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呗口村传说 - 神池不神 - 我的祖宗叫六六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神池不神 >

第60章呗口村传说

坝口村是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义井镇下辖的行政村,该村原叫小南庄,因缺水在沟口打坝蓄水故名。现在村外还有一呗,只要连雨时节,就把呗口村外出的道路切断,后来经村委奔走,才用镇上的款项把呗修好。

呗口村人多姓张,传说是因为两兄弟逃难失散至此,弟弟在这里等哥哥造就了这一个村子。也是作者的先祖。

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朝一共进行了十几次次大规模的移民,都是从山西向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移民。如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到北京。每次移民,少则几百户,多则数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

山西晋南一带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在元末的战乱中保持了相对的和平。另一方面,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也纷纷往那里逃。如此一来,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

明永乐年间,由于连年战乱,百姓死伤无数,许多地方绝了人烟。为此,朝廷出台了一项政策,将山西聚集的人迁往无人或人少的地方。不知为什么,当时的政策规定,除洪洞县的人不迁外,其它地方的人都要迁。

这样一说不要紧,许多故土难离、不愿撇家舍业的人们就纷纷聚到了洪洞县。洪洞县的人越聚越多,一时人满为患。正这时,官兵突然包围了洪洞县,官府就地办公,将所有的人一一迁往外地。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洪洞县的人不外迁”的政策,不过是一个天大的圈套。

原来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为了国家大计,为了充实中原地区,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强制山西老百姓移民。据传说,当时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将他们反绑起来,用一根长绳串联,排成长长的一条线。如果谁要大小便,就必须向官兵报告,让官兵解开手上的绳子,才能够解决个人问题。这就是"解手"一词的由来。而移民们反绑的动作,慢慢演变成了西北人走路背搭手的习惯。

政府为了移民,把不愿意迁移的老百姓反绑起来,如"牲口"一样驱赶。这确实有点夸张了,朝廷为了迁移山西老百姓,还不至于做出如此野蛮的事。不过,山西人不愿意迁移是真的。他们被迫迁移,迁移到河北、河南、北京、安徽等全国各地,四散分离,以后想再见一面亲戚朋友,难于上青天。面对茫然的未来,山西老百姓极不情愿地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离开家乡,前去目的地。久而久之,这些被迁移的山西老百姓后裔连自己从哪来的都不知道了。

这时,有人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小脚趾的趾甲盖上砍上一刀,作为记号,以后凡是小脚趾趾甲上有裂痕,或小脚趾的趾甲分瓣的,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就是老乡,可能几百年前是一家。

被迁的人群中有张氏兄弟,哥俩为今后的生活能有个互相照应,决计同迁往一个地方。于是兄弟俩就一路东行而去。谁知,半路上遇上劫贼,二人被迫失散。

弟弟漫无目的的走啊走啊,上哪儿去呢?朦朦胧胧记得哥哥说要去的地方有个“备”字,由于当时慌乱,弟弟听成了呗,于是,他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打听,终于走到一个有大呗的地方,但这里却没有哥哥。他以为或许哥哥一路不顺,还没有到达,就决心在此等候,等啊等啊,弟弟在等待和期盼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在等待的那些日子里,弟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民风淳厚,沃野良田,小日子过得舒舒坦坦,这一舒坦就是几十年。

后来弟弟临终前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了哥哥到了大严备,其实哥哥当时就告诉他,到这里,由于他没有听清楚,只能在呗口这里安定了下来。

后来就这样,大严备的张姓和呗口的张姓每一代临终前就告诉后世之孙们,他们是同宗,所以只要两个村的张姓家族聚在一起,骨肉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当时兄弟俩不分散,两个村的人丁也不会如此兴旺。

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六百多年的发展,当年移民的后裔,早已遍布大江南北。除了极少数家族有族谱确切记载,确实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过去的,可以证明。其他普通老百姓,能够活下去就不错了,自然没有家谱记载,几百年过去了,早已不清楚到底是不是从大槐树出来的了。

其实,大槐树只是当时的一个比较大的集结地而已,并不是说所有的移民都是洪洞大槐树那儿的。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了山西移民的符号,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近些年,中国人开始寻根问祖热潮,大槐树移民后裔也开始寻找自己的祖先。从1991年开始,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后裔来到洪洞大槐树,进行祭祖活动。当年十几次迁移,最少有百万山西移民,现在后代何止百万,最少千万以上。

有一首"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哇窝"的民谣,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寻根问祖的心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