧宝义为巴陵王,让他尊奉齐祀。萧宝义年幼时有残疾,成了个哑巴,因此不被猜忌,得以平安地活了一世。宣德太后迁居到外宫,本来是个庸碌无为的老妇人,任人摆弄,因此也得以寿终。后来安葬在崇安陵,由梁廷封赐谥号为安皇后。
梁主萧衍做了皇帝后,对有功的亲属大加封赏,任命弟弟萧宏为临川王,兼任扬州刺史;任命萧秀为安成王,兼任领南徐州刺史;任命萧伟为建安王,兼任雍州刺史;任命萧恢为鄱阳王,兼任左卫将军;任命萧憺为始兴王,兼任荆州刺史。梁主萧衍又加封领军中军王茂为镇军将军,中书监王亮为尚书令,左长史王莹为中书监,吏部尚书沈约为尚书右仆射,侍中范云为尚书左仆射。梁主萧衍册立儿子萧统为皇太子。萧衍又设立了陈情的木匣和石匣,但凡是平民或隐士想要陈情议事的,可以投书到木匣之中;但凡是功臣或是贤才人士想要申诉不平的,都可以投书到石匣之中。宫中所有的服饰器具一率从简置办,日常膳食只准备蔬菜之类的素食,不能过于奢侈。梁主每次选拔长史,一定挑选清廉正直的人,而且会召到前殿亲自勉励。小县令中有才能的,升任大县令,大县令中有才能的,授以两千石的俸禄。此后,梁廷正直、清廉的官员越来越多,吏治也更加清明。只剩下那些东昏侯的余孽,仍然妄图作乱,他们推举孙文明为首,密谋起事叛乱。
五月上旬,连日来阴雨绵绵,夜色昏暗如墨。孙文明纠集一批人开始起事,毁破神虎门直奔总章观而来,卫尉张弘策留宿在观中,也被孙文明给杀死了。孙文明又烧毁尚书省和云龙门。军司马吕僧珍急忙召集卫兵,前去抵御,但因天色昏暗,辨认不清对方,虽然有火炬在手,仍感觉无法尽力拼斗,无奈之下只能保住殿省,分派兵士堵截各门。那乱党的喊杀震天,响彻宫禁。梁主萧衍身穿戎服移驾到殿前,镇定军心,并且对左右随从说道:“叛贼趁夜作乱,必定人马不多,等到天亮便会散去,你们可以传令巡兵,立即击打五更鼓!”随从领命出去。不到片刻,五声更鼓敲响,声音响亮清晰,传到宫门外,乱党以为天就快亮了,果然撤退了。恰巧,镇军王茂率兵前来护卫,他将乱党给拦住,杀的杀,抓的抓,孙文明以下的头目全被抓住。天亮后,王茂将抓获的叛党一起处死,宫中才安定下来。
才刚过几天,豫章太守郑伯伦传来急报,声称江州刺史陈伯之造反,带兵入侵豫章,请求朝廷立即出兵前去讨逆等。原来,陈伯之跟随梁主入都,梁主接受禅位后,便命令他回原地镇守。陈伯之目不识书,所有的军务定夺都取决于幕僚。别驾邓缮、参军褚緭、朱龙符便乐得乘机舞弊,实施自己的奸计。梁主知道邓缮等人的事情后,便让陈伯之另请人替代邓缮,但陈伯之不肯听命。邓缮又劝说陈伯之造反,褚緭也在一旁怂恿,他假借齐建安王萧宝夤的名义写了一封信,让陈伯之传给幕僚们看。陈伯之又流着泪对众人说:“我受明帝的厚恩,应该誓死报答!”说完,他便部署兵士,传发檄文到各州郡。豫章太守郑伯伦一边整顿军队防范,一边飞报朝廷。梁主知道这事后,便命令镇军将军王茂兼任江州刺史,领兵去讨伐叛贼。陈伯之正在进攻豫章,和郑伯伦的军队相持不下。偏偏王茂率军赶来支援郑伯伦,城中的守兵又在郑伯伦的指挥下冲杀而出,陈伯之内外受敌招架不住,只好带着亲属,夺路往北逃走,从小路绕道,渡江奔逃到北魏去了。
北魏的任城王元澄,刚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奉命去迎接齐建安王萧宝夤。萧宝夤正在为齐东昏侯办理丧事,身穿丧服住在一处草庐中,元澄率领百官前去吊唁,萧宝夤伏拜在地上,哭着请求元澄派兵助他复仇。元澄正准备派人护送萧宝夤拜见魏主,正好梁刺史陈伯之赶到了这里,他也想请北魏出兵讨伐梁,元澄将他们二人一同送到魏都洛阳。
齐和帝在江陵即位时,魏镇南将军元英曾上书给魏主,请求乘机南侵。车骑大将军源怀和元英意见一致,也随后请命。于是,魏主任命任城王元澄为镇南大将军,兼任扬州刺史,去镇守江东要地。元澄接受任命,正打算出师时,偏偏又接到魏主的诏命,让他谨慎小心,不要轻举妄动。
齐萧宝夤到了魏廷后,每天都跪在殿前,执意请魏主出兵南伐,即使遇到暴风大雨的天气,他也一直长跪不起。陈伯之也请求出兵效力,语气非常诚恳。魏主元恪召来萧宝夤,赐令他在一旁落座。萧宝夤当时只有十七岁,回答魏主的提问时,他呜咽不止,字字凄凉,说得魏主也十分动容,便同意出兵讨伐梁。过了两天,魏主授封萧宝夤为镇东将军,加封为齐王,命他督管东阳等三州的军事,还拨派一万兵马屯守东城。魏主又任命陈伯之为平南将军,仍然担任江州刺史,督管淮南所有军务,命他率领旧部出兵屯守阳石,等到秋冬交季时分,再大举讨伐梁。萧宝夤听到任命后,仍通宵痛哭,天刚亮他就进宫拜谢魏主。魏主见他面容憔悴,越发觉得他可怜,又同意萧宝夤四处招募勇士,填补到他自己的队伍中。
萧宝夤向魏主磕头辞行,沿途招募到数千壮士,又提拔颜文智、华文荣等六人为军将,命他们统率新军,而且多次写信给任城王元澄,请他尽早出兵。元澄上书奏请魏主,说:“萧衍堵塞东关,想让巢湖水泛滥,淹掉我淮南各地,如此一来,恐怕淮南之地将不再属于我们了。寿阳距离长江五百多里,城中的百姓人心惶惶,都害怕水灾,如果顺应民望,我们趁敌空虚之时,预先准备各州的兵马,待秋初时节便大举进攻梁国,即使不能统一,也可保江西之地无事。”于是,魏主调发冀、定、瀛、相、并、济六州的兵马,得到两万士兵,一千五百匹战马,命令他们在仲秋中旬全部在淮南会合,和寿阳的三万兵马合并,归由任城王元澄调度。就连萧宝夤、陈伯之的两军也必须听命于元澄的节制。魏主又命令镇南将军元英督管义阳的所有军事,与任城王元澄同时举兵讨伐梁。
梁同州刺史蔡道恭听闻魏军将到,便急忙派遣将军杨由收集城外的居民,屯保贤首山,排列了三道营栅。梁天监二年秋季,元英率军抵达贤首山,围攻梁军队。杨由督兵作战,边战边守,大约支撑了十多天,兵民伤亡不少。杨由因督军太过严厉,遭到军民的怨恨,土豪任马驹将他杀死,然后率众投降魏军。
任城王元澄命令统军党法宗、傅竖眼、王神念等人,分别攻打东关、大岘、淮陵、九山等地,高祖珍率领三千骑兵作为游军,元澄自己在后方援应。魏军接连攻占关要、颍川、大岘三座城池,白塔、牵城、清溪梁边防的守兵全都望风奔逃。梁徐州司马明素率三千兵士营救九山,徐州长史潘法邻率两千兵士救援淮陵,宁朔将军王夑保卫焦城。魏将党法宗等人长驱直入,气势锐不可当,一战攻下了焦城,焦城守将王夑战败溃逃;二战攻破了九山,九山守将司马明素被擒;三战攻入淮陵,淮陵守将潘法邻被杀。魏军一路势如破竹,即将逼近阜陵。
阜陵由南梁太守冯道根驻守,早在一个月前,冯道根就已修缮好城池,严密地布控,俨然有大敌当前的架势。冯道根的手下嘲笑他多事,冯道根却说:“等到贼寇兵临城下,哪里还有时间修城墙?”没过多久,城池的修缮工作大致完工,果然,党法宗等人率领两万大军悄悄赶到,众人都大惊失色。冯道根命人打开城门,自己却慢条斯理地穿上衣服,登上城楼;他只派出两百精骑出城冲杀,东闯西突,撞倒魏军的前队数百人,杀毙数十个魏兵后从容地退了回来。魏兵从未见过这种阵势,又抬头仰望城上高坐的冯道根,见他笑容可掬,毫无惧色,便以为城中设有埋伏,不敢贸然地进去,于是率兵退去了。冯道根又派出一百骑兵悄悄偷袭高祖珍,也取得了胜利,而且他扬言要袭击魏军的粮道,党法宗等人正担心粮运不继,便慌忙地撤走了。阜陵解除危机,冯道根因功劳大而被提拔为豫州刺史。
第二年二月,任城王元澄又举兵前来攻打钟离,梁将军姜庆真乘虚偷袭寿阳,魏长史韦缵仓皇失措,急忙调兵抵御,却已经来不及了,被梁兵攻破了外郛。任城王太妃孟氏,向来很有才干,她命令兵士据守内城,激励文武百官,制定严格的赏罚制度,还曾亲自披上戎服,不惧箭石,昼夜巡视。因此,寿阳的军民人人奋勇急先,守卫和防备都很坚固。萧宝夤领兵赶来支援,和州将合击姜庆真,姜庆真战败逃走。孟太妃即刻派人通报元澄,让他安心进攻,元澄遂之将钟离团团围住。梁派遣将军张惠绍等人输运粮食到钟离,却遭到元澄部将刘思祖的阻击,双方在邵阳大战一场,梁兵大败,几乎被魏军杀尽,张惠绍等人也全都被擒。刘思祖因功行赏,本应被封为千户侯,但是侍中元晖曾向刘思祖索要两名婢女,被刘思祖给拒绝了,元晖便从中阻挠刘思祖封侯。两将不和致使魏军士气有些松懈。
后来,天降淫雨,连下了十多天,淮河的水暴涨,元澄便无功而返。撤退时,魏军队杂乱无章,被梁军悄悄在后方追击,俘获、斩杀了四千多人。元澄被连降三级。梁主提出用俘虏交换张惠绍等人,元澄同意了,于是两国的俘虏各得生还。
魏镇南将军元英听闻元澄无功还镇,有些愤懑不平,于是督兵围攻义阳。义阳城中的守兵不到五千人,而且粮食只能支撑半年,魏兵昼夜猛扑,声势非常浩大。幸好,司州刺史蔡道恭一同抗拒,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魏兵始终无法攻入,反倒丧失了许多人马,竟然卷甲退还。
这时,蔡道恭积劳成疾竟一病不起,他叫来堂弟骁骑将军灵恩、侄子尚书郎僧勰以及部下将佐到床榻边,叮嘱他们道:“我受国家厚恩,不能杀退虏众,实在惭愧不已!现在我疾病缠身,已经无法支撑下去,希望你们誓死守节,不要让我有遗恨。”灵恩等人流着泪听命。蔡道恭不久就病殁。由蔡灵恩掌管司州所有事务,代兄长镇守义阳城。
梁主派遣平西将军曹景宗和后军将军王僧炳,分别率领三万步骑前去援救义阳。王僧炳率两万人先进,行军到达凿岘,正好碰到魏冠军将军元逞等人,奉元英军令赶赴樊城,来截击王僧炳。王僧炳上前挑战,看到来兵不多,不免有些轻视,哪知鼓声一响,敌骑踊跃前来,冲突入阵,前队各军全都士气大振,后队也被牵动。王僧炳抵挡不住,只得往回奔逃,失去了四千多人。曹景宗率军赶到凿岘,正好碰到王僧炳奔逃回来,不由得大吃一惊,于是停兵不前。
义阳因蔡道恭去世,将士们都失去了斗志。魏军本来打算撤退,得知这个消息后,又再次挥军急攻。蔡灵恩飞报朝廷请求支援,梁廷再次派遣宁朔将军马仙琕,火速领兵援救义阳。马仙琕转战向前,军队气势锐不可当,元英派将去堵截,全都被他击退。于是,元英前往士雅山,结寨立栅,分派诸将埋伏在四周,还将旗帜放倒示弱。马仙琕恃胜生骄,率兵逼近元英的大营。元英亲自出来挑战,才斗了几个回合,就调转回头假装奔逃,引诱马仙琕到达伏兵圈,下令伏兵从四周冲杀而出,合力攻打马仙琕。马仙琕已知中计,但事已至此,不得不驱兵鏖斗。这时,敌军中有一老将擐甲执槊地冲杀过来,马仙琕命令军士放箭,一箭射中老将的大腿。那老将不慌不忙地将箭拔去,血都流到了脚趾,他仍然持槊奋勇杀来,刺死了许多梁兵,就连马仙琕的儿子也死在他的槊下。马仙琕非常惊愕伤心,急忙领兵逃走。这位老将就是魏统军傅永。傅永看到马仙琕溃败逃去,又一跃上马追赶,元英急忙上前拦阻道:“您已经受伤了,还请回营休养,等我督兵前去追击吧!”傅永答道:“当初汉高祖受伤,却捂着脚不让人知道,我虽职位微小,但也是军队中的一员,虽然受伤但还不至于死,怎么能畏缩呢?”说完,他仍然奋力追击,抓获多名梁兵,直到日暮才策马撤回。当时,傅永已经七十三岁了,全军上下都非常敬佩他。
马仙琕战败后又收集余众,得到了一万人,再次和元英决战。不料,三战三败,就连手下的大将陈秀之也战死了,余下的兵士无法再振作,他只能狼狈地逃了回来。义阳城内的蔡灵恩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因贪生怕死,竟然违背兄长的遗言,举城投降了北魏。平靖、武阳、黄岘三关的梁朝戍将也都弃城南逃。魏主封元英为中山王,傅永以下都得到封赏,军中将士欢腾不已。
梁廷连续接到战败的军报,当然惊惶不安,御史中丞任昉弹劾曹景宗拥兵不救,应该立即处罚。梁主因曹景宗辅佐有功,就没有问罪于他,只是命他去南义阳建立司州,镇守关南,另外任用卫尉郑绍叔为刺史。郑绍叔修缮城墙和器械,广开良田储备粮食,又招集流亡的子民,兵民齐心协力,共同镇守城池。魏军也不敢进逼,只是占据义阳,戍守要害地带罢了。
后来,梁汉中太守夏侯道迁又举汉中投降了北魏。魏主任命邢峦为镇西将军,派他向西侵略梁州,邢峦一路披靡,所向无敌。白马戍将尹天宝、景寿太守王景胤相继向益州告急,益州刺史邓元起却观望不前。尹天宝战死,王景胤战败逃走,巴西太守庞景民又被郡民严玄思所杀,举地归顺了北魏。梁廷一边派遣将军孔陵等人率兵往西支援,一边招诱仇池的军将,让他叛魏归梁,共同夹击魏军。
仇池自从杨文德归顺宋,杨难当投降魏以后,彼此便各事南北之主。杨文德的弟弟杨文度,占据了葭芦,自立为武兴王,被魏杀死。杨文度的弟弟杨文弘奉表到魏廷谢罪称藩,魏主任命杨文弘为南秦州刺史,还授予他武兴王的爵位,兼任征西将军、西戎校尉。杨文弘把爵位传给侄儿杨后起,杨后起又传给儿子杨集始,杨集始又传给儿子杨绍先,他们都接受了北魏的赐封。杨绍先年幼时,将事情委托给两位叔叔杨集起、杨集义管理。杨集起、杨集义二人听说汉中投降了北魏,担心仇池被翦夷,又加上梁人的招诱,于是,他们鼓动氐族,推立杨绍先为帝,出兵截击魏军的粮道。
魏镇西将军邢峦拨派兵马前去抵抗,却被氐众杀退。魏廷又派遣统军王足带领一万骑兵,抵挡梁将孔陵,连战皆胜。孔陵退保梓潼,王足领兵攻入剑阁,乘势抢夺地盘,梁州的十四个郡县全被魏军占领,益州因此大震。梁主暂授邓元起都督征讨所有军事,出兵援助梁州,另外又授命西昌侯萧渊藻代为梁州刺史。
萧渊藻到达梁州后,见城中的粮食、兵械都被邓元起给带走了,难免愤恨交加,于是,他冲入邓元起的军营,向他讨要一百匹良马。
邓元起勃然大怒地说道:“你年轻力壮的,要良马做什么?”萧渊藻更加气愤,忍气吞声地离开了。过了一晚,他邀请邓元起到军营喝酒,假说是替他饯行,却轮番敬酒将其灌醉。随后,萧渊藻拔剑出鞘,将邓元起杀死,又指挥左右随从,杀尽邓元起的随行人员,然后紧闭城门自守。邓元起的部曲在城外扎营,当他们听说邓元起被杀后,便立即包围了梁州城,呼问邓元起的罪状。萧渊藻登上城楼,朗声说道:“天子有诏,下令诛杀邓元起,你们全都无罪,赶快收兵回营,不要自找麻烦!”众人这才撤回大营。只有邓元起的旧属罗研前往京城诉冤,梁主因萧渊藻是兄长萧懿的二儿子,不忍心降罪于他,只派了个使者前去责骂了一番,贬降萧渊藻为冠军将军,抚恤追赠邓元起,赐予他谥号为“忠”。
萧渊藻虽不满二十岁,但非常有胆识。当时益州乱民焦僧护纠众闹事,萧渊藻和手下外出巡逻,来到了贼寇的营垒,遭到贼军的箭雨反抗。萧渊藻的手下急忙举盾挡避,而萧渊藻却命令随从撤去盾牌,朝着贼营大声喊道:“你们大多是良民,为什么要当贼?能射箭的就快点射,不能射的就马上投降!”贼众一听这话都惊诧不已,又看见射出的箭都从萧渊藻的身旁飞过,他却丝毫没有受伤,更怀疑萧渊藻有神明相助,萧渊藻也因此从容地退了回去。贼党有些害怕,竟然连夜逃跑,萧渊藻又发兵追击,斩杀了几千人,焦僧护也在逃跑的途中死了,剩余的党徒也被荡平。萧渊藻因此晋升为信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